谢旭东
摘要:初中阶段是最适合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阶段,这是由初中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决定的。所以,在学习这个方面,应该把握这个重要阶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關键词:培养;良好;数学学习习惯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终生受益。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关键。现着重谈谈如何培养初中生七种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习惯
初中生的数学思维习惯,是在他们平常的数学学习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思维方式,它反映出个体独特的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一旦形成,就会自觉地驱动人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初中生的数学思维习惯体现在数学学习的各个层面和时期,主要是可以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猜想"分析"归纳等方式来使思维得到发展和提高。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注重基础知识。有些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坚持去思考问题,缺少持久的毅力,这主要是他们对基础知识没掌握好。比如%求二次函数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如果连公式如何代入都搞不清楚,就无法求区间函数的极值。因此,基础知识很重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是思维习惯形成的前提。
2、学会准确审题。审题不认真,或者漏题等都会直接造成计算过程和结果的错误。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无论是在平时的练习或是在考试中,都要养成良好的审题的思维习惯,做到逐字逐句精确到位,而且努力寻找最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化繁为简。
3、培养提问和质疑的思维习惯。在提问问题上,教师不能光自己去提问,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来提问,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深入,主动性才能得到发挥,思维就能发展。即使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也要从不同的角度&新的视角去提,让旧的问题富有创造性。质疑要讲究深度和广度,深度是指对质疑的问题答案要寻找最优的结果广度是指质疑的内容要包含课本&教师的看法和学生的看法。
二、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
接受新的知识和培养良好的数学能力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要特别重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并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集中精力,紧跟老师的思路,在心里要展开下一步的过程,将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书写的过程进行比较。要善于和同学们合作,积极参与讨论,勇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和他人讨论的过程中,不断改正、弥补自己的不足。从另一种角度上看,良好的数学课堂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主动思考、善于提问、完善笔记、善于发现。
1、主动思考:要求在理解数学各种定理、公式的基础上,能够比较、类比类似的概念。比如,学习“半径”和“直径”“圆心距”和“圆周率”等概念时,要善于区别,通过类比来加深对不同概念的理解,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是思考。
2、善于提问:在和同学争论的过程中要积极寻找思维上的疑惑,并在课堂上将自己的疑惑、疑问提出来,这就是善于提问的表现。学习者要善于发现存在的疑问,有不知道的地方就会有知道的地方,但不知道的永远也不会知道。积极的提问是重要的学习习惯,学生要能够养成这样的习惯。
3、完善笔记:在做笔记时不能简单地抄写教师的板书,而是要整理听课中的知识和内容,包括整理记录教师的思维方法、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成果,甚至包括存在的疑难问题。语言是思维活动的重要载体,做笔记的过程就是将思维转化成文字的过程,也是大脑积极思考的表现。做笔记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更能集中注意力,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4、善于发现:这里的“发现”指的是寻找学习中的一般规律,在对数学问题进行观察、分析、抽象、综合、概括等一系列操作之后,归纳总结出一般性结论,使所学的知识能够更加条理、系统,形成“演算———猜想———归纳———总结”的学习模式。此外,还要重视数学学习中的“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这些都可以拓展思路,学会和运用“提出问题———大胆猜想———演绎结果———运用知识”的思维模式,养成善于发现规律的思维习惯。
三、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数学的学习,自然是离不开适度+适量的解题练习。然而,当前初中学生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良的解题习惯,归类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点:
1、注重解题的特殊技巧,不讲究一般的方法。不少学生解题时,喜欢用特殊的方法解题,这样他们的思维容易僵化。
2、解题前分析的多,解题后漠不关心。许多学生解题之前,可能考虑得很多,用什么定理或什么公式或怎么代替等思路都能考虑到,但是,解题之后,他们往往不再考虑解题的思路是否合理、简便。
3、忙碌地做题目。有相当多的学生,为了提高分数,搞题海战术,只求解题的结果,不考虑过程,也不考虑题目之间的联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呢?
(1)认真审题。审题是做题的第一步,审题时首先要细心,搞清楚各种条件和关系,对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之间的关系要理清楚。比如%列方程解应用题。这类题目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哪些是已知条件,然后找出等量关系,再设置未知数,列出关系式。(2)细心验算。学生做题时,教师要告诫他们注意符号&顺序和错别字。对于计算繁杂的题目,验算时要有耐心。(3)解题后要反思。解题后反思,可以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好坏有个比较,也能在反思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在反思中进行类比,达到做一题而会一类题的水平。比如:学习a(b+c)=ab+ac时,可以把公式拓展成为a(b+c+d)=ab+ac+ad。(4)教师要做好榜样的作用。初中生模仿能力特强,因此教师在解题时的良好习惯的榜样作用很重要。比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自己也要经常画图&列示来建立数学模型。另外,教师的作业批改也要规范。
四、整理错题集的习惯
每个人都有思维定势,所以第一次没有做对的题目,虽然经过老师的讲解,明白了这道题的解法,但是如果不及时整理这道题的思路及需注意的问题,那么第二次再遇到这样的题型时,很可能还会犯与上次一样的错误。所以,平时要把有疑问或是弄错的地方记下,经常看看,有价值的就用专门的本子记下,并找些可以接受的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相关知识点研究一下它们的异同、解题的技巧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