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飞
殲8B战斗机
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各国战斗机设计思想出现转变,不再追求飞行速度与高度,而是着眼于改进飞机的中低空机动性能,完善机载电子设备、武器和火控系统。随着以F-15、F-16、Su-27、Mig-29等为代表的第三代战斗机陆续服役,为适应战斗机研发新潮流,沈飞公司在歼8的基础上研制了歼8Ⅱ飞机。
1984年6月12日,歼8Ⅱ原型机首飞成功。1988年10月15日,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该机设计定型。歼8 Ⅱ的发展重点是武器系统、火控系统、机载电子设备和动力装置。为了给新型大口径雷达天线提供空间,机身采用了国际
J8B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王伟烈士驾驶的歼8B战斗机三视图,2001年4月涂装。流行的两侧进气方式,也为其火控系统的后续改进预留了充足的空间。歼8Ⅱ装用的国产新型单脉冲火控雷达是我国第一种具有超视距拦射能力的雷达,可导引超视距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极大地拓展了该机的空对空作战能力。
歼8 Ⅱ换装了两台涡喷13A加力式涡喷发动机。机身与机翼外挂架增加至7个,可挂载多种武器或副油箱,并可装备航空炸弹与火箭弹,具备了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该机前起落架后方还装有一门23毫米双管航炮,机尾下部则有可折叠的腹鳍,结构与Mig-23类似。
由于歼8Ⅱ飞机没有装备平显火控系统、电子对抗设备,且火控雷达未采用脉冲多普勒体制,因此在试飞中暴露出不具备下视下射能力等缺陷。为此,1985年12月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引进空空导弹技术。1993年,歼8Ⅱ型02批状态飞机交付部队,并被正式命名为歼8B飞机。1995年10月,歼8B解决了火控雷达与中距拦射空空导弹和近距格斗导弹的匹配问题,达到了定型标准。1995年12月26日,歼8B正式定型,成为我国第一种装备平显火控系统的战斗机,也是第一种可同时发射中距拦射导弹和近距空空导弹的战斗机。
2001年4月1日,1架美国EP-3侦察机在中国海南岛附近海域上空侦察,中国海军航空兵派出两架歼8B战斗机进行监视和拦截,其中一架在中国海南岛东南70海里(110千米)的中国专属经济区上空与美军飞机发生碰撞,导致中国战斗机坠毁,飞行员王伟跳伞后下落不明。后查明,王伟在座机被美机撞毁后跳伞落海,光荣牺牲,年仅33岁。王伟落海后,海军及地方有关单位和人民群众,克服海上恶劣环境和复杂气候等困难,连续奋战14个昼夜,展开了大规模的搜救行动。王伟牺牲后,中央军委于2001年4月24日在北京举行命名大会,授予他“海空卫士”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海军党委批准他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