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于玲
《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小说与音乐的结合可谓是创作的一大特色,其中对客观音乐的抒写,对自然音乐的描绘,以及对主人公的命运的暗示等,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本文试就以上三点对小说里的音乐进行解读。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长篇小说,是“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描写了一位农村姑娘苔丝的悲惨命运。哈代自小很喜欢音乐,在小说中对音乐的运用也别具一格,对客观音乐的抒写、自然音乐的描绘,以及对其中所蕴含的主人公命运的暗示等,给小说增添了不少艺术魅力。
一、对客观音乐的解读
这里的客观音乐是指小说中“有声源”的音乐。小说中的人物都喜欢唱歌。苔丝的母亲喜欢音乐,经常边做家务边唱歌,“只要有曲子从外部世界飘进黑原谷,苔丝的母亲便能在一个礼拜之内把它学会”;苔丝喜欢音乐,总是能唱起或回想起母亲唱过的民谣,“她天生热爱音乐,那是她从她那爱唱山歌的母亲处遗传下来的”;安琪儿喜欢音乐,他总是用那架二手竖琴演奏,以至于“苔丝已经浑然忘记了时间和空间”。
小说用音乐描写场面,为小说增添文化特色。例如,黑原谷的五月节,姑娘们穿着漂亮的服装,随着音乐舞动,展示着当地的民俗文化;集市上,姑娘、小伙子在混乱的舞会中伴着小提琴演奏,跳着轻快的苏格瑞尔舞,展现了新婚夫妇的配对方式;卡斯特草场上,人们唱歌给牛催奶,特别是安琪儿喜欢的那首《看东方,才破晓呀》(起呀起呀起呀,为情人,采花去呀……看东方,才破晓呀!),展示出一幅草场收获图。
小说用音乐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灵动。例如,将苔丝的眉毛比作“连音符”;村民捆麦子聚拢的动作比作“四对舞”。
小说用音乐讲述故事,丰富情感表达。例如,苔丝母亲经常唱的《花点子母牛》(我见——他躺——在呀树——林里,快来——吧小亲——亲我领——你去),反映民众的伦理期盼,抒发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阿历克吹的变调的曲子(拿开,啊,把你的嘴唇拿开),是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莫以负心唇,婉转弄辞巧”的世俗版,讲述了公爵因为未婚妻玛利安娜的哥哥连同嫁妆一同坠海而悔婚负心的故事,表明一种对伦理的蔑视;苔丝进入卡斯特草场前唱的《谢食祷文》(啊,您太阳和月亮……永远赞美您,弘扬您!),表明苔丝面对新生活的复杂情绪;草场主讲述的《圣婴诞生颂》,说明其中包含威廉·杜威被公牛“追杀”,拉了这首曲子后公牛跪地而得到救赎的故事;《儿童与披风》(曾经失节的妻子,穿上它绝不会称身),讲述一个男孩送给亚瑟王一件只有贞洁的女人才能穿的披风,亚瑟王命令王后穿上,这披风瞬间变成碎片,表明失贞者必不幸福,表达了苔丝和安琪儿结婚前没告诉安琪儿失贞真相的不安情绪。
这些客观音乐惟妙惟肖,在小说中的作用也呼之欲出。
二、对自然音乐的解读
这里的自然音乐指的是小说中描绘自然声音的音乐。
小说讲述的是远离工业文明、存留着宗教法度和传统民俗之地,以哈代家乡多塞特郡为原型,那里有荒原、林地、草场、花丛、河流。小说多次描写这些自然景物,足以表明哈代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又将之与对音乐的热爱相结合,便将大自然的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中的自然声音都被哈代赋予歌唱天赋,有着自己的音乐节奏。例如,苔丝在参加五月节回家,“她听到了另一种有节奏的声音……那是屋里的有规律的砰砰声,是摇篮猛力地敲打着石头地板的声音,一个女声唱着歌儿配合着它的节拍”;杜伯菲尔德太太做家务时,“摇篮吱砰吱砰地晃着,烛焰升高了,时起时落,水从主妇手肘上往下滴”,将苔丝母亲做家务的神态写得很自然;阿历克用马车拉着苔丝时,“飞跑着往坡下冲去,冲去,狗车车轮像陀螺一样嗡嗡直响”,强调阿历克的诡计;苔丝在被阿历克诱奸之后想到“毒蛇总在甜蜜的鸟儿歌唱的地方发出嘶嘶的声音”,说明苔丝内心的痛苦;苔丝去卡斯特草场的途中看到的“佛鲁姆河的水……卵石历历的浅濑,整天向着天空潺潺碎语”,展现了草场的自然风貌;安琪儿抱苔丝蹚水之前的暴雨,“咝咝地卷过牧场”,为后来安琪儿抱苔丝趟水做铺垫;苔丝和安琪儿订婚之后在户外亲近时,“走过曲折的小路,路边是泉水叮咚的支流小溪……所到之处都有清泉鸣响。他俩的情话总有潺潺的水声伴随”,表达两人的相爱;苔丝和安琪儿分开后去高地农庄途中,为躲避粗俗的乡巴佬在枯叶窝中听到的“陌生的声音……像心跳,像拍打,又像在喘气或是在冒泡”,传达出苔丝的恐惧;苔丝和安琪儿逃亡到悬石神庙听到“风吹着那高耸的东西发出一种轰鸣声,好像拨动了一架硕大无朋的单弦竖琴的琴弦”,为逃亡的氛围做渲染,为苔丝的被捕做铺垫。
这些自然音乐与人物内心的声音相呼应,以至于物我合二为一。
三、对音乐中蕴含的苔丝命运的解读
这里所说的音乐主要分为三类:民谣、世俗小调、圣歌。
民谣,如前面的《花点子母牛》,除了反映人伦期待和抒发对爱情的期盼外,暗示着苔丝在五月节舞会见到安琪儿后情窦初开的心境,“尽管有歌声,屋里的景象却使姑娘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凄凉”,这便暗示着苔丝爱情不得志的悲哀,同时暗示接下来的不幸命运;如前面的《儿童与披风》,那是苔丝和安琪儿结婚前夜苔丝在脑海中浮现的民谣,表明苔丝没向安琪儿告知真相的不安,暗示失贞者必不幸福的命运。
从中人们可以看出,民谣有着不断重复的旋律,以至于苔丝时不时会唱或者回想,即使在燧石顶那么恶劣的环境下也不例外。其中的伦理规范更是在歌唱的过程中得以强化,苔丝以此来约束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这表现在对阿历克的多次防范,可最终还是躲不了阿历克的奸猾,触犯了伦理禁忌。但是,苔丝的理性认识始终没能战胜对安琪儿感性的爱。
世俗小调,如前所说的阿历克教苔丝吹的逗其母亲养的鸡的曲子,苔丝学会后便在不明所以、不知不觉中重复吹这首变调的对伦理规范蔑视的世俗之曲。这种蔑视也表现在上面说到的集市舞会,新婚夫妇在小提琴的伴奏中配对跳舞,这在当时是一种正当的集体伦理,却被阿历克的哈哈大笑打破。这样的世俗调子暗示着苔丝被阿历克攻陷的命运,这种暗示逐渐在苔丝身上产生效力,最终沦陷。苔丝在民谣中建立的伦理规范被打破,以致于迫切寻求另一种音乐重建新的精神寄托,圣歌便是这种音乐。
圣歌,如苔丝被阿历克诱奸后在教堂的圣歌中寻求安慰,“她喜欢听那些古老的雅歌,也喜欢唱晨间圣歌……掏出来”“她所喜爱的朗顿二部合唱……多么像上帝呀……但他卻能用一连串最初只有他自己才能感受到的激情把她从坟墓里引导出来”;如上所说的在去卡斯特草场途中唱的《谢食祷文》,暗示苔丝寻求新寄托的愿望;如苔丝在草场听到的安琪儿拉的琴声,“苔丝已经浑然忘记了时间和空间……灵魂飞升……交汇到了一起”,暗示安琪儿的琴声对苔丝的救赎,这一种救赎——在上面所说的《圣婴诞生颂》中可以得到暗示——使她暂时摆脱了先前被打破的伦理规范的约束,苔丝爱上了安琪儿。另外,“灵魂飞升”,也说明爱的本身带有宗教色彩,暗示着两人结婚后宗教情感世俗化的苔丝的悲剧;后来两人最终逃不过命运被分开,苔丝在燧石顶、家中干活时,练习安琪儿喜欢的山歌《看东方,才破晓呀》,这里的山歌已不是上面所说的民谣,而是对安琪儿宗教救赎的回忆,暗示苔丝对这种救赎仍抱有期望。但是,苔丝被生活所迫,决定和阿历克在一起以安顿家人,这种期望被家中“四个娃娃带着一种冷淡消极的神情”唱的“我们在人间痛苦又忧郁,我们在人间相聚又别离。一旦入天堂常傍长相依”打破,而这种救赎最终在悬石神庙似竖琴曲子变调的音乐的暗示中失败。
这三种音乐分阶段地对苔丝的悲剧命运起着暗示的作用,渲染了气氛,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四、结语
音乐不仅使小说更富有诗意和美感,还言一般文字之不能言,让人物更立体,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深化了小说主题。但是,本文只是对音乐类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划分和阐述,而对音乐背后隐含的更深层次的心理、文化等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