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萍
摘 要:文章从注重初一学期行为习惯的养成、构建自主化的班级管理机制、加强班级特色文化氛围建设、实现“严教”与“师爱”的和谐统一几方面研究班主任工作,指出班主任只有积极思考、主动作为,才能成为学生快乐学习和成长的引领者。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文化氛围;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6;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1-0009-01
西班牙思想家巴尔塔沙·格拉西说:“完成一幅完美的画卷很难,需要每一个细节都完美,只要有一个细节没画好,整幅画就会功亏一篑。”可见细节的重要性。班级教育也是如此,只有从细节抓起,让学生喜欢接受班主任的教育,才能成就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一、注重初一学期行为习惯的养成
初一是初中三年打基础的阶段,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带来高效的管理和学习成效。整个初一,除了正常教学,班主任一般很少对学生念叨学习。因为班主任要忙着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庄重地参加升旗仪式,排队有序进场,站到指定位置后必须严肃认真,精神饱满,不得左顾右盼;认真做好两操,从第一次做操开始认真管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做操态度和动作的规范性,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锻炼品质;培养学生雷厉风行交作业的习惯和高效的听课习惯;要经常征求家长和学生的意见,一起做出在校期间不带手机的约定;要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感恩他人,生活朴素不攀比,等等。
二、构建自主化的班级管理机制
班主任只是引导者,班级真正的主人是学生。所以,必须建立有效的学生自主管理体制,形成由“班主任、班干部、学生”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比如,早读课由课代表定人、定时间,让学习偏弱的学生定内容,谁准备的内容更接近老师课前默写的知识点,谁就获得千分制奖励。这个办法改善了学习偏弱的学生的学习态度,让他们更自信。无论是午自习的小测还是晚辅导的考试,只见学生,不见老师,因为这是本班“诚信考试”时间。诚信考试让学生习惯了诚信作业,也学会了诚信做人。这些细化的管理模式,使班级工作逐渐程序化、制度化。这样既培养了班干部的组织能力、学生的自主能力,同时也能把班主任从烦琐的班务中解脱出来。
三、加强班级特色文化氛围建设
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要注重班级文化建设。在工作中班主任深切体会到:凡是教室环境整洁、优美的班级,其师生的荣誉感、班级的凝聚力都比较强。因此,班主任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教室布置要简洁而不简单,美观而不花哨,适合学生,能突出班级的特点。本班教室的四壁成了会“说话”的墙:两侧的墙张贴一些由学生挑选的字画、人物肖像等;教室的四角,也安排成激励学生成长进步的小天地。竞争角——我竞争,我快乐。才艺角—— Lets go,Lets show,展示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剪贴画、各种小报、书法美术美文作品等,陶冶学生的性情。图书角——艺海拾贝。为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视野,班级开展了“捐一本看四十九本,让图书流动起来”的活动。同时,教师让学生利用废旧的卡纸、包装盒等自己动手制作借书卡,轮流当小图书管理员将其归类摆放,做好借阅登记,并完好保护。荣誉角——我付出,我收获。教室后面的黑板报定期更换,由学生自己策划、排版;黑板报的上方随着年级的不同,由学生自己挑选一句整个班级的座右铭。这样,让班级各种物化的东西,都能体现班级的个性和精神,都能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班级文化也就如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老师,起到了无声的的教育作用。
四、實现“严教”与“师爱”的和谐统一
(1)突出一个“严”字。班主任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中学生的身心尚不成熟,其言行、思想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如果班主任听之任之,就是班主任的失职。在平时,班主任应树立严师的形象,以约束学生。班主任严格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是纪律的象征。但严不是严酷、苛求,管得过严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压抑、自卑感重、自制力差,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严而有理、严而透情、严而垂范。
(2)坚持一个“爱”字。一是爱不放纵。对学生的爱,是指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身体状况等,而不是无纪律、无原则地溺爱和纵容学生。对于犯错的学生,班主任既要让他认识到错误,又要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并能够根据所犯错误的大小采取适当的形式或选择适当的场合来教育引导。二是爱要可感。学生毕竟是孩子,虽然班主任已经具备了对他们的爱心,但如果板着脸去教育,学生还是难以感受到爱,从而不愿接近班主任、信任班主任。这就需要班主任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传递爱意。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以言传情、以目传情、以手传情。比如,在和学生谈话结束时,班主任可以摸摸学生的头或拍拍学生的肩膀,再说句鼓励的话,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五、结束语
总之,只要每一位班主任都能智慧地摸索出适合自己学生的工作方法,就会让自己的工作越来越轻松,并真正地去感受到做班主任的幸福感、价值感。
参考文献:
[1]姚计海,唐丹.中学生师生关系的结构、类型及其发展特点[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04).
[2]张野,李其维,张珊珊.初中生师生关系的结构与类型研究[J].心理科学,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