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源
【摘 要】 小学生作文指导课要关注学生的表达动机,关注于表达方法的迁移,关注于随堂作文,关注于形成性评价。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指导课;表达动机;表达方法;随堂作文;形成性评价
把书读薄,是一种能力;把课读薄,是不是也有可能呢?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小学作文指导课的特点究竟有哪些?至今还少有精辟的界说。我们从对小学生作文指导课实践的肤浅研究中窥见了一些,也许看得很不正确,借《学写心理活动》一课,提出来仅供讨论。
一直以来,我总是期望自己的作文指导教学要关注于表达动机,关注于表达方法,关注于随堂作文,关注于形成性评价。
首先,我们写作第一个考虑的就是“为何写”的问题,张田若先生称为“表达欲望”,我称之为“表达动机”,这是心理学概念。说话总归要有动机,主动的叫欲望,被动的叫任务,所以我认为表达动机更全面。动机很重要,因为每个人写作之前应该有强烈的动机驱动。动机越强烈,写作动力就越强,这是解决作文的动力问题,否则的话就很痛苦。我们老师写论文很痛苦,和学生写作文一样,因为你是被动地写,如果你愿意主动地写,今天我很有感触,不管怎样,先写下来,这是很愉快的一件事情。动机问题要好好研究,从动机走向目的,这是原则。
在这节作文课上我始终把表达动机的调整放在首位。俗语的引入,孩子们觉得有趣;两张照片的展示孩子们觉得新奇;小魔术规则的介绍,让学生充满期待;心理描写仅仅能写一句话,是孩子们急于改变的窘况;经典文章的赏析,成了他们稍微一跳就能摘到的“苹果”;魔术的演示,让孩子们在惊叹的同时,有话想说,不吐不快;第一次评价,孩子们认识到文章之所以不具体是角度的局限所致,修改的念头迅速增强;第二次展示让更多的孩子看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由衷地认识到文章的“具体”和“真实”从何而来。
关注了孩子们的表达动机,也就是關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孩子们有兴趣了,探究的欲望就增强了。有了这种求知的欲望,你还担心,他们不随你走?你还担心,他们不听你的话?
课堂如同战场,就是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两支队伍之间的斗争。天下事必做于细。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要关注这个表达动机,一次次激发,一环一环设计。就像这节课,一系列环节的设计,都是从孩子们的心理动机出发,都充分考虑到孩子们在这个认知过程中是否感兴趣。在主动因素的驱使下,被动因素自然就得削弱了。这两支队伍融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我们如果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于表达动机,考虑了孩子们的思想动态,我们的教学目标就容易达成。
其次,关于于表达方法。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五种。我们所说的表达方法远不止这些。朱光潜老前辈早有明确指示:“文章的命意、布局、分段、造句和用字,务求透懂,不放过一字一句”。
我们的教材是编辑集万人之力,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之中选编而成,形成专题,形成系列,极具科学性。我们务必让教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师讲生记般的告诉,是外化于形的东西,是不会有生命力的。真正内化于心的东西,都来自孩子们对文本表达方法的真正理解。
第三,关注于随堂作文。
语文,就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综合性课程。学习和运用是一对孪生的兄弟,缺一不可!只学习不运用是纸上谈兵,只运用不学习属于闭门造车。二者有机结合,正是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的哲学思想。
在随堂作文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三个“不动”:
(一)是静站不动。从刚开始到三四分钟左右的这一个时间段里,孩子们思想在激烈地碰撞着,他们表现出来的就是:有的在咬笔头,有的屏息凝望,有的在抿嘴沉思等等。怎么写,从何处下笔?他们在努力地寻找倾吐的渠道,宛如准备产蛋的母鸡在东一头西一头寻找可以产蛋的窝。他们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锻炼。此时,教师站在前面讲台,不要乱动。你给予孩子们慈祥的眼神就足够了。莫做出力还讨人嫌的事情。
(二)是静闲不动。这个环节应该是在第五至十分钟。这时候的教室是一片“刷刷”的书写声。学生文思如同泉涌,下笔如同行云流水,正用文字勾画出一个新的意象世界,你去打扰人家,不是自讨没趣吗?为什么不静静站在讲台上,悠闲地看孩子们执着地投入写作时的精彩演出?那隐俊不禁的快乐神情,那摇头晃脑的悠闲姿态……为什么不静静站在讲台上,猜想着那神态背后的东西:他会写什么呢?怎么会那么有意思?会不会是写我呢……这份悠闲,千金难觅,也是作文指导课独特的风景。
(三)是静赏不动。如果是150字的作文,这个环节就存在于第十分钟以后的时间段啦。你看,孩子们开始窃窃私语啦。他写完了,要与人分享。这时候,我们何不去分享孩子们快乐呢?我们何不去验证我们的猜想呢?我们一篇一篇欣赏,充分肯定孩子们的优点,诚恳地提出自己的希望,孩子们会诚然接受!孩子们在听完你的建议之后,是否立即投入修改之中,就是你的赏识评价是否恰当的最好体现。五分钟的时间很有限,务必利用好,不要草率地怠慢任何一个孩子,万不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敷衍了事。抓住共性问题,也为下一步的过程评价做铺垫。
四,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就是聚焦于孩子们在“习得”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它可以来自于自己,可以来自于同伴,也可以来自于老师等等。
(一)万不可放过问题作文
我之所以崇尚形成性评价,原因在于这样的评价离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它们在“习得”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会因为你的赞同,而和你产生共鸣;它们在“习得”过程中的一些探索,会因为你的提示,而信心大增;它们在“习得”过程中的一些困惑,会因为你的建议,而茅塞顿开。
(二)提升高度
有了前一次评价的认识,孩子们又开始了新的修改。孩子们都知道“好文不厌千遍改”;孩子们都知道鲁迅“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孩子们都知道海明威把《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然后才满意,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过将近两百遍才最后付印。他们最需要的是我的文章问题在哪里?如果是“满头都是包,不差这一拳”的满篇红叉叉,孩子们根本就不可能有改的积极性啊。这时候,最好能够寻找一至两篇角度(根据本课的重点而定)更加全面的文章,加以展示评议。这样,孩子们就会在羡慕之余,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在课余时间主动地修改自己的作文。
综上所述,我认为表达动机、表达方法、随堂作文和形成性评价是小学作文指导课的四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