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景杰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本文以古代文献语料为依据,对“一路”进行历时考察,探究“一路”词汇化、语法化过程。
关键词:一路;词汇化;语法化
副词一般由实词虚化而来,但是汉语中有许多副词是由词组演变而来的。一个词组首先经过长期的使用逐渐凝固或变得紧凑形成复合词,然后又经过虚化演变成副词,前面的一个过程我们通常称为“词汇化”,后一个过程称为“语法化”。一个词组最终演变为副词,一般需要经历这两个过程。
在现代汉语中,“一路”可以是名詞,表示整个行程、沿路,例如“一路风雨”、“一路顺风”;也可以表示同一类,例如“一路人”、“一路货”。“一路”也可以是副词,表示“一起(来、去、走),例如“咱们一路走”、“我跟他一路来的”;也表示一个劲儿、一直,例如“铝价一路跌”。前者我们比较容易理解,对于后者,则涉及到一个词汇化、语法化的过程。本文尝试从历时的角度考察副词“一路”的形成过程。
一、“一路”的词组义
《说文解字》中关于“路”的解释:道也。从足从各。洛故切〖注〗臣鉉等曰:言道路人各有適也。“路”是个名词,本义表示“道路”。如: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遵彼大路兮。(《诗·郑风·遵大路》)
(3)艮为径路。(《易·说卦》)
(4)遂迷,不复得路。(陶潜《桃花源记》)
“一路”是数词“一”与“路”组合的名词性短语结构,表示“一条道路”,最早始见于汉朝,如:
(5)不更作道,一路而行,安得异乎?(汉《论衡》)
(6)子绘请于旧径东谷别开一路。(魏晋六朝《北史》)
(7)獠中先有二路,一路稍平,一路极险。(魏晋六朝《北史》)
“一路”表示“一条道路”时,可以用在动词前,名词作状语;也可放在表示“存在”“处置”义的动词后作宾语。
二、“一路”的词汇化
词汇化(lexicalization)一般指的是“短语、句法结构、跨层等非词单位逐渐凝固或变得紧凑而形成单词的过程。从现有的文献看,自隋唐起“一路”连用出现频率较高,“一路”也正式成为名词。词汇化就是“语流中高频连用成分的并合和规约化”。“一路”经常高频连用时,它就有可能发生词汇化,由词组义演变为凝固的词义。尤其是到唐代由于诗歌的盛行,诗歌高度概括的语言也加速了“一路”的词汇化,虽然“一路”保留了表示“一条道路”的用法,但更多的情况是“路”失去原来的“道路”之实义,整个“一路”形成固定的意思,泛指“整个行程、
沿路”。
(8)一路缘溪花覆水,不妨闲看不妨行。(隋唐五代《全唐诗》)
(9)一路春风里,杨花雪满衣。(隋唐五代《全唐诗》)
(10)嵩山不改千年色,洛邑长生一路尘。(隋唐五代《全唐诗》)
(11)彼供养主义圆头陀引到此寺,头陀自众台山为同行,一路已来勾当粥饭茶,无所阙少。(隋唐五代《入唐求法》)
(12)一路上,媒妈妈分付∶“小娘子,你到分婆门首,千万不要开口!(宋话本)
(13)我羡君归,一路秋风,芙蓉木犀。(宋《全宋词》)
(14)自发顶至辫梢,一路四颗珍珠,下面又有金坠脚儿。(清《红楼梦》)
“一路”连用表示“整个行程、沿途”时,“一路”后多用名词,“一路”作定语;更加明显的标志是与方位词“上”连用,“一路上”在整句话或小句前作状语。“一路”的词义也可抽象的表示一段距离,而不表示实际的路途,例如(14),“一路”就是指“自发顶至辫梢”着一段距离。
名词“一路”在表示“整个行程、沿途”的词义上进一步抽象概括,延伸出表示“走同一条路的人”即表示“同一类”。
(15)程朝奉做事不成,羞惭满面,却被韩子文一路千老驴万老驴的骂,又道:“做得好事!(元明《初刻拍案惊奇》)
(16)引姐想道:“若两三人做了一路,算计他一人,有何难处?(元明《初刻拍案惊奇》)
(17)一路的人多称赞小舍人好箭,个个忌惮。(元明《二刻拍案惊奇》)
(18)你我方才所说的这几个人,只怕都是那正邪两赋而来一路之人,未可知也。”《红楼梦》
三、“一路”的语法化
语法化指的是:在特定的语言背景下,语言使用者用部分结构作为语法功能;经过一定时间的演变,已经语法化的项目可以进一步语法化,使语法功能和主范畴扩大。
“一路”词汇化后紧接着就发生了进一步的语法化。演变的结果是在名词表示“同一类”词义的基础上演变为词义比较虚的范围副词,表示“一起(来、去、走)”,由实到虚,发生了语法化的演变。二者的区别是,名词“一路”表示“走同一条路”、“同一类”是,所描述的主体动作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发生的;而副词“一路”表示“一起(来、去、走)”时,不同主体的行为动作时同时发生的。我们认为“一路”的语法化是在其词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二者具有相继关系。“一路”词汇化发生在隋唐时期,语法化发生在元朝。句法上,随着“一路”在句法位置上经常处于状位,语法功能上趋于充当状语,语义也不断抽象、泛化和虚化。
(19)在关前雇了两个大船,尽数搬了行李下去,一路相傍同行。(元明《初刻拍案惊奇》)
(20)老者欣然治装,就同阮太始一路到余杭来。(元明《初刻拍案惊奇》)
(21)酒散,竟同谢原卿一路到家,是夜遂留同枕席之欢。(元明《二刻拍案惊奇》)
(22)安住从命随了岳丈一路到李家来。(元明《初刻拍案惊奇》)
(23)且听我分拨:我与柴进、戴宗、燕青一路,史进与穆弘一路,鲁智深与武松一路,朱仝与刘唐一路。(元明《二刻拍案惊奇》)
“一路”作副词,表示“一起(走、去、来)”时常与表示伴随的“同、随、与”等词语联用;或者在“一路”后紧接“走、去、来”等动词。
表示“一起(来、去、走)”的副词“一路”是在表示“同一类”的名词“一路”的词义基础上虚化而来,在名词“一路”表示 “整个行程、沿路”的词义上虚化延伸得来作为副词表示表示“一个劲儿、一直”的意义,表示行为动作或者状态的持续。但这个词义在古汉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在现存古代文献资料中并不多见。
(24)腹中一路打稿:“我若到这厌物家中,将情节哭诉他大娘子,求他做主,以全节操。(元明《警世通言》)
(25)賈母笑道:“可是这两日我竟没有痛痛的笑一场,倒是亏他才一路说,笑的我这里痛快了些。(清《红楼梦》)
而在现代汉语中相对于其他词义,副词“一路”表示“一个劲儿、一直”的词义使用频率也相对较低。其原因可能是表示“一个劲儿、一直”的副词“一路”与表示“整个行程、沿路”的名词“一路”的词义界限并不明确,副词“一路”表示“一个劲儿、一直”的词义并不是单纯的动作行为状态的持续,而是动作行为需要按照既定的“位移”方向“沿途”进行。对于此二者的区分,应在句法层面,分析“一路”在句子中充当的语法成分,作定语就可以判断为“名词”,作状语就可判断为“副词”。
(26)街上冷清清,寒雾钻进毛孔,我一路打冷噤。(茅盾《腐蚀》)
(27)剩下小泉一人,一路讨到了枣阳鹿头镇大阜山边。(郭景星《春前雨》)
四、结语
一个词组演变为副词,一般必须经历两个过程,即词汇化过程和语法化过程。“一路”作为短语,表示“一条道路”,最早出现在汉朝,至隋唐时期,它逐渐凝固成为一个复合词,表示“整个行程、路程”,进而延伸出表示“同一类”的词义。元初,副词“一路”开始出现,逐渐语法化成熟,它最终演变成一个副词,表示“一起(来、去、走)”的意思。而作为副词表示“一个劲儿、一直”的词义由于与名词“一路”表示“整个行程、沿路”词义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明确,而使用频率较低。
参考文献:
[1]张言军.“后来”的词汇化及其词义演变[J].汉语学报,2015(4).
[2]徐时仪.“一味”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考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6).
[3]张成进.时间副词“一向”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考探[J].语言研究,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