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优化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的思考

2017-07-27 18:49曹巍王雪滕琳李洁莅王海燕
商情 2017年21期
关键词:课程优化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

曹巍+王雪+滕琳+李洁莅+王海燕

【摘要】人文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对大学生的内在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 ,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类课程的课程内涵及授课水平是有效提高在校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多角度,多层次理性剖析了提升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存在的问题,以期对高职教育教学的管理者、施教者和学习者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 课程优化 存在问题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2)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3)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4)遵循人文精神。人文教育首先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包括语言教育、文学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等内容。其第二层面是文化教育,特别是民族文化的教育。其第三层面是人类意识教育。包括人类文明基本成果、人类共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共同的行为规范教育等内容。其第四层面是精神修养的教育。包括精神境界、精神修养、理想人格、信仰信念教育等内容。当前,高等教育中普遍将专业技能的教育作为大学生培养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学科被边缘化,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待提高,这一问题在高职院校表现更为突出。因此,通过优化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类课程的课程设置,并且探索一条适合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就更为重要和更加迫切。

1 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人文素质是人们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与吸收形成深层次意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这种意识就幻化为如何与外界,与人和谐共存,是一个人“优雅”和“文明”的具体体现,更是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忽视人文素质的高等教育,会使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失衡,影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导致人才的基本素养的缺失,其社会影响性和后果是严重并且深远的。

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是戚戚相关的,只有人文素养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学生的心灵获得了人文类知识的“滋养”,才会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社会观,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才会有更多的正能量去处理各种矛盾,才会与专业领域的学习中相得益彰。脱离人文素质 教育谈精神文明建设是空洞的,只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者都硬,才能够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高职院校大学生迫切需要一种教育使他们学会感恩、平等、尊重、承担和奉献。 因此,高校学生更需要提高自我修养,通过励志、人际交往、道德、心理、文明等方面的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2、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传统的人文素质类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在思想道德修养、大学语文等基础课程渗透素质教育理念,同时,在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中渗入职业道德修养等内容,以此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养。但是,以这种单一的课程模式和课程内容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提高人文素养是机械化的,也远远没有满足他们的知识需求。而且,从结业要求和就业环境而言,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良好的社会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 因此,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更应该注重多元化、职业化。 (一)开设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选修课。长久以来,我国高职教育人文类素质教育课程受以往教育思想的影响,一直沿用了相对陈旧、狭窄的单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相比滞后等问题比较严重。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需求提出了“高素质、复合型”的多元化要求,单纯的技能型人才已不能满足就业市场的需要。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构建适合现代就业市场的人文素质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势在必行。 选修课的开设,使学科课程体系向着现代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形成了比较科学的课程模式,对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构建有利于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对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选修课课时分配合理,授课方式机动灵活,课程内容从欣赏艺术之美,感受中华五千年文化传承,感知世界风云变幻,到教会学生保护自己,为学生就业指点迷津,活跃校园氛围,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3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自觉抵制低俗文化

文化有雅俗之分,雅和俗既是相对的又是动态变化的,并且有各自的受众群体,这是任何历史时期普遍存在的社会常态,大学生最为年轻的蓬勃发展的人才,自觉接受积极向上的优雅文化,吸收长久以来积累下来的优秀中华文化,摒弃低俗文化是社会对新时期大学生提出的严格要求。当前,各类网络媒体的日益繁杂导致信息的传播非常迅速,,思想多元化引发的观念激烈碰撞,中国传统文化的隐忍、内敛、含蓄在逐渐丧失话语权。带有功利性的文学小说,不断突破公众道德底线的影视作品等等,充斥着社会的角落,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沖击。人文素质以素质为核心,素质需要通过提高文化修养来形成,提高文化修养则需要不断从历史文化、国学经典、西方先贤的辩证智慧中不断体会和感悟。 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图书馆、校园网络的优势, 给学生营造良好的知识环境和文化氛围,不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赵玲.高校文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8):90-91.

[2]韩春英.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38-39.

[3]何光辉.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冶金教育,2007(2):16-18.

[4]王开桃.高职院校如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29-30.

[5]付成波.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5):43-45.

猜你喜欢
课程优化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维修工艺与设备课程的优化与创新
人文素质教育视角下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英国高校留学生预科课程的思考与启示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置的质性研究
凸显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在高校语文教学中的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