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业忠
弥散在革命的风雨里,温馨在绵绵的情义中
共和国的元帅中,陈毅是公认的文武双全的儒将。他与张茜的爱情佳话被广为传颂,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寓情于诗的含蓄而高雅的传情方式。
陈毅戎马生涯,直到40岁才和张茜建立家庭。不是说他没有谈情说爱的机会,也不是说他没有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只是因为险恶的客观环境让他打消了这种想法,一心一意地投身革命事业。
1938年春,少女张茜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新四军,成为一名光荣的新四军战士,在军部战地文工团工作。此时,陈毅任第一支队司令员,因此常到军部开会并有机会观看张茜的演出。秀气的相貌、大大的眼睛、高超的演技,眼前的这个姑娘很快就赢得陈毅的好感。起初,张茜对陈毅投来的爱情之箭是有抵触情绪的。为了赢得心上人的芳心,陈毅苦心写了一首《赞春兰》的诗送给张茜(注:那时张茜又名张春兰)。诗中写道:“小箭含胎初生岗,似是欲绽蕊吐黄。娇艳高雅世难受,万紫千红妒幽香。”张茜读着这句句含情的诗句,一颗芳心终于向陈毅缓缓敞开,觉得这个带兵打仗的人与众不同。
不得不说,陈毅是个出色的诗人。既然喜爱,就要表达,就要让对方知道,但表达的方式有很多种,陈毅选择的是一种委婉、浪漫的表达方式。春兰是一种花草,陈毅借春兰萌芽吐蕊、初绽娇艳的情态,赞美了现实生活中张茜的美丽大方。这样优美的诗句,这样含蓄的表达,这样真挚的情感,怎能不打动怀春的少女呢?
1940年春天,陈毅与张茜喜结连理。然而,作为新四军重要领导人的陈毅,不可能天天与张茜厮守在一起。这年3月,陈毅就率领新四军渡江北上,到苏北开辟新的根据地。迫于形势,张茜只能眼看着爱人远离自己。
皖南事变爆发后,陈毅出任新四军代军长,张茜则参加反扫荡工作,二人还是聚少离多。这天夜里,陈毅想念妻子,夜难成寐,辗转反侧。于是,他披衣坐在书案前,口占一绝,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诗中写道:“足音常在耳间鸣,一路风波梦不成。漏尽四更天未晓,月明知我此时情。”当张茜看這首绝句时,不由得泪如泉涌。
其实,张茜也是才女。在夫妻共度的几十年中,她也用诗歌表达对丈夫的深情。1943年秋天,陈毅因为“黄花塘事件”受到误解和打击,离开了亲手开辟的根据地,奉命前去延安。但由于种种原因,刚生下次子的张茜,未能与丈夫同行。在这艰难的处境下,张茜全力抚育两个孩子。物质上的贫乏在考验着母子三人,精神上的折磨更是让张茜备受煎熬。尤其是她想到丈夫的处境,想到夫妻二人这离情的苦痛,便情难自抑,写下了情真意切的词句:“空向行云凝眸处,望穿秋水人不至。几番报归盼欢聚,几番又传归期误。归期误,一别春夏已两度,幼儿长成双询父。”
张茜对陈毅情感真挚,尤其是在陈毅遭遇误解和打击的时候,她不能替丈夫承担,但她抚育两个孩子,写词句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理解之情。这本身就是对陈毅的最大支持。夫妻之间的情感最好的维系方法就是理解。而这种寓情于诗的理解,更是让爱情之花芬芳满园!
十年动乱,一代名帅命途多舛。特别是“九大”之后,流放到石家庄的陈毅,被取消了一切享受的待遇。张茜就亲自动手,洗衣、做饭,悉心照料陈毅。后来,陈毅肠癌病情加重,张茜写信给周总理报告了陈毅的病情。于是,陈毅才被允许回北京治病。特别是在整整一年的护理过程中,张茜心情压抑,积劳成疾,也得了癌症。但她振作精神,尽可能多地给予陈毅慰藉来减轻他的病痛。这期间,张茜写了一首慰问诗:“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征途履危难,抗疾亦当如易看。”这慰问的诗句让病痛中的陈毅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面对命途多舛的元帅和丈夫,张茜选择的是与丈夫共同承担,选择的是用夫妻都喜欢的传情方式,寓情于诗,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真情。尤其是这情真意切的精神慰藉之语,让陈毅体会到妻子的真情,减轻了病痛,也给了他战胜疾病的勇气。
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写诗,都会通过寓情于诗的形式来传情。但我们透过一代名帅陈毅与妻子张茜的爱情佳话,足可领略到以诗传情的人间绝唱。
(编辑/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