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 场

2017-07-27 21:10李敬泽
十月 2017年4期
关键词:布洛赫耀州总体性

李敬泽

老头儿盯住他的对手,他再也无法忍受此人的固执和愚蠢,他残暴无情地抛出一连串的“问题不仅在于”“问题在于”:

“问题在于认识现象和本质之间的真正的辩证统一。”

“问题在于对‘表面现象在艺术上进行形象的、身临其境的描写,描写要形象地、不加评论地展现出所描写的生活范围中的本质和现象之间的联系。”

“人们不妨把托马斯·曼的‘时髦的市民性同乔伊斯的超现实主义作一比较。在这两位作家的主人公的意识中,形象地表现了那种破碎性、那种间断性,那种戛然而止和‘空空如也。布洛赫十分正确地认为,这种状况对帝国主义时期很多人的思想状态来说是很典型的,布洛赫的错误仅仅在于,他把这种思想状态直接地、毫无保留地同现实本身等同起来,把在思想中出现的完全被歪曲的现象同事实本身等同起来,而不去把这幅图像同现实加以比较,从而具体地揭示这幅被歪曲的图像的本质、原因和‘媒介。”

——他合上书。卢卡契和布洛赫,他们曾经是朋友。1910年冬天,他们在布达佩斯相识——不知为什么,他想起了《布达佩斯大饭店》,当然,卢卡契和布洛赫肯定不是在那家饭店见面的,但是,他想象了一下他们见面的场面,似乎就是应该在那纸醉金迷、衣香鬓影的地方,那座饭店,那座伫立在抵达和离去之间的神奇的宫殿,这两个二十五岁的年轻人在老欧洲最后的好时光里相逢。德国人布洛赫深刻地影响了匈牙利人卢卡契:“我怀疑,要是没有布洛赫的影響,我是不是也会找到通向哲学的道路。”

歧路多悲风,从此没朋友。走着走着,老哥俩就变成了论敌。现在,二十年后的1938年,卢卡契写下《现实主义辩》,回击现代主义的辩护者布洛赫对他的批评。

他想了想,关于卢卡契,关键词是“现实”,而布洛赫呢,是“希望”。现在“现实”和“希望”打起来了。或者说,“现实”和“未来”打起来了。

现在是2017年,将近90年过去了,他坐在他们两位中间,他的脑袋都快转成了拨浪鼓了,他想,这两个老头儿,他们知不知道啊,在现在的学院中,他们的台下已经空无一人,看看他们使用的概念吧:“本质”“现象”,现在只有现象,已无本质,没有本质支配下的普遍联系,当然更没有卢卡契的“整体性”或总体性——布洛赫这下可称了心了,但是且慢,也没有了你的“希望”。你怎么就不想想啊,没有了对整体或总体的想象和信念,未来从何说起,希望从何而来?

看起来毫无希望。已经三个小时了,仍没有开始登机。今日不宜出行,大半个中国的人都迟滞于此,挤满了候机大厅。

航空公司没有把客人塞进飞机慢慢等着,他们或许意识到,在一个幽闭空间中的漫长等待很容易诱发歇斯底里。现在,在这大厅里,人们很安静,一片悬停在中间状态的脸,漠然对着手机。

“你在哪儿?”

“在机场。”

“啊出差吗?那后天的会怎么办?”

“哦我明天回来。”

“去哪儿了?”

“耀州。”

“耀州在哪儿?”

“耀州窑知道吧?”

“不知道。”

“好吧,柳公权知道吗?范宽呢?”

“哦,知道,他们是耀州人?”

“是。”

“好吧,旅途愉快。记着,后天下午,普及未来!”

好吧。几个家伙坐在那儿,搜索枯肠,向一屋子人普及未来。相比之下,他更愿意听卢卡契与王德威对谈,他们会吵起来吗?

王来了。他在微信上仔细读着王的讲演。他应该认真读,因为过不了多久,他就会看到大批论文在重复、延伸王的观点。谁说没有马克思和卢卡契的“互为一体的统一性和整体性”?苹果或安卓的系统升级一定会带动大规模的应用开发。他想起前几天,人们在谈论与王有关的争议,他的感觉是,这不仅是观点问题,这更是利益问题,人们很担心,担心股票会贬值,他们投下的资本、他们的学术血汗钱正在监管当局的粗暴干预下遭遇风险。

他逐字逐句地看着,他想王真是聪明啊,王不知疲倦地生产着无穷无尽的差异和离散,生产着无数互不通约的真理。他想,这该能再生产出多少论文啊,人有无数,上帝只有一个。

在美国,这些学院里的聪明人终于遭遇到了一个特朗普,他们震惊地发现,原来已经被他们宣告无效的那些人类生活的庞大法则竟然还在,他们一直要你们相信,人类可以在一个去中心或人人是中心的世界上和睦相处,他们把论证人和人如何不同当作解决一切问题的法宝,而布鲁姆,那倔强的老家伙,他为什么给人家起个诨号叫“憎恨学派”?

好吧。当卢卡契和王见面时,他们或许无话可说。卢卡契将会明白,在“本质”上,他和布洛赫是一路人,他们其实同属于一个庞大的总体性。他和王呢?他们只是“现象”,互无关联。与王争论需要足够的才智,卢卡契当然有,但是他也许会选择刺猬般的大智,把一切交给历史和生活,而不是对历史和生活极尽机巧的言说。

他把书装进书包。《卢卡契文学论文集》一套两本,三十年前他曾经买过,但是一直不曾读。三十年前的卢卡契已经不知所踪,现在这本是从孔夫子网上买的。显然也无人读过,但封底却有水的浸痕,不是那种岁月里的潮湿,而是,在水里泡、在阳光下晒过。

他忽然想,自己那本卢卡契,它丢在哪儿了?

看,像不像?

他顺着别人的手指茫然地望着对面的山。大雨后的山野,很冷,空气中充满草木青涩的气味。

对面是一座山崖。如果不是被人这么死死地指着,他是不会注意到它的。

他极力回想那幅画。《溪山行旅图》,八年前,他在台北故宫是见过它的。他曾在它面前久久站着,看那山,那飞瀑,那山间一支行旅。

这里是范宽的故乡,所以,他们认为那山必在此处。他想,实在是不太像,但是好吧,你们高兴就好。

来之前说起耀州,有人惊诧:啊,你们去那儿干什么?那地方远得很!

才知道,在一个昔日的西安人或长安人眼里,此地竟是天远地远。但出了机场,高速路上奔驰一个半小时,竟然就到了。

这种远,原来说的是不曾被飞机、被高速公路所规训的天地,在那时,这种远曾是中国历史的潜在动力。这大山里,这冷雨中,年轻的人们、热血沸腾的人们,他们的造反和革命,看上去毫无希望,他们孤独而顽强,谁能知道他们是自生自灭,还是终于席卷了天下?

他想,这里是有总体性的,是一种壮阔的联系,一种隐秘的结构,一种人世间默运的大力,它把蒋介石逐到了海的对岸,他还顺便带走了《溪山行旅图》。

是啊,在这样的时刻,人们不得不面对总体性。比如人工智能,一个围棋手在万众围观下的溃败被认为是人类溃败的开端。而小冰——那是微软造出来的诗人,正在乘胜追击,剥夺人类最后的尊严。

于是,似乎主题由“普及未来”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抵抗未来”。台上的这几位先生女士一直在激烈论证机器人的诗不是诗,而且显然他们真的生气了。

他坐在他们中间,他想,在这个会场上和会场外,无数的人正在幸灾乐祸,人们喜欢看这些聪明人气急败坏,喜欢看着他们在无可逃遁的命运下无谓地挣扎。如果那真是未来,那就来吧,这些聪明人,当他们说人类是万物灵长时,他们是在说自己是万众的灵长。那么很好,现在,平等了,他们终于发现有一天他们的聪明竟会一钱不值。现在让我们围观他们气得要死的样子。

现在,轮到他说了:我们必须考虑到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或许我们已经来到了未来,或许我们已经是人工智能的附属品。当然,我们有自我意识,但是,谁能断定,在那个谷歌或微软或百度的未来里,他们就不能让他们的产品具有自我意识呢?你怎么能够知道我们是不是机器人?我们可能已经被完美地赋予了自鸣得意的、傲慢的自我意识。

几个人一起恶狠狠地瞪着他。

他忽然想起,在一个典礼上,格非也曾谈起这个问题,大意是,也许终有一天,机器能够获得足够的智能,比人寫得更好,但是,他相信,人还是会选择读人的作品,因为这涉及认同。

他心里对着并不在场的格非说:也许,问题不在于诗人、小说家或学者是否会失业,问题在于,我们如此愿意想象这样的未来,因为,这是一种久违的感觉,那就是必将来临的、很可能无法抗拒的总体性,只不过,在这个总体里没有我们的位置,一个没有主体的总体性。

——他接着对会场上的人们说:

不要按照我们所熟知的那个笨拙的、机械的形象想象未来的智能,这个形象是机械时代的残留,我们把我们的形象赋予我们的造物,同时我们告诉自己,它终究是笨的,是低级的,是不会失控的。但无论阿尔法还是小冰,它们都并不依赖于那个笨拙的形体,那形体和它们毫无关系,它们在本质上就是一团巨大的数字云,是一个超级大脑,是无穷无尽的神经元,如此而已。

然后呢?

坐在对面的教授咄咄逼人地问。

他看着她的脸,他知道他的真正念头要承受一万次诅咒:然后,精神就终于摆脱了身体。释迦牟尼或黑格尔都曾经想象过这件事。相信我,这件事没那么可怕。至少,男人再不必健身,女人再不必美容。

会散了。他和他的对谈者们告别,他不能参加聚餐了,因为他要赶飞机。他来到了街上,走在阳光下、人群里,他是多么喜欢这简单的阳光、这热腾腾的人群。他在路边打开一辆摩拜单车,他并不是要前往机场,今天根本没有一架等着他的飞机。他只是想回家,喝一杯茶,安静地坐在电脑前。

“北京的冬天清刚峻利,站在风里,看远山平林。那树是槐是榆?叶落尽了,正可入画,北中国苍苍如铁的天空下,树把自身抽象为线条,向上,轻逸到无,如淡烟淡墨。

中国笔墨总要秋天、冬天才好。七分、十分萧瑟,万物清简,健身房里熬炼过,瘦骨清像,精神从一堆肉里拔出来,然后才可提笔,写字或者画画。”

他注视着屏幕上这几行字。他写不下去了,他一遍遍修改,每个字都被反复擦拭,如果是一块玉,都已经包出浆来了。

但是,他不知道接下去怎么办,怎么开始说到正题。

他要为欧阳江河和于明诠的书法展览写一个前言,可是,他真的无话可说。他不懂书法,他想,也许格非更应该举书法为例,电脑或者人工智能现在、此时就完全可以做得比人更好,比王羲之更完美,但是,人还是愿意让自己相信,只有笨拙的、不完美的人才能写出真正的好字。

问题在于,近一百年来,书法已经完全沦为了一种造型艺术——他把“沦为”这个词掂量了一下,有点恶毒地想:管他呢,就是“沦为”,它被切断了与日常书写的联系,谁还会用毛笔在素笺上写一封信?然后,更重要的,它把自己收藏进博物馆,它失去了与这个时代新鲜的、活着的文化经验之间的联系,你不能用毛笔抄写一首新诗或者一篇白话散文,这种艺术如此地依赖记忆——以至于它不再是现实。

在那个冬日,他看着欧阳和老于在宣纸上写胡适的文章、鲁迅的文章,写莫言、张炜的小说片断,写西川、翟永明的诗。

——这很像是招魂的仪式。

他想,这是另一种总体性危机。问题在于,这件事本来属于一个浑然的总体性世界。他想起,在颐和园听一个年轻的古文字学家谈《说文解字》,那不是一本字典,那是一个世界。许慎站在那里,还有那些让字在竹简上飞驰的书吏、那些抄经者,还有王羲之、颜真卿,还有那些诗人,还有那细腻的砚、澄心堂的纸,那些伫立在、倒卧在田野上、天地间的碑,他想,这是多么浑然的总体性,你抽出了一个线头,移走了一块砖,然后就散了塌了,收拾不起。

这是女娲补天啊,他想象着江河和老于,两个老头儿,挥着锄头,吭哧吭哧地补天补地,心想,这文章没法儿写了。

然后,他骑着摩拜行于北京的夜里。他喜欢这条路,清净坦荡,两边是树林。乘风而行,他想起三十多年前的夏天,那时他是少年。他刻毒地笑了,老家伙,你已经开始回忆,你曾是多么厌烦回忆,你已经忘了那么多事,有时你甚至怀疑你是否曾有过童年、少年和青年。可是现在,你回到那座村庄般的城市里,每天放学后,向南向西,穿过中山路,从桥西走向桥东,在展览馆前巨大的广场上向北走去,然后折而向西,经过棉纺厂、省第二医院,回到石岗路的家里。这个城市,你绕着它走了一圈。你每天这样走着,你心里在想什么?哦,别告诉我你在想未来,未来不过是近在眼前的高考,在这漫长的路上,你几乎什么都没想,你就是走在此时此刻,你沉迷于这种行进在、悬停在此时的感觉,以至于你每天都要这样走一圈。母亲只知道你在自习,所以回家晚了,如果她知道你在干什么,她一定会觉得未来一片黑暗。

悬停于此时,如同机场。他是多么喜欢飞机场啊。在这里,你至少学会了顺受一切,你无法作出决定,你也不必作出决定,远方的风雷决定一切,或者在某个办公室里正做出航空管制、流量控制的决定,他甚至喜欢这种命运未卜的感觉。他被告知,大雨正落于耀州的群山,雷在炸响,闪电在一瞬间照亮了柳公权的手,他的手和笔不曾抖动。不知蒋介石是否看过《溪山行旅图》,在多雨的台北,蒋曾否在那幅画前长久伫立?那是怎样的溪和怎样的山,行走在溪山之间的人们、衣衫褴褛的人们,他们创造未来的意志是如何在大地的褶皱中形成了洪流?

这是明亮的、整洁的、充满工业和技术气息的、未来派的大厅,设计此地的人必有洁癖,是摩羯座或者处女座,他们真的认为世界必须如此洁净和规则,他们甚至取消了吸烟室,他们拒绝考虑任何意外——其实意外才是世界本质的呈现,正如卢卡契认为马克思的真实意思是,总体性在危机中才能呈现出来。比如这一班飞机已经晚了六个小时,渐渐地,人们躁动起来,他们为天有不测风云而气愤,他们为世界变得混沦而咆哮,如果他们是烟民的话,他们马上就要歇斯底里。

他克制着烟瘾,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看着外边。暮色降临大地,一切安祥。风雨远在远方,因而这里的悬停显得荒谬。

他忽然想起,他那本卢卡契丢在了哪里。那是晚上,在西湖边,在曲院风荷,湖的对岸有幽灯闪烁,天上下着微雨,那本书就放在那张木椅上。

他对自己说,我确信,那本因此而被水浸的书,现在又回到了我的手上。

2017年6月18日上午初稿

夜定稿

猜你喜欢
布洛赫耀州总体性
《资本积累论》中的总体性方法探究
黄立新、贾强飞、肖天为 、冯瀚平作品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耀州瓷走在“十字路口”——向左是传统,向右是时尚
耀州瓷:时光雕刻千年——你的美一缕如烟,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世界文学理论史建构的新突破
布洛赫“黑暗瞬间”的深意
耀州瓷
“总体性治理”与国家“访”务——以信访制度变迁为中心的考察
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