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数学

2017-07-26 07:59林银花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小球盒子数学知识

林银花

福建省三明市第十中学附属小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数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由于我们的教育对象大多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往往生活经验贫乏,而这种生活经验又是引起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来填补学生经验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途徑有多种,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

一、凸现生活情境,把学生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研究的对象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知知识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等活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变末知为已知,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讲述道:“老师办公室一个橱窗的一块玻璃不小心被碰裂了,裂成两部分(如图(1)所示)”,如果要照原样配一块,要不要两块都有带去?

在生活中有的学生曾经碰到过类似的问题,但我们从没有仔细考虑过。这时候他们的思绪被激活了,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有的学生说必须带两块,有的学生说带一块,有的学生则说带第二块。此时我给出图(2)并问:“这样能恢复到与图(1)一样的形状吗?”不行。“那么带第二块呢?”有的学生装已能作出图(3)。这时,我趁势引导,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们观察,得出长方形的基本要素是:对边相等,四个直角。这时学生恍然大悟,带第二块实际上具备了长方形的几个要素,等于带走了完整的玻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立足于应用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习的激情达到了高潮。学生装通过参与实践式数学情境,自然而然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装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培养探究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再创造”

国际上著名的数学教育权威弗赖登塔尔指出:“将近数学作为一种活动进行解释与分析,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称之为再创造方法。”并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将近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实现或创造出来。”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要量更为强烈。”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而不是让学生单纯地模仿前人的研究过程,更不能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例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当我写出一个数学“4163”,问学生是3的倍数学吗?有的学生想都有不想就说是,有的学生埋头算了半天才回答不是。说是的同学理由是这个数的个位是“3”,这是他们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判断2、5的倍数的特征的方法来判断的,这显然不对,而说不是的同学是通过把4163除以3不能被整除而得出来的,这方法是对的,但不能像判断2、5的倍数学那样很快就判断出来。这时我上学生出一些大数字让老师来判断。学生所出的一些大数字老师很快就说出了正确的答案,于是学生萌发出需要探索解决问题的愿望。接下来就是激励学生自已探索体验,找出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这时引导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摆数字或用计数器拨数字去探寻从而得到3的倍数的特征。通过创设这种情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支持下,能动地探索知识,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三、优化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全过程,来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教师要努力地将近数学教学,尤其是不易物化的应用题教学、计算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的过程,动口、动脑、动手,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例如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中,我这样设计:上课一开始,就出示算式“17-8=”,并让学生根据算式编题,接着我拿出一个内装10个小球的盒子,外加7个小球,让学生当小顾客来表演买走8个小球。一个学生上来后就打开盒子,我马上问:“你为什么要打开盒子?”这个学生回答到:“外面的7个小球不够拿,我想从盒子里再拿来一个小球。”他拿出一个小球与外面7个小球放在一起,可是无法用两只手拿走。这时下面有位学生叫到,他有办法将小球拿走。我并让她来表演。她上来也是先打开盒子,我并问:“你又是为什么要打开盒子呢?”她说:“我先从盒子里的10个球中拿出两个,这样盒子里就剩2个球,我就可以连同盒子一起把8个小球拿走了。”通过这样亲身体验之后,接下来让同学们说“17-8=”怎么算时,学生就显得轻而易举了。人人从编题到模拟实践活动,悟出了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亲历了探究发现的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了教材上抽象的知识,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可见,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为学生营造熟悉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再用学得的数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识欲望,学生的学习就能得到情感体验,就能在体验中思考,在体验中创新,在体验中发展。

猜你喜欢
小球盒子数学知识
小球进洞了
小球别跑
称盒子
狐狸教数学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寻找神秘盒子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张小盒Office异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