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芝桂
一
食堂,这是我人生中一个曾经最熟悉也最温馨的地方。
在天矿,食堂曾经影响着家家户户的日常生活,温暖着成千上万天矿人的春夏秋冬。记忆里,天矿有大大小小近十个食堂,比如大井食堂、三井食堂、东区食堂、分路牌食堂(也叫五食堂)、天河煤场食堂、学校食堂以及部分二级单位的内部小食堂。
从踏进天矿的第二天开始,自己便整整七年重复着一日三餐准时到食堂排队的生活。或许正是这种长期吃食堂的经历,培育了自己二十多年来一看到人多就自觉排队的文明基因。
父亲是一名井下矿工,每天三班倒,理论上,早班为早上6点到下午2点,中班为下午2点至晚上10点,夜班为晚上10点至凌晨6点。但,有时也会因作业面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不同,而提前或延迟下班。这样的工作时间安排,对于父亲而言,吃饭倒也没什么太大的影响。单位每班都会有专人负责往井下送班中餐(食堂会专门做好定量的包子或馒头)。
但,父亲的工作性质无疑给我的一日三餐带来了难题。到天矿的第二天,父亲上早班,直到下午3点多钟才从食堂给我带回饭菜,饿得我午觉都睡不着。
要想不挨饿,就要学会自己去吃食堂。或许父亲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傍晚不到6点钟,父亲便带着我去了东区食堂,他端着饭钵,我提着热水瓶,打好饭菜,顺便带回开水。
东区食堂为砖瓦结构,初看就像村里的大礼堂。大门上方一颗大大的红红的五角星,门口两面墙上,一边是“严肃活泼”,一边是“团结紧张”,八个大字让人顿生敬畏。大厅很大也很空荡,摆着些长条桌凳,但黑乎乎的也看不出木头的原色,落座需要些勇气。顶棚两排大吊扇,倒显出些现代气息。排队买饭菜的地方是一溜窗口,里面灯光通明,菜香阵阵。也许是来得比较早,排队的倒也不多,从窗口往里望去,案板上一长溜大脸盆,每盆里的菜都堆得小山似的,热气香气弥漫着,让人食欲顿增。
父亲递上饭票、菜票,打好饭菜,又领我到旁边的开水房灌了开水。全程忙而不乱,倒也不复杂。在回家的路上,父亲刚开口问我:晓得了不?我便忙不迭地点头:晓得,晓得!
二
父亲的票证、零钱什么的,都放在五斗柜的抽屉里。饭票、菜票、电影票、降温票、理发票,花花绿绿一大堆。
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值钱的东西,我激动不已,颇有点大权在握的感觉。我分门别类,数来数去,大半天都没有弄清楚数目。
由于初来乍到,尽管自己拥有了这么大的自由支配权,整个暑假我也仅仅是周旋于东区食堂与三井食堂之间。但不久,我就发现了一些小秘密,东区食堂的糖包子糖要多些,馒头也更筋道。而三井食堂的菜,油要重些,味道也更地道些。当然,最为重要的是,我发现三井食堂那个姓樊的食堂负责人是莲花人,而且是一个乡的。而每次,我只要用莲花话喊一声“叔”,饭菜的分量便会沉些,菜里的肉也会多些。
开学后,晚饭照例在三井食堂吃。但午餐和早餐却移到了分路牌食堂和学校食堂。这主要是图方便,我住的地方离学校有四五里路。
学校食堂主要是为教职工服务的,只有早餐对学生开放。迷上学校食堂的早餐,全是因为老张做的馒头,不但柔软、筋道,而且香甜,这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馒头。当然,惦记老张的馒头的人也不止我一个。经常馒头还在灶上蒸,窗口就围了一圈人,买就跟抢似的,连一些老师都失了斯文。碰巧,老张的儿子张灿金也在我们班上。如此,也就经常有了上早读课班里同学托张灿金代买馒头的场景。
然而,有一天我却不再去学校食堂了。有天早上,为了能吃到老张的馒头,我一大早就摸到了学校食堂。老张正在案板上埋头揉面,我则站在旁边兴致勃勃地欣赏。也不知那天老张是不是有些感冒,他中途突然猛甩了一把鼻涕,而且让我吓到的是,他居然连手都没擦一下,又若无其事地揉起了面。
此情此景,那老张的馒头,我是再也没有继续吃下去的念头了。但因为担心张灿金人高马大的会揍我,我一直也不敢在同学面前声张。这个秘密,我一守就是几十年。
三
分路牌食堂也是个大食堂。
分路牌食堂同樣建在山坡上。站在食堂门口,学校操场一览无余。因为这个缘故,用餐时间,食堂门口也便有了许多端着饭盒往下张望的人,也不知是在看踢球,还是在看球场边的美女。天矿人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上海江浙,东三省,广东福建,湖南四川……如此,学校自然不缺柔美与秀丽的女生。
在天矿所有的食堂中,分路牌食堂可能是最繁忙最热闹的。分路牌相当于天矿的市中心,是人口最集中的区域。人多,自然会在食堂里集中体现出来。这里,是天矿所有食堂中用餐秩序用餐环境最好的地方,也是饭菜质量最稳定的地方。因为在这里用餐的多是天矿的白领阶层或精英阶层。机关干部、学校教师、医院医生、学校学生等等,不管怎么样,这些人还是有些文明意识,也有些随时敢提意见的勇气。
在这里吃饭,得要有些耐心,人多,排队等待的时间就长。紧挨食堂的是澡堂。在排队的空当,从大门口往下看,操场上生龙活虎的,看着不失为一种享受。其实,偶尔往旁边瞧瞧,矿山的少女少妇端着脸盆从澡堂里走出来,漫不经心地仰着红扑扑的脸蛋梳着湿漉漉的头发的情景,又何尝不是一种别样风情。
在天矿读书7年,吃了7年食堂。后来,在外求学吃大学食堂,参加工作吃单位食堂,似乎仅仅是为了吃饱肚子,那份曾经的特殊感觉是再也寻不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