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启群
《老子》又称《道德经》,全文五千余言,是中国道家和道教首屈一指的经典。《老子》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与《圣经》《伊索寓言》等一样,是全人类阅读最多的书之一。
《老子》的作者有李耳、老聃、老菜子等几种说法,《老子》成书的故事也非常神奇。虽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些记述,但仍然没有确切的时间地点和史料证明。日前所见最早的《老子》文本是郭店出土楚简,约1700余字,年代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其次是马王堆帛书《老子》,与今本字数大致相等,文字有部分误夺,年代是两汉初年。比较流行的《老子》是河上公本和王弼本。今日一般可读楼宇烈《王弼集校释》、朱谦之《老子校释》。深入阅读可参看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以及郭店《老子》对校辨析的相关著作。
大约从韩非《解老》、《喻老》起,“老学”源流几千年,著述不计其数,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而我观《老子》,简而言之,以为所言不外“道”和“术”。论道是哲学,论术则属于其他学科的学问,术就是谋略、战略战术。道与术也有交叉融通,例如“无”是道,“无为”就是术。
一
《老子》哲学,首先是宇宙论,即关于宇宙万物的生成、演进的论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為和。(四十二章)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一”、“二”、“三”有各种说法。大多学者认为,“一”是“太一”或气,“二”是阴阳,“三”是气和阴阳交合。孔子和儒家没有论述宇宙万物的生成演化,因此,这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宇宙论。
那么,“道”又是什么性状呢?《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二十一章)因此,道是难以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一章)。道的德性是“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二章)。“辞”意即“始”。道创始万物而不以此自居、自傲。因此,道本身就有至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十章)而得道则为德。故“道生之,德蓄之,物行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五十一章)
道也是“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无”不仅是宇宙万物生成之源,也是现实世界所有事物的构成原则和原理: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
这是个非常深邃的哲学思想,对20世纪德国大哲海德格尔有深刻影响。道所遵循的法则是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自然就是自然而然。自然本身是否具有伦理上善的性质?《老子》的说法颇有矛盾。一方面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七十九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七十七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八十一章)另一方面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五章)无论怎样,道也是宇宙万物的主宰,是令人畏惧的东西: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高贵将恐蹶。(三十九章)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
“一”也是指道。因此,对待道要敬畏、顺从。故“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四十一章)由于道既不能明确地说,也不能用知识传授,“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四十一章)无为是悟道的最好方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
《老子》的哲学没有论证,是独断论。这是人类早期哲学的普遍特征。
二
《老子》的另一个独特之处,是有四位帝王为《老子》作注,即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更令人称奇的是,梁元帝萧绎不仅著有《老子讲疏》,还在兵临城下国破家亡之际,给群臣讲《老子》。帝王喜欢《老子》的奥秘,正是有人认为《老子》讲的是“南面之术”,即帝王的统治术。
《老子》认为,治国也离不开道:“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三十二章)“朴”也是指道。《老子》的统治术最根本的一条还是无为,或说无为而治。“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四十八章)“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治大国若烹小鲜。”(六十章)“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在《老子》看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七十五章)“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以不智治国,国之福。”(六十五章)汉初就是采取《老子》这一思想,修养生息。但是,说是无为,还要有所为。帝王的治国妙要在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六十四章)
《老子》以为,欲望是罪恶之源,也永远无法满足。若要人们安宁幸福,就是消除欲望。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十二章)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四十六章)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
《老子》认为,统治者对付子民百姓最愚蠢的办法是使用强权和暴力。《老子》的表述非常彻底:“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四章)《老子》也反对用武力处理国际关系:“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三十一章)“以道佐入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三十章)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是谦下,这样最为有利:“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六十一章)如果不得已打仗,《老子》的战略思想是:“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六十章)
《老子》除了有“南面之术”,今属政治学,还有关于经商之道的经济学,关于战争的军事学等等。从普通人角度说,也有生存之术,即谋生之道。
三
对于所有人来说,《老子》认为身体是最为重要的,这也是道教的根据。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许託天下。(十三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多藏必厚亡。(四十四章)
不过,《老子》也认为:“死而不亡者寿。”(三十三章)若要保身,则需要智慧:“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十五章)关键是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三十三章)“圣人自知,不自见(现);自爱,不自贵。”(七十二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七十一章)意思是圣人知道自己所短。“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十六章)“常”意指静守。在处世智慧中《老子》特别强调示弱、不争和退守: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九章)
夫唯不争,故无尤(咎)。(八章)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六十六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着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七十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八章)
“几”意类似、接近。因此,对于儒家宣扬的“杀身成仁”等思想,《老子》坚决反对,相反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十九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三十八章)圣人更是如此:“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圣人都是无知无欲,其状如婴儿:“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四十九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五十五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
四
《老子》中还有一些格言警句常常被人们津津乐道。这些格言警句展示出《老子》独特的思维方式。比较突出的是反向思维。例如:
曲则全,枉则直,漥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二十二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訥。(四十五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七章)
《老子》也把这种思想提升到道的规律和法则: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四十章)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
还有一些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句子: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一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顷,音声想和,前后相随。(二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八十一章)
马王堆帛书“大器晚成”为“大器免成”,应该更符合上下文的意旨。“无”是指本体,或最高的极致的事物。但是,《老子》中的这些内容很难说是哲学,应该只是具有哲理的思想。正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样。
五千言《老子》是人类智慧瑰宝。拙文以不到四千字言说《老子》,无异于以管窥天。然而,《老子》的魅力也在于永远说不尽。
原载《中华读书报》2016年11月2日
责任编辑:曹景峰
美术插图:林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