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伊福尔维夫妇对伊犁的考察

2017-07-26 19:41游牧天山
伊犁河 2017年3期
关键词:沙俄福尔伊犁

游牧天山

地处欧洲中部内陆的匈牙利,其主体民族马扎尔人的起源、语言,与周围各国大不一样,成为一个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和人种学的难题。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亚探险热中,一些匈牙利人出于对本民族历史的追根溯源,深入到中亚腹地和新疆进行探险考察活动。

乌伊福尔维(1842-1904)是法国籍匈牙利裔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和探险家,其全名乌伊福尔维·卡洛伊·耶诺,1842年出生于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乌伊福尔维家族原是匈牙利王国特兰西瓦尼亚(今在罗马尼亚境内)的名门望族,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时期迁到迈泽克韦什德(今匈牙利东北部的一个小镇)。乌伊福尔维在德国波恩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前往法国巴黎从事教学研究工作,遇见并爱上了美丽的法国女孩玛丽·布尔顿(1845-?),决定永久定居法国,1868年结婚,次年取得法国国籍。乌伊福尔维的研究方向是人类学、民族学和语言学,可能因为是匈牙利人的缘故,他特别关注古代民族迁徙的历史,用法语、德语和匈牙利语发表论著,涉及匈牙利历史文化、马扎尔语一芬兰语、阿尔泰语系、白匈奴(噘哒)的人种等等,并将匈牙利伟大诗人裴多菲的诗作翻译成法文。1874年成为法国地理学会会员。1876年,乌伊福尔维前往中亚进行第一次探险考察,在17个月的时间里,他还深入到当时被沙俄占领的中国伊犁进行考察,收集了许多宝贵的地理、人类学和人种学的资料。

在乌伊福尔维夫妇动身前往中亚探险考察之前,乌伊福尔维看到了两本书,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本书是俄国籍德裔语言学家拉德洛夫对中亚和伊犁考察后于1868年出版的《各突厥部落的民间文学典范》第二卷,另一本书是1876年出版的美国外交官斯凯勒对中亚和伊犁的考察著作《突厥斯坦:俄属突厥斯坦、浩罕、布哈拉和固勒扎旅行札记》。

1876年8月10日,乌伊福尔维受法国教育部的委托,从巴黎出发,前往俄罗斯和中亚考察。他的妻子玛丽决心跟随自己的丈夫一起旅行。他们先去了奥地利,在维也纳与乌伊福尔维的家人相聚了几天,然后途经沙俄统治下的华沙(今波兰首都),前往圣彼得堡。这年冬季,他们去了同样在沙俄统治下的赫尔辛基(今芬兰首都),研究芬兰语与马扎尔语之间的关联。在圣彼得堡盘桓了几个月,前往中亚考察的请求终于获得俄国政府的批准。

1877年1月2日,乌伊福尔维夫妇由圣彼得堡至莫斯科,在这里采购了旅途中所需要的物品。4天后,乘坐火车前往奥伦堡。2月8日,他们离开奥伦堡,换乘马拉雪橇,顶着严寒向东前进,从坚冰上通过了乌拉尔河,经过奥尔斯克后,转向东南,驶过冰雪覆盖着的广袤无垠的哈萨克草原,来到咸海北边的一个名叫阿克贾尔的驿站。乌伊福尔维访问了附近的阿吾勒(哈萨克语“村落”),对这里的哈萨克人进行了人种学测量。两天后,他们沿着锡尔河而上,一路经过卡扎林斯克、彼罗夫斯克(今哈萨克斯坦克孜勒奥尔达市)、突厥斯坦(今哈萨克斯坦南部的一座城市)、奇姆肯特,考察了几个古代遗址,了解了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部落的分布情况,3月14日抵达塔什干。乌伊福尔维夫妇拜访了沙俄突厥斯坦总督考夫曼,他们的探险考察行动得到了考夫曼的支持。4月14日,他们离开塔什干,前往撒马尔罕。在撒马尔罕,他们参观了帖木儿帝国时代遗留的辉煌的令人惊叹的宗教、文化建筑,还去了撒马尔罕附近的一些地方,了解乌兹别克人、塔吉克人的民族、宗教、语言和民俗情况,考察了古代拜火教的遗存。回到塔什干后,在7、8月份,他们冒着盛夏的酷暑,前往费尔干纳盆地的费尔干纳、浩罕、马尔吉兰、安集延等地考察。9月11日,他们再次回到塔什干,为了赶在冬季来临之前完成对伊犁的考察,未多做停留,即经奇姆肯特、塔拉斯、皮什佩克(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市)等地,前往维尔内(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乌伊福尔维拜会了沙俄谢米列契省(中文译作“七河省”)省长科尔帕科夫斯基(此人即为沙俄占领伊犁时期的俄军司令)。9月22日,他们在得到科尔帕科夫斯基提供的保护后,动身出发,经伊犁斯克(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卡普恰盖市)渡过伊犁河,经阿勒坦额默勒,从博罗呼济尔进入了沙俄占领之下的中国伊犁地区。

9月24日晚,乌伊福尔维夫妇住宿在博罗呼济尔,看到中国的堡垒(即卡伦)已成为废墟。博罗呼济尔(也作博罗胡吉尔,蒙古语“青灰色的盐碱地”)所在地,原是中国境内的一座常设卡伦,1864年9月沙俄军队乘伊犁发生内乱,入侵强占了博罗呼济尔卡伦,并威逼清朝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将此地确定为中俄边界,割占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中国大片领土。第二天,他们继续前行,经过了阿克肯特等3个已成为废墟的村庄,渡过霍尔果斯河,穿过城盘子(即拱宸城)遗址,第一次看到中国的城市,高大厚实的城墙,城中房屋的废墟表明曾经的繁荣。经过阿里玛图(今霍尔果斯市东约13公里兵团四师61团)俄国人的邮政所时,看到院子里放置有一尊中国石狮子,不远处是哥萨克军营。

乌伊福尔维夫妇到达清水河子(即瞻德城)后,看到这里主要居住着东干人(即回族),许多房屋都是中国建筑形式。他们的住处是俄国人占住的房子,屋里的桌子、椅子、梳妆台等家具都是中国人的。在清水河子,他们调查了解了伊犁回族人的婚丧嫁娶、生育等习俗以及生活习惯。

向东约20公里进入了绥定城,这里主要也是东干人居住的城镇,人口比清水河子更多,他们看到一些男人坐在街边懒洋洋地拿着水烟管吸烟。从阿克肯特到绥定的道路两旁绿树成荫,田野广袤,他们注意到绥定城外种植有罂粟,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写的《沙俄侵华史》第三卷记载:“沙俄殖民当局还在伊犁鼓励种植鸦片。种植地区主要是从绥定沿伊犁河谷上行到喀什河口一带。”

他们经过巴彦岱(即惠宁城),看见还残存着几段城墙,城盘子(即熙春城,今伊宁市汉宾乡城盘子村)附近的农村看起来还相当繁忙。9月26日到达固勒扎(即宁远城)后,受到了沙俄占领军当地指挥官瓦特曼上校的接待,安排他们住在一座俄式建筑的房屋里,有一个客厅、两间卧室,还有一个漂亮的露台。这座房屋位于一个美丽的公园中间,很可能就是后来的沙俄驻伊犁领事馆,即现在的伊犁宾馆。他们在一名官员和一位汉族学者的陪同下,游览了宁远城的街道,参观了一座天主教堂、一座佛教寺庙和一座塔兰奇人(即伊犁的维吾尔族)的清真寺。天主教堂内有一个乌木的十字架祭坛,墙壁上悬挂着据说来自法国的圣母像,大约有70名教徒前来祈祷,有的会读拉丁语和几句简单的法语,已经不能理解其意思,在1864年最后一个天主教神父被杀之后,他们一直坚持自己的宗教活动,但有10个人改信了希腊正教(即东正教)。佛寺里有一间房间是学校,有桌子、凳子,孩子们在这里学习,最后一进院子的房间有3个佛龛,供奉着佛像。塔兰奇人的清真寺(指拜都拉清真寺)是中国式建筑,基石上的木柱支撑起跨度很大的木结构房屋,精美的雕刻和屋顶四角挑檐上的龙饰走兽,都是中国人的风格,是这个城市最漂亮的建筑。27日,乌伊福尔维对召集来的塔兰奇人、东干人、卡尔梅克人(即蒙古族)和满族人进行人种学测量,但卡尔梅克人和东干人的妇女对此感到恐惧害怕,只有1名卡尔梅克妇女同意测量。乌伊福尔维只能观察她们的皮肤颜色、眼睛大小、头发长短。28日,他们漫步宁远城街头,发现除了几座俄罗斯式建筑和中国式建筑外,大多都是土房子,街道狭窄曲折,尘土飞扬,来到巴扎(即集市),更是觉得脏乱,商人中萨尔特人(指南疆的维吾尔族)比较多,商品大多摆在露天的摊位上,马、牛、驴、骆驼和轿子、手推車都拥挤在一起,行人只能勉强走路。

9月29日,他们将在伊犁收集到的各种物品和标本打包装箱,然后离开宁远城,在绥定城住了一宿,经霍尔果斯沿来路返回到博罗呼济尔。此后,翻越阿勒坦额默勒山,经科帕尔、谢尔基奥波利(即阿亚古兹)、塞米巴拉金斯克、鄂木斯克等地,通过西西伯利亚,回到欧洲。

乌伊福尔维结束这一次中亚探险考察后,撰写了《法国科学考察队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和突厥斯坦的考察报告:科希斯坦、费尔干纳和固勒扎》,1878年在法国巴黎出版。他的妻子玛丽·布尔东则撰写了游记《从巴黎到撒马尔罕、费尔干纳、固勒扎和西西伯利亚:一个巴黎女人的旅行印象》,1880年在法国巴黎出版。

乌伊福尔维在《法国科学考察队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和突厥斯坦的考察報告:科希斯坦、费尔干纳和固勒扎》这本书伊犁部分,首先引述了沙俄军官库罗帕特金所著《喀什噶利亚》关于准噶尔汗国兴衰以及清朝统一的历史记载,他认为准噶尔人的固勒扎城很可能是由一个帐篷群组成的城市。乌伊福尔维夫妇到伊犁考察时,正值沙俄占领伊犁时期,书中写道:“伊犁曾是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已被俄罗斯军队占领了好几年,这个占领是暂时的,因为突厥斯坦总督承诺当中国军队平定天山南北以后将归还这块土地。”但是“俄罗斯将伊犁划归谢米列契(七河)省管辖,以伊犁河为界,设置南北两个管制区,其中固勒扎这个区是由潘图索夫负责管理。”

书中记载了伊犁河谷的自然地理和居民情况。伊犁河谷北边是博罗科努山,南边是天山山脉,中间阿吾热勒山将喀什河和空格斯河(今巩乃斯河)分隔开,伊什格力克山、乌宗岛山是伊犁河及其支流特克斯河的分水岭。这里居住着塔兰奇人、东干人、满洲人、卡尔梅克人、土尔扈特人、吉尔吉斯一哈萨克人和萨尔特人。东干人主要居住在河谷西部的绥定、塔尔奇和清水河子。“人口众多的是塔兰奇人,他们是定居的农民,占据了从空格斯河、特克斯河汇合处到固勒扎的伊犁河谷,居住在伊犁河右岸和左岸、喀什河谷和小河流一带,主要的村庄有:伊犁河右岸的喀什、托古斯台、巴依托海、麻扎、阿热博斯坦、吐库斯坦,喀什河谷的呢勒哈(今称尼勒克),伊犁河左岸的坎、加尕斯台、霍诺海。”日本著名中亚史学者佐口透在研究伊犁的塔兰奇社会时引用了乌伊福尔维记载的这些地名(见《新疆民族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乌伊福尔维比较详细描述了伊犁的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的身材、相貌特征以及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婚姻关系、生活习俗等,简要介绍了锡伯族、索伦人、汉族、满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在伊犁的分布情况。

乌伊福尔维在书中附录了沙俄占领军官员潘图索夫提供的1876年伊犁情况统计表12张,涉及人口、宗教场所、教育、手工业、案件判决、犯罪类型、赋税、农产品产量、牲畜存栏等,通过这些数据可以了解沙俄占领伊犁时期的经济、社会情况。据此,1876年,伊犁总人口有131910人,其中:塔兰奇人51891人,吉尔吉斯人(应包括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33828人,东干人4031人,汉人2847人,卡尔梅克人15940人,索伦人767人,锡伯人18318人,其他民族2086人。

这里很有必要介绍一下潘图索夫这个人,他的全名是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潘图索夫(1849-1909),是一个多面手,研究涉猎考古、历史、语言、古钱币、民族学等方面。潘图索夫出生于尼古拉耶夫市(今乌克兰南部濒临黑海的一座城市),1871年从圣彼得堡大学东方语言系毕业,不久即前往维尔内,在沙俄谢米列契省担任文官,作为沙俄占领军官员被派往伊犁事务办公室。在伊犁期间,潘图索夫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文献,尤其是有关伊犁维吾尔族语言方面的资料,后来整理出版了《1871-1877年有关伊犁地区的资料》(喀山,1881年)、《塔兰奇民歌》(圣彼得堡,1890年)、《伊犁地-区塔兰奇方言研究资料》I-VI(圣彼得堡,1897-1907)等,撰写的《托格孜胡玛拉克游戏》(喀山,1906年)是世界上最早介绍哈萨克族这种游戏的书籍。潘图索夫得到了伊犁维吾尔族诗人毛拉·比拉勒撰写的叙事长诗《中国穆斯林的战争》的未完手稿,为此作了序,进行了俄文注释,于1881年在喀山出版。清朝收复伊犁之后,潘图索夫作为俄方代表与清政府代表、伊犁索伦营领队大臣志锐,在1902年和1904年进行了两次会办司牙孜(俄语,直译为“国际代表会”,一般意译为“边境仲裁会议”或“民间边界会议”),处理中俄之间伊犁、喀什噶尔边界民间积案。

乌伊福尔维于1878年获得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1878~1880年,他进行了第二次中亚探险考察。1881年,他前往喜马拉雅山西部克什米尔地区进行探险考察,取得了许多人类学测量数据。在这三次探险考察活动中,乌伊福尔维的妻子玛丽·布尔东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1904年,乌伊福尔维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去世。

猜你喜欢
沙俄福尔伊犁
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沙俄势力研究
Knave1 and Fool 无赖和傻子
伊犁放歌
19岁缅甸少女的艰难大学路
伊犁将军长庚
打伞的人
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三姓地区赫哲族的安边政策
中俄伊犁交涉清廷成功原因探析
毛毛熊
游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