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新
摘要:针对地理科学专业自身特点,以及现行地理科学专业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高校和教师需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应对和改进,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融入素质教育和绿色教育,以提高地理科学专业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今后开展专业工作的能力,为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质量;提升与改进
地理科学专业的培养方向和目标,首先是培养全面掌握地理科学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方法,熟悉中学地理新课标改革内容、地理科学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应用热点,了解地理科学前沿研究的基本趋势和地理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能在中学或中等教育机构,从事地理教育和研究的应用型地理专业人才。学生在专业方面的知识构成、能力梯度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受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影响较大,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特点对学生的毕业去向和未来工作岗位中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地理科学专业发展过程暴露出众多问题,不能更好地促进专业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绿色教育,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为了使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培养过程更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更科学合理,笔者拟通过分析目前地理科学专业培养过程中发现具有的共性问题,从应用人才、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从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教学过程的展开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探索提升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质量的途径及方法。
一、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质量现状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目标为从事地理教育和研究的应用型地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一般包括四个部分:通识类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地理科学专业传统人才的培养过程较为注重专业需要,偏重知识传授的过程,课程安排受苏联影响较大,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存在专业方向单一的问题,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应用型大学建设过程中,必须强调以人为本,构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掌握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适合不同类型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尤其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地理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地理技能,更需要具备深厚的道德规范、人文素养和宽泛的综合知识,对专业发展的变革方向要有清晰的认知和理解,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要具有不断探索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二、地理科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忽视基础教育课程发展
从目前我国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结构设置来看,大多数学校的地理科学专业课程占据了大部分内容,教育类课程比例较少,只有3~5门课程,比例只占整个培养计划课程的10%左右。虽然同地理科学专业之前的课程设置相比有了较大的改进,但教育类课程仍然存在课时数量不足、所占比例不高的状况,不利于地理科学专业学科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教育类课程是地理科学(地理教育)专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和特色,是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培养职业意识、提高职业本领的主要途径。教学现实中教育类课程存在课时不够,占总课时量比例较小等现象,无法体现地理科学专业性质及专业培养方向。
(二)重视必修类课程、忽视选修类课程
我国地理科学专业中的教育类课程多以教育学、心理学和地理教学论等必修课程为主要内容,虽然不同学校开设有地理教材及标准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和教学技能训练等课程,但选修课程的可选范围太小,尤其是任选课更少,一般不超过3门,与教育类课程相关的基础课、跨专业选修课、实践类选修课、研究性学习类选修课数量都较为缺乏,有些学校甚至没有设置这些课程。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阻碍了教师授课的灵活性和自由性,学生只能按照学校提供的课程进行选择,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身特长的发挥,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最终影响基础教育的发展和革新。
(三)重视理论类课程、忽视实践类课程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我国师范类专业长期重视理论类课程,忽视实践类课程,重视基本原理和理论的传授,忽视理论价值在实践应用中的作用。大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实导致学生长期在实践应用方面欠缺、不能学以致用,与最初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近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这就要求教师除具备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传授能力和管理组织能力之外,还要具备课程知识自我掌握和分析能力、课程选择及评价分析能力、教材开发与加工能力、教学思考能力、指导学生实践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等,而这些内容在我国师范类专业教学中较少体现。
三、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的途径及方法
(一)课程设置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
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学校培养出大批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应用型人才,这也使得地理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面临着更高的挑战,教师不仅需要精通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更要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组织多种教育、教学的能力,能够采取适当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综合应用,熟练操作计算机多媒体是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要求能够熟练掌握现代计算机应用技术手段。要想实现地理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就必须改革原有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类课程,根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完成地理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基础教育课程必须进行变革,使课程的内容、结构、层次、评价以及管理和实施等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市场的人才需求。
(二)地理科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和优化
地理科学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包括一般的课堂同步实验与实习、野外集中实习、中学地理教育见习和集中教育实习几个部分。课堂同步的实验和实习一般与专业课程的安排是同步的,与课堂授课并行进行,如地质学基础、植物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普通水文学、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区域分析与规划等配备有同步的实验实践课程,這些课程基本都是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实验实践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应用并加以提升,学生在实践实验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创新动手能力。另外,在地理科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中,要减少安排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地理科学专业实习长期偏重于自然地理实习,而忽视或轻视人文地理实习,要提高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必须改变这一现象,自然地理实习和人文地理实习进行融合渗透,通过野外的实习使学生真正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相结合,建立科学的宇宙观、自然观和人地关系观。
(三)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 融入素质教育和绿色教育
地理科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科学,但同时也是一门崭新的科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不断向前发展。地理科学专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基础教育服务,因此,必须注重学科的前瞻性和前沿性,注重将最新和前沿知识融入到学生素质培养中,注重学科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同时,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性,不仅体现在课程内容上,还要体现在课程的结构和层次上。另外,地理科学专业要同绿色教育和素质教育紧密相连,将绿色教育贯穿在本学科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活动中,将环境、资源和可持续发展主体部分融入现行的各门课程之中,通过与各门学科课程融合达到大学生绿色教育的目的和课程目标。
四、结语
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科学的教育观念给予引导,也需要相应教育政策给予保障,还需要教学方式的变革和教育内容的革新给予支持和配合。必须明确的是,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在理论探寻的基础上不断地实践、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马志忠.关于大学生创造性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J].未来与发展, 1999, (4).
[2]王引弟,刘丰.浅论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2, (6)
[3]赵建军.当前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
[4]杨娅娜,李晴.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改革探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2007, (10).
[5]朱慕菊,王建国,董奇,等.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