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整村脱贫,甩掉了压在头上多年的穷帽子。这与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该村考察时,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十六字方针相隔了3年零3个月。
自总书记考察后,十八洞村就成为全国推进精准扶贫政策的策源地。当地派驻工作队驻村蹲点,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新模式。经过三年多艰苦卓绝的努力,在外界帮扶和激发内生动力的积极互动下,十八洞村旧貌换新颜,创造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村级样本”。
一、山乡巨变
十八洞村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西南部,是一个纯苗族村,也是典型的贫困村,共有225户、900余人,人均耕地仅有0.83亩,以种植水稻和烤烟为主。建档立卡贫困户136户542人,占总人口的55%。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1668元,2014年增加到2518元,2015年达到3580元,2016年达到7798元,最低年收入为3200元,均达到脱贫标准,集团经济收入达12.2万元,符合整村脱贫条件。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沿包茂高速一路向西,途经矮寨大桥,下高速后沿蜿蜒的盘山公路驱车近30分钟,就来到位于群山之巅的十八洞村。一路上,层峦叠嶂尽收眼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成就了十八洞村得天独厚的风光。“以前步行出村到5公里外的排碧乡赶集要走近两个小时,如今坐车只要10多分钟。”65岁的村民龙圆满告诉我们,村子地处偏僻,三年前连一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出门不是晴天一身灰,就是雨天一身泥,逢年过节走家串户很不方便,几个月不出山更是“家常便饭”,修通出山公路成了大家的共同期盼。如今4.8公里村道全部拓宽硬化,铺上了沥青路面,双向两车道通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铺就了青石板路。
除了新修的沥青路,还有新修的木板房、新扎的竹篾墙、新添的青片瓦……在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帮助下,家家户户实施了民居改造,廚房、厕所修葺一新,土坪也铺了青石板。以前有一半村民吃水靠挑,现在全部用上了自来水。“以前不少人家中除了电灯,没有别的电器,用泥巴和竹篾、木板糊起来的墙壁,一到冬天四处漏风。”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吴式文介绍。现在全村225户门口都修了石板路,按照“修旧如旧”的理念,近200户透风的竹篾墙木屋也进行了改造。在村民龙德成老人家,我们看到了修葺一新的厨房和厕所。龙德成说:“两年多前,用作厨房的屋子年久失修,已经塌了,家里像样的板凳都没几条。”如今,屋子得到重新修整,小儿子娶妻安家,老人的心里从未有过地踏实。
产业发展更加兴旺
产业发展是十八洞村真正能实现脱贫的关键。十八洞村因地制宜确定了六大产业:即烤烟、猕猴桃种植,黄牛、羊、猪养殖,苗绣专业合作社,劳务输出,电商平台销售农副产品,乡村旅游产业。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各项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烤烟由2013年的100多亩发展至318亩,猕猴桃开发近1000亩。十八洞村没有成片土地可用,就采取了“飞地发展”的办法——在相邻的道二乡流转土地1000亩,与花垣县苗汉子公司共同组建了果业企业,对猕猴桃产业进行公司化运作。公司注册资本600万元,苗汉子占51%的股份,村民占49%的股份,542个贫困人口入股的资金,由扶贫工作队提供。基地5年进入盛果期,可实现年产值2500万元,直接带动十八洞村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精准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还把十八洞村青年和民兵组织起来,成立了十八洞村青年民兵突击队,勇挑精准扶贫的各种急难险重任务。突击队员隆英足是村里的养猪大户。她牵头成立了木兰养猪合作社,赊给贫困户仔猪和饲料,并免费提供技术指导,18个贫困户入社养猪,“钱景”看好。全村共50多户贫困户养起了生猪、黄牛、山羊,去年一年,全村仅腊肉外销一项就创收10万元以上。
趁着乡村旅游的火爆,十八洞村充分利用习近平总书记前来考察调研的影响力,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古朴的苗寨以及纯朴的民风民俗,致力于把村子建设成贫困地区少数民族乡村旅游样板。修旧如旧的古村落尽显苗家风情,核心景区配套建设了梨子寨停车场、公厕,成富家观景台、千米游步道也成为游人流连喜爱的景点。2016年春节期间,十八洞村吸引近8万游客前来观光,年日均游客量达500多人次以上,双休日和节假日达3000人次以上。
2014年5月,十八洞村成立了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有37户贫困户共90多名留守妇女加入。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由花垣县里的公司负责收购,合作社农户负责加工。随着村里无线网络的开通,苗绣特产还搭上了电商快车。老村支书石顺莲乐呵呵地说:“过去做苗绣都是自家用,现在一个月少则七八百元收入,订单多时,可收入2000多元。”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从一枝独秀到遍地开花,随着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致富能手返乡创业,村里先后开了八家农家乐。从独具苗家风味的特色餐饮,到湘西腊肉、野生蜂蜜等农产品热销,再到蜡染、苗家刺绣等手工艺品走红,旅游兴村正迸发强劲活力,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美好的生活,不仅是“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包含“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十八洞村在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十八洞”这个名字带来的荣誉感,把村民们的心凝聚在了一起,思想的统一,为整个村寨脱贫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工作队和村支两委从文化活动入手,过苗年、赶秋、文艺汇演、相亲会,他们每次都特意打破村寨界限,让全村村民参与帮忙。走动多了,心理距离自然近了。他们注重宣传思想道德精神,积极探索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子,让精神的力量发挥先导作用,为精准扶贫奠定思想基础。
作为精准扶贫的起源地,如今的“十八洞村”因总书记的视察成为闻名全国的“明星村”,品牌效应已经初步显现,潜力巨大。但当地的老百姓并没有因此产生“等、靠、要”的思想,而是积极探索和实践着精准扶贫的思想内涵,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之路,鸟儿回来了、鱼儿回来了、虫儿回来了、打工的人回来了、外面的客人也来了,十八洞村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第三批宜居村寨、湖南省美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湖南省文明村等荣誉。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的思想在十八洞村得到了初步的实践。
二、抓党建促脱贫的做法和经验
精选“领头羊”以上率下
千难万难,干部带头就不难。精准扶贫,要求改“大水漫灌”为“滴灌”“喷灌”,工作精准到位。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干部就是“滴灌”“喷灌”的管道,作用非凡。
2014年上半年,十八洞村村支“两委”换届,村里能人踊跃竞选。施进兰当选为村主任,长期在沿海打工的他被村民认为“有头脑”,能帮助大家脱贫致富。就职演说中,施进兰郑重承诺:“有钱没钱,大干三年。龙书伍选为村会计。他和妻子原来在迪拜打工,年纯收入达15万元以上。他回国的理由很朴实:“总书记都这么关心十八洞村,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建设好家乡?”换届后的村支“两委”6大主干,平均年龄40岁,年富力强。第一支书施金通也是村里公认的“ 能人”,23岁当村会计,25岁当村主任, 2010年经招考还当上了乡干部。
换届时,十八洞村还创新配备了9名“后备干部”——主干助理,协助村干部开展工作。村支书助理杨斌,经常协助调解纠纷;村主任助理孔铭英,担任义务解说员和宣传员,向游客讲述总书记到她家的故事,推介十八洞村……工作队5名队员,变“驻村”为“住村”,几乎没有周末。2016年2月18日,队长龙秀林应邀到邻村传授精准扶贫经验,一上车就睡着了。同车的县委宣传部干部不禁发微信朋友圈感慨:“他太累了!两年间,满头青丝已如雪。”
十八洞村在村委换届选举中推行“两述两评”制度,把讲政治、有文化、“双带”能力强、群众信任的能人选进班子,并以选举的方式,把3名产业带头人、1名大学生村官选进班子。干部结构得到优化,村级班子“脱胎换骨”,成为脱贫攻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为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十八洞村在农民合作组织、产业链、村寨网格上建立党小组,推选4名支委成员担任村苗繡公司等新经济组织责任人,使党组织的触角在村级经济发展、公益事业、治安维稳等领域全方位覆盖。目前,村民对村干部的满意率由68%上升到98%,说起工作队和村干部时,都纷纷竖起大拇指。
党员示范做先锋
精准扶贫,重在引领,而不是分散式的“单打独斗”。为了带领群众致富,十八洞村采取坚持党员带头,推行产业发展股份合作制。按照“公司+合作社+党员+村两委+村民”的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在产业扶贫中,党员一直是群众的榜样。2014年4月,村里准备建设猕猴桃产业示范基地时,村民们担心该产业的前景,一直不愿将自己的土地变成试验田。见此情景,党员们带头将自家的地拿出来,并主动跟村民宣讲种植猕猴桃的好处。目前,23名党员带头引导村民入股、按股分红,带动120多名农民工回乡创业。光是猕猴桃产业,在盛果期,入股贫困户人均分红就达5000元以上。
“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扶贫攻坚中尤显重要。”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龚海华说,为了彰显党员在脱贫一线的作用,针对过去党员涣散的问题,该村紧密结合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对党员分类管理、设岗定责,推行承诺兑现制、绩效考核制、坐班服务制、代访代办制、结对帮扶制、群众评议制“六制”工作法,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党建激活内生动力
党支部是基层党建最具活力的“微细胞”。十八洞村针对产业薄弱、经济欠发达等问题,结合全县“三级联创”,创建引领村级经济发展的“五好党支部”,开启脱贫攻坚“新引擎”。
开展党员干部和贫困户结对帮扶活动。党员干部平均每人联系5户,定期深入贫困户家中调查了解情况,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在了解到贫困户缺乏发展资金后,积极与县农村商业银行对接,争取发放小额贴息信贷,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瓶颈问题。现在进村道路升级改造和机耕道等公益建设所到之处,视土地如生命的群众纷纷无偿让出土地。
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拓展销售渠道。通过田间讲座、“互联网+”培训等形式,引导村民注册网店,将村里苗族织锦、苗绣屏风、苗家腊肉等特色产品进行网上销售,并成立苗绣、养殖等8家合作社,引导村民“抱团脱贫”。吉首金毕果等3家服装公司,就苗绣产业采取“订单扶贫”模式,使贫困村民人均月增收1500元以上。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成立十八洞村游苗寨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引领村民创办6家苗族文化元素农家乐。按照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与原生态协调统一、建筑与民族特色完善结合”原则,坚持“山更绿、水更清、村更古、人更美、情更浓”理念,认真开展水、电、路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打造“最美农村”。目前,每月来村旅游的人数达2.5万人以上。
党建强 新风盛
2016年春节期间,每天数万名游客来到十八洞村,造成交通拥堵。村民们纷纷戴上红袖章,自发疏导交通,引导游客。游客吴世武的小车后轮掉进沟里,10多名村民合力把车抬上来 。吴世武掏钱想表示感谢,村民们连连摆手。
为凝聚人心,十八洞村一直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来抓。组织召开群众代表大会,把党的惠民政策讲深讲透,并提升“投入有限、民力无穷、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十八洞精神,鼓励群众充分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围绕助人为乐、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等内容,开展道德讲堂15次,讲述身边道德模范事迹18人次。举行了以“相约十八洞,牵手奔小康”为主题的相亲活动,40多个大龄男青年成功脱单8人。组织道德评比,评选星级农户和星级村民等活动。近两年,村里先后涌现火车轮下救人、拾金不昧助人、孝老爱亲敬人等先进典型8人。
盘活文化资源,激发脱贫致富信心。举办过苗年、主题画展、微电影《寂寨》开机仪式、歌咏、跳舞、小品、苗鼓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20多次,统一群众思想,改写过去“村合心不合”的历史。引进文化艺人,配合词曲家创作《不知该怎么称呼你》,编写《十八洞的月光》等苗歌,表达对中央的真挚感谢之情和加快脱贫实现小康的信心。
现在的十八洞村,产业发展蓬勃向上,党员群众干劲十足,正在谱写一曲精准脱贫的乐章。
三、十八洞村抓党建促脱贫的实践启示
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堡垒作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党支部是把党的精准扶贫政策真正在农村落地落实的关键所在。外在力量再强,没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作支撑,脱贫攻坚工作也很难开展。要加强村级带头人队伍建设,选拔好书记,配强好班子,建设好队伍,重点从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农村能人、大学生村官、村医村教中选人用人,把培养年轻的大学生村官和致富带头人作为工作重点,为顺利推进各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充分发挥“扶贫先扶志”引领作用。通过生动细致的思想文化建设,十八洞村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由过去“等靠要”思想严重到现在“家家户户把活忙、热火朝天建家园”,形势喜人。“投入有限,民力无穷”,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正是激发了内生动力,贫困群众才有了紧迫感和荣誉感,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合力。
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主动投入到脱贫攻坚战中,为当地率先脱贫、率先小康洒汗出力。十八洞村到处张贴着提振脱贫攻坚信心的标语,如一户人家的对联就写道:“投入有限力量无穷,自力更生建设家园,横批:精神力量”。营造浓厚的脱贫攻坚氛围,从扶贫干部到村干部(包括駐村干部),再到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再到普通村民都要齐心协力,激发起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斗志。
充分发挥外在帮扶作用。扶贫亟需的资源排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资金,而是组织资源,其中就包括人才资源,基层干部、村两委队伍、致富带头人、明白人、能人大户等。花垣县从职能部门中选派了解民风民俗、精通地方语言的干部,作为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工作队队员,他们农村工作经验丰富,很快就能进入角色,工作开展得心应手。在脱贫攻坚进程中,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的作用很大,他们有思路、有想法、有担当。一些长期以来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和闭塞的村民,经由工作队和村干部反复做工作,就会有积极转变,效果显著。
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协同作用。十八洞村的建设不堆砌盆景,不依赖政府投资,在保证政府资源的公平下,通过品牌包装,适当地引导社会和市场协同帮扶。社会资本对所有的贫困村机会是均等的,十八洞村探索出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的模式,这种经验可复制、可推广。十八洞村创造出各种相应的条件、办法,为其他村提供了生动的范本。资本从社会和市场来,是一个深化改革的标志,是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种重要实践。
3年零3个月,十八洞村经历了脱胎换骨的美丽蜕变,这蜕变是对强党建助扶贫、抓党建促脱贫的精准诠释,是习近平总书记“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扶贫战略思想的又一次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扶贫”的又一次精彩呈现!
(供稿单位: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