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美景富乡亲

2017-07-25 00:19龙博
中国扶贫 2017年13期
关键词:龙脊梯田贫困户

龙博

阳春三月,细雨霏霏;苍山翠岭,烟萦雾绕。八桂大地的乡村田园里,山川壮美,往来游客络绎不绝,流连忘返;特色民族村寨炊烟袅袅,茶饭飘香,身着盛装的瑶族阿姆端着美酒,盛情款待着八方来客……这一幅幅乡村旅游的画面,也是广西发展旅游扶贫,带动边远闭塞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真实写照。

众所周知,作为风光大省(区)和多民族聚居地,广西坐拥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近日,笔者走进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深入发掘广西以“全域旅游”推动精准扶贫,利用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的旅游扶贫模式。

“旅游+茶”——带动旅游经济联动发展

三月的三江县八江镇布央村阴雨绵绵,绿波荡漾。一场春雨过后,村民吴民德逮住时机,身背竹篓来到自家的茶园里采摘嫩茶。由于前晚刚下过雨,茶叶的芽尖还沾着雨水,嫩叶儿显得鲜翠欲滴。吴民德手脚麻利,一杯茶的功夫,身后的背篓便已装下小半。

“刚发出的嫩芽就要及时采摘,不然过了时候芽老了就不值钱咯!”吴民德向笔者介绍,他家总共种有11亩茶园,一天采得多的时候能采十来斤的茶。市场上一斤能卖到12元左右,如果是直接卖给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那利润则更丰厚。

“我家里有5口人,有3个小孩在上学。之前自己在外面打工,每月能赚两、三千块钱,后来县引导我们种茶,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每月也能有两三千元的收入,再加上现在村里打造茶文化旅游观光园,我们帮忙打些零工,每月还能有好几百元的收入。”吴民德说。

村里贫困户的收入远不止这些。“我们这里的村民有三种入股形式,均可直接产生效益。一是土地入股,即公司在旅游开发时涉及到村民土地的我们都折算入股;二是人头股,村里每人都拥有10股;三是现金股,村民可以通过现金或贷款等形式直接入股公司。三种形式下来,布央村每人每年可获得5000—6000元不等的收入。”布央古茶园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战科说。

“旅游+茶”的发展模式,也让布央村80多户贫困户走上了致富的快车道。2016年,布央村村民人均收入达13316元。随着茶园休闲观光的兴盛以及村内基础设施的改善,从柳州、南宁甚至是从广东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同时也带动了周边村屯贫困户的脱贫。

据了解,三江县通过对示范区茶园灌溉、污水处理、风貌改造、道路建設、休闲观光配套设施等项目的投入,以连片大面积茶叶种植形成的特色农业景观为基础,以地域特色文化为背景,形成了由农业生产、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发展观光园区,2012年以来,该国区已举办四次茶文化系列活动,日平均接待游客150人以上,每年接待各地游客达6万余人次,2013至2016年旅游收入上千万,现代农业特色观光休闲旅游有效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

生态旅游——助力脱贫致富

位于长江洞庭湖水系最源头的三江县高友村山清水秀、泉水清爽甘甜、松杉林木茂盛、翠竹环绕,寨中心有三江保护最好、规模最大的飞山宫,白色建筑引人注目,傍山而建、古朴的吊脚楼渗透着别致的风情。

笔者在村口看到,几台挖掘机正在寨子里紧张施工,一个面积达15亩的4A级停车场正初具轮廓,游客中心以及公厕等基础设施也将配套完成;驻村第一书记莫中山介绍,届时村屯10公里左右的水泥道路也还将升级改造,拓宽成约8米的旅游公路,进一步完善村寨的基础设施。

在村民潘凤军家里,他和爱人正在将茶叶灌入机器里,对茶叶进行一番揉捻加工。旅游淡季里,种茶便是潘凤军的主业,而进入旅游旺季,潘凤军家则转换成了另外一种业态:农家乐。他家的二楼有4—5间客房,还有一个大大的餐厅,这些全部是为游客准备的。从“五一”一直到“十一”,家里的客房几乎周周都有预定。作为名副其实的侗族村寨,村里有着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文化,有芦笙节、乌饭节、尝新节、斗牛节、吃冬节、谷雨韭菜节等名目繁多且极具侗族风情的节庆活动和各种歌会,络绎不绝的游客不仅给小村寨带来了名气,也使村民的收入迈上了新台阶。

据介绍,高友村共有1927人,其中贫困户515人。2016年,高友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580元,旅游总人数26000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0万元。通过旅游发展以及茶叶种植加工,2016年高友村有6名贫困户实现脱贫。下一步,高友村还将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扶持农家餐馆、旅馆建设,整合提升建筑文化和民族风情文化资源,打造出农家乐生态旅游景区,今年高友村的贫困户将全部实现脱贫。

近年来,三江积极挖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浓厚侗族文化,紧扣“创特”工作目标,统筹推进“创特”工作深入开展。通过“侗族大歌天天唱、芦笙踩堂天天舞”等传播特色民族品牌和强化市场效应,为推动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增添新动力。通过承办全区乡村旅游与生态休闲产业发展工作推进现场会、举办中国大桂林旅游·湘桂原生态风情节等,主动融入大桂林旅游圈和贵广高铁沿线精品旅游产业带,培育三江旅游发展新亮点,因地制宜打造了新一批特色景点作为总体旅游发展格局的补充,形成了新的旅游服务热点,带动了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

资源入股——村民“哼着山歌搞旅游”

“背着犁耙种田地,哼着山歌搞旅游”,这是龙胜县龙脊镇大寨村村民对自己旅游开发以来生活状态的新描述。“如果不是梯田旅游开发,我们村民还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生活。现如今,水电到户,硬化道路通村屯,家家都参与旅游产业,人人都能获得分红,村里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大寨村村支书潘保玉说。

大寨村以“天下一绝”的龙脊梯田蜚声海内外。村内“西山韶月”“千层天梯”“金佛鼎”等梯田自然景观及浓郁的瑶族风情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纷至沓来。三月的龙脊梯田薄雾缭绕,沿着索道自山脚下缓缓上升,观赏着层峦叠嶂中“天梯”,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据介绍,大寨村从2003年开始发展旅游开发,2006年开始整村推进发展旅游扶贫。“以前没有修索道的时候,村民主要靠卖自家的农产品,当挑夫营生,少部分人开旅馆,后来旅游公司为了推进旅游开发,与村里合计修索道,却遭到了村民的反对,修缆车的施工队也多次被赶出村子。”潘保玉说,为了说服村民,他带着村两委班子挨家挨户上门劝说,给他们做算术题,细数修通索道后能带来的好处。此外,潘保玉以“不要长期做挑夫,要自己当老板”来劝说有异议的村民,一句话便打动了大家,村民们的思想也开始转变,索道于2012年正式修通。

索道修通后,村里的收入每年都翻番。2012年,大寨村的分紅有110万元,2013年达到了220万元,2016年更是达到了473万元之多。“我们这边在路边摊卖红薯的阿婆,一年的收入也有1—2万元!更别说开餐饮和住宿店的村民了。”潘保玉自豪地说。据介绍,2016年,大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800元,全村共有贫困户47户196人,依托旅游扶贫发展,去年仅靠旅游分红一项多的有43500元收入,其中最困难的一户潘应芳分得43000多元。 2016年,依靠旅游产业以及分红,村里所有的贫困户实现脱贫摘帽。

龙胜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蒲庆锋介绍,近年来,龙胜坚持“全域一区一线”的发展思路,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把整个龙胜建设作为一个大景区,利用建设生态旅游扶贫大环线为切入点,在沿线合理布局建设乡村旅游服务设施,串点成线、串线成面、广泛辐射。该县直接从事旅游业的有2.5万人,间接从事旅游业的有5万多人,乡村旅游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比例30%以上。在龙脊梯田景区举行的2016年旅游扶贫成果分红中,大寨村民分到奖金473万元,平安寨村民分到奖金260.4万元,龙脊古壮寨及周边村寨共分到255.6万元。

依托品牌——打造特色民族村寨

在龙脊梯田的山脚下,尽管没有了山上居民的天然资源优势,但世代居住于此的红瑶族依然找到了脱贫致富的好诀窍。“天下第一长发村”,便是他们打造的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品牌。

贫困户粟维艳正是这特色民族风情表演的演员之一。“我在这里演出有10多年了,我们表演的舞蹈融合了红瑶的民族特色,以长发表演为主,一台演出下来也就半个小时左右。”粟维艳向笔者介绍,他们每人每月都有15天可以参与演出,演出一场可获得15元的收入,平时可以演3到4场,旺季时一天可以演10来场,到年底每人还能获得1000多元分红。除此之外,她家还种有3亩左右的百香果,不用演出时就在地里农忙,一年也能有五六千元的收入。算下来,她家去年一年的收入达2万余元。

旅游产业给黄洛瑶寨贫困户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2007年屯里与旅游公司合作,2016年全屯实现旅游歌舞表演收入200余万元,销售工艺品收入8余万元,仅旅游这一项给黄洛人民带来每年每户2万余元的收入。全寨共有贫困户9户35人,依靠旅游扶贫致富,每户增收2万元。黄洛瑶寨依托旅游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据介绍,龙胜县不断加强特色旅游品牌宣传,强力唱响“世界梯田原乡、世界滑石之都、多民族生态博物馆、中国红玉之乡、康寿养生胜地”五大特色旅游品牌,推动红色文化游、农耕文化游、民族风情游、休闲度假游、乡村体验游、生态森林游、康寿养生游、中国红玉文化游等旅游方式持续火热。通过举办“龙脊梯田文化节”“开耕节”“红衣节”“辣椒节”“红糯节”等民族节庆活动,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不但扩大龙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且通过旅游业也带动了贫困村的脱贫致富。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办)

猜你喜欢
龙脊梯田贫困户
龙脊梯田
《山区修梯田》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龙脊梯田
秀美梯田
梯田之恋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
从江加榜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