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 朱晓莉 于小川
我的理想 我的路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学家宋振骐
李锦 朱晓莉 于小川
宋振骐,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中国组成员,国际岩石力学局(IBRM)成员。他坚持教学、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建立和发展了“实用矿山压力理论体系”,用于指导现场生产实践,为大幅度降低煤矿顶板事故、提高经济效益作出了贡献。他在进行大量现场观测的基础上,掌握了丰富的矿山压力显现规律,研制了预测预报矿井顶板事故的方法和各种仪器,包括综合机械化采煤的支架工况监测系统,保证了煤矿高产高效和安全生产。
宋振骐的青少年时代
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在一段极不太平的岁月,抗战爆发,中国人民颠沛流离,饱受战争、疾病和饥饿之苦。1935年3月10日,湖北汉阳兵工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里传出了一声啼哭,一个被家人寄予无限希望的瘦弱孩子——汤学光呱呱坠地!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吮吸着指头的小孩竟会与日后中国数百万采煤工人的生命安全联系到一起。
苦厄的年代让年幼的汤学光提前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随着国民党节节败退,父亲的工厂也不断内迁,他跟随父母辗转于鄂、桂、黔等地,童年和少年时代就是在战争的水深火热中度过的。多年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使年幼的他痛苦却又深刻地认识到,国家贫穷、落后、软弱就要挨打,国家的兴衰与个人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后来举家来到重庆后,为生活所迫,一家人不得不靠拾柴、捡煤渣过日子,他至今还记得,为了多捡煤渣,滚烫的泛着红红烈焰的煤渣时常碰触到他稚嫩的手脚,像触碰到烙铁一样发出滋滋声响,缕缕青烟从手脚上升腾。
1946年,为了让他得到读书的机会,父母将他过继给重庆子弟小学的教师宋鸿福,从此改名“宋振骐”。
生活的艰辛能毁灭一个人,但也能成就一个人,宋振骐恰恰属于后者。生活的不幸磨砺出了他坚强不屈的性格,也激发了他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953年,17岁的宋振骐怀着翻身的喜悦和献身煤炭事业的想法,在高考志愿书的三栏里毫不犹豫地都填上了“采矿工程”!最终,他如愿以偿地考取了新中国第一所煤炭高等学府——北京矿业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开始了他精彩的大学生活。
那时的煤矿井下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因此选择采矿专业的人少之又少。
“艰苦和有危险的事业才是祖国人民最需要的,敢于献身的青年人也是最光荣的!”时任北京矿业学院院长的吴子牧的这句话深深地激励了青年时期的宋振骐,他从此立下了为艰苦光荣的煤炭事业奋斗终生的志向。
宋振骐深入实践
1957年8月,宋振骐毕业后走上人民教师的讲台。在为师治学的过程中,他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始终坚持带领学生深入煤矿生产第一线。从1953年进入高校工作以后,他研究了很多同行的各种理论假说,去粗取精,决心从“动”的观念出发,解决顶板压力预测预报的问题。当时他的脚下是一片空白,没有理论,没有数据,什么都没有。于是,他深入生产现场探索各种经验教训,分析研究了数百起重大顶板垮塌事故,整理分析了数以百万计的观测数据。
宋振骐认准了“实践出真知”这个道理,在峰峰、平顶山、淮南、开滦等矿区的无数个工作面,都留下了他探索的足迹。
1965年到1968年间,开滦矿务局范各庄矿为探究采场上覆岩层运动规律,在当时施工环境异常艰难、施工机具十分简陋的情况下,在多个工作面上打了七个钻孔,每个孔设有十几个测点,测出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由于“十年动乱”被搁置了五六年之后,被宋振骐发现,并利用带领学生在范各庄矿实习的机会认真分析研究了所有资料,撰写出《采场上覆岩层运动的基本规律》一文,奠定了他的矿压理论基础。
探求真理的旅途没有终点,宋振骐一刻也没有停下求索的脚步。后来,他再下开滦,来到了林西矿井下。
数百米的地层深处,“咣咣、嘎嘎”的板炮声此起彼伏。顶板来压了!宋振骐心头一喜,强令学生和工人撤离,自己却掏出秒表,向前一趴,迅速向老塘(采空区)爬去。周围的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危险吓得目瞪口呆,一起大喊让他不要进去,可他却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他当时想要的只是顶板来压这一关键时刻的数据!事后,他的一个学生说:
当时我真怀疑宋老师疯了,为了一个数据,可以不要命啊!”现场一位老工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逢人便说:“像宋老师这样的人我见得不多。他不知疲倦、不怕危险地战斗在现场,这样干事业,哪能不成功!”
宋振骐作报告
20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矿压仪器领域还是一片空白,有钱也无处买仪器。宋振骐果断提出:“没有就自己造!”
怀着“动员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壮志豪情,宋振骐动员了一大批物理、机电、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和研究生,组成联合课题组,日夜奋战,先后完成了CH-50型压力盒、KY-82型岩层动态仪、DCC-1型遥测仪、DK-Ⅱ支柱质量监测仪、SY-50 和SY-60型支柱测力计等一大批矿用仪器仪表的研制工作。为了让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他联合十几个单位,把科研、教学、设计、制造、销售结成一体,组成一个联合体。
20世纪80年代中期,宋振骐领导的仪器工厂生产了全国近75%的矿压仪器。他带领矿压研究所的同志利用自己的理论成果和监测手段,对事故频发的局矿近百个工作面进行顶板预测预报和控制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同时,研究所结合中国国情研制的支护装备,对保证现场支护和掘进机械化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正当别人为宋振骐的成功欢呼时,他却背起行囊,向新的科研项目进发了,轻型半卸载自移支架、内循环外加载单体支柱、轻型炮采单体液压支柱等样品陆续投入生产。
北京矿务局门头沟矿有几十年的开采历史,20世纪20年代英国人开采时留房柱,50年代苏联专家又改成刀柱。这种方法不仅丢煤多,坑木消耗大,而且经常发生事故,有一次产生了3.5级的冲击地压,连北京市里的人都有了震感。
1984年,宋振骐接受了协助改革采煤方法的任务。有个好心的同志劝他说:“老宋啊,这可是几十年没啃下来的硬骨头,小心毁了名声!”此种情况宋振骐比谁都清楚,但他不愿意把难题留给后人。当年5月4日,宋振骐带着一班人进矿了。经过一番艰苦的探索,改革采煤方法成功了。一位老矿工激动地说:“咱们中国人就是有志气、有能力,外国人打怵的事,宋老师愣是把它办成了!”
1980年,吉林省通化矿务局松树镇煤矿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瓦斯爆炸事件,宋振骐在事故现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在局里组织的报告会上,他几乎在吼:“事故的教训告诉我们,要抓科学,而不是抓人。事故的根源在哪里?在于顶板管理和采煤方法的落后!”他带着学生,和工人一起将刀柱采煤改为长臂连续推进采煤,巷道的风流通畅了,避免了瓦斯的聚集,并较好地控制了坚硬的顶板,年产量一下子由18万吨提高到40万吨,坑木消耗每万吨下降230立方米,煤层回采率提高了30%,获得直接经济效益539万元。
宋振骐在神南矿业井下考察
在经历了矿井下的生死考验、学术界的激烈争论、工程上的成功实践和理论上的艰苦探索后,宋振骐的“实用矿山压力理论体系”已逐步形成并日趋完善,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煤炭工业部1984年召开的矿压理论评议会指出,宋振骐的理论“方向对头,自成体系,指导生产效果明显”。煤矿工程技术界认为,宋振骐的理论“结合中国的国情,符合现场实际”“是对传统的突破”“为指导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宋振骐也应邀到美国、保加利亚、俄罗斯、印度、德国、日本、波兰、瑞典等国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讲学,而他一手创建的矿压研究所也先后接待了来自美国、德国、俄罗斯、英国、波兰、日本、法国等十几个国家从事岩石力学和岩层控制研究的学者、专家和代表团的访问。波兰、俄罗斯的学者称赞宋振骐是“值得中国自豪的专家”,德国的威尔克教授称矿压研究所的成果“不仅在中国是先进的,在国际上也是先进的”。世界著名学者埃维林博士在参观矿压研究所后给宋振骐的信中说:“非常高兴地看到您在岩石力学和岩层控制方面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可以肯定,就像我们研究所(德国埃森采矿研究中心)为德国采矿工业起着重要作用一样,贵所将为中国采矿工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宋振骐在石槽村矿调度室现场检查
在高等学校发展中,宋振骐坚持高校既要拓展办学空间,提供人才培养平台,又要重视“内涵建设”,加强高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作为人才强国战略的积极呼吁者,多年来,他先后应邀到全国几十所高校和省市干部、企业领导学习班上,就“高等教育与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经济时代特征和人才强国战略”等作专题报告,支持、宣传和实践“人才强国”战略。
宋振骐求贤若渴、爱生如子、惜才如命,拿出自己的积蓄,设立“院士奖学金”,每年资助贫困优秀大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并鼓励他们好好学习科学理论,积极创新,将来为祖国建设多出一份力。对于青年人的培养,他更是不遗余力,为年轻人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他讲求资源共享,所有研究成果都是主动公开,让其他人来批评、指正、研究、发展。
为中国的煤炭事业和煤炭教育工作奋斗了几十年,宋振骐已是华发满头。当看到煤矿还有很多安全问题等着解决,他心急如焚,身先士卒,走南闯北,在解决了一个个煤矿难题的同时,也带出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精神矍铄,步履稳健,行色匆匆,已过八十岁高龄的宋振骐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秒钟,他要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他说自己不可能停下脚步,因为他知道肩上的责任,他要对得起院士和人民教师的荣誉。目前,他仍奔波于全国各地,在中央建设创新型国家、2020年实现全民共享小康社会的进军号角中,带领一大批年轻人,迈着新的步伐,为继续探索地下黑色宝藏的秘密继续奋斗。
宋振骐,男,1935年3月10日出生,湖北武汉人,1957年8月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采煤工程系地下开采专业,1979年组建了中国煤炭系统高等院校第一个从事矿山压力和岩层控制工程研究和实践的山东矿业学院(山东科技大学前身)矿山压力研究所,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攻关表彰等奖励,先后被授予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当选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先后担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中国组成员、国际岩石力学局(IBSM)成员、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学会常务理事、顶板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务。
宋振骐接受本刊记者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