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循环农业生产实践探究
——以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牛驼镇农牧结合生产模式为例

2017-07-25 09:18:17时润哲章胜勇
广东农业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生态

时润哲,李 敏,章胜勇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生态循环农业生产实践探究
——以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牛驼镇农牧结合生产模式为例

时润哲,李 敏,章胜勇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分析了环京津冀地区农业发展示范区——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牛驼镇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以及当地政府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与政策。牛驼镇农业示范区借鉴国内外农业生产经验,以生态型、盈利型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农业系统工程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手段,以农牧结合型循环经济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以农业资源利用生态化、农业生产高质化、农业生产规模化的农业系统工程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通过评估牛驼镇农场的生产示范,探究循环经济下农牧结合的农业系统工程,并提出生态背景下循环农业模式发展的主要方法及对策建议。

农业经营模式;农牧结合;农业系统工程;生态经济;循环农业

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给人们带来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如土壤侵蚀严重、化肥和农药过量使用、过度依赖化石能源、大气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导致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接近极限,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初衷,破坏环境和资源耗竭的发展模式不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面对以上问题,各地开始探索生态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并不断推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示范试点和推广普及,在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生态农业建设成为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契机,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的理念也有助于调整农业中不合理的要素结构,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绿色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是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了农业发展前景的选择与模式。本研究通过分析环京津冀地区农业发展示范区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牛驼镇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经验的,以期进一步丰富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创建集绿色经济与农业效益并重的生态农业体系。

1 生态循环农业研究概况

1.1 国外生态农业相关研究

Hans[1]根据墨西哥城的经验,对城市农业多维度概念进行描述,并提出了刺激全球城市农业的政策框架,从平衡经济,生态政策,城市农业和社会象征意义等多维度提出了扩建城市中的空中农业。Pratap等[2]认为美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任务是需要思考“整体维度”来实现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在农业生态系统土壤中的时间、空间维度的动态交互与如何保持复杂网络体系至关重要,提出建设资源利用高效型、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低投入、多元化、一体化的农业生态模式。Blasi等[3]基于改进的生态足迹测算方法,使用评估分析比较的方法,提出通过农场的作物生产系统环境和经济效益环境绩效评价的方法,与作物系统本身的生态承载力比较,以衡量自然资源与农业生产经营的需求。Benjamin等[4]分析了德国有机沼气发电现状,认为有机沼气发电和传统发电的电力系统的结构和经济比较,前者有较低的资金和生物量的投入成本,显示了传统的沼气厂的优势。刘佳奇[5]以日本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为基础,构建了以政府、地方团体、农业经营组织、涉农产业、社会公众为主要特征的多元发展模式。

1.2 国内生态循环农业相关研究

国内循环农业与生态经济建设实践,章政等[6]基于上海市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分析得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包括农业废弃资源利用模式、工业垃圾与生活垃圾利用模式、生态产业园模式。杨新荣[7]基于农业系统工程阐述了洞庭湖湿地生态农业发展的意义,从时间、逻辑和知识三个维度来发展湿地生态农业,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化。在农业生态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方面,谭秋成[8]认为制约中国农业绿色转型的主要因素包括承包地产权残缺且不稳定、农业科技过于集中于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上、农民对化肥农药等投入物可能给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不了解、政府和企业为农民提供的技术服务缺乏。

从农业产业结构角度,赵大伟[9]从制度设计角度讨论了生态经济与循环农业在农业生产的可行性,按照绿色农业产业特性,从制度变迁理论基础上,构建绿色农业发展系统模型,提出适合现阶段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制度因素。贾仁安等[10]将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农业结合,建立低碳生态能源循环经济农业系统工程模式与乡镇负责制低碳生态能源循环经济农业。李后建[11]利用中国多个省份的农户调查数据,以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检验农户对外部因素和内部认识因素,包括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对农户采纳循环农业技术意愿进行分析。卓嘎[12]分析目前在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农牧结合的现状和实行农牧结合的优越性。林墨洋等[13]将生态循环经济的理论运用到牧业生产实践和农业园区中。高深等[14]通过研究太湖流域的果园示范区农业生产模式,提出了农牧、种养结合型的果园生态循环的农业经营模式。

各界学者对生态农业的研究,从宏观视角讨论生态与循环农业的发展状况与问题,生态农业产业链整体研究。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对如何选择农业生态建设手段和实现农业盈利的问题研究较少。

2 生态农业的概念、特征及其意义

2.1 生态农业的概念及特征

生态农业属于多学科交叉的概念,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相结合,我国生态农业评价存在界定不清的问题,在此以生态发展方式评价农业产业。本研究使用骆世明[15]在《论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中的概念,即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人们意识到在农业生产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农业投入与产出存在影响,而采取一定的措施把原来分散操作的农业生态系统的各部分生产环节重新组织成一个联系紧密且完整的整体,使其能够适应农业社会、农业产业效益和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在生态农业实践中把这类农业的整体称为生态农业模式。

当前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传统农业的种养经验与现代技术成果、现代管理手段有机结合,建立可以取得相对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其发展理念是把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建立生态与经济效益,将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生产相结合。通过可循环的农业系统工程,协调自然环境与农业发展之间、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之间的矛盾问题,把农业生产打造成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2.2 当前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价值意义

2.2.1 发展生态农业的理论依据 通常认为,选择环境生态经济很难得到单纯经济效益最大化,但在现今来看,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都十分重要。与发展经济学追求的人类“幸福”类似,本研究认为可以将生态经济给人带来的长期的舒适环境与优越的生存状况加入增长模型——生态经济的经济增长潜力模型,把生态资本作为一个能够累积变化的内生因素,目标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同最大化。与内生增长模型相似的是,模型假设整个社会的禀赋为L单位劳动、K单位资本、单位生态环境的存量为I。本研究将劳动力增长率作为外生变量,就生态环境对经济的影响进行讨论,分析农业生产可以通过何种资源配置以实现社会和经济主体的效用最大化。

由此得出一个代表性的单位农业生产行为的经济增长潜力,其生产函数满足新古典生产函数的基本假设,一般来说,t期资本用K(t)表示,t期劳动用L(t)表示,生产函数为:

2.2.2 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此理论函数的意义在于:因生态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密切,并且将因环境带来的外部效应可以视为随着时间变化因制度与技术进步的影响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结合卢卡斯模型的形式,将人力资本的对经济增长影响变成生态环境对社会幸福感与经济增长的双重影响。近期中国幸福感报告显示,影响人们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是健康,不可否认,健康的身体必须要有环境和生态保驾护航。因此,以生态经济作为影响经济与社会生活水平的指标很有意义,发展生态农业十分重要。

3 实证分析

3.1 牛驼镇示范区基本信息

牛驼镇隶属于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北距北京市70 km,是京津冀经济战略圈的主要区域。早期该地区传统农户养殖牛羊,由于饲料成本过高,放牧方式又影响环境,破坏生态,逐渐降低了农户养殖的积极性。为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当地农业产值,增加农民收入,一些组织在此成立了生态循环农业的示范区。本次通过调研“北京天元神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盛世农合”建立的示范农场,从中得到了启示。在示范区一定规模下,种植小麦、玉米及蔬菜,经过规划后的土地可实现稳定的农牧结合为主要生产模式的绿色生态系统农业工程,不仅如此,此系统的盈利能力也相当可观。该技术在甘肃、河南也获得成功运用。

3.2 基于系统动力学解释农业循环系统原理

3.2.1 生态经济在发展经济学中的地位 生态农业循环系统展现了发展经济学的发展目标与各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各组成部分,本研究定义社会财富的积累是发展经济学经济增长的目标,而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类的幸福程度得到最大提升。本研究重点在于生态在农业的实践应用,但在很大意义上说,发展生态的农业、工业产业模式有利于实现工农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发展生态农业有助于农业供给侧改革建设的进一步优化。更重要的是,生态文明的发展并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增长的一方面,单一的经济增长早已不能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从这个角度来看,实现生态文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才是人类追求幸福的本质(图1)。

图1 环境与生态联动机制系统动力学架构

3.2.2 结合示范区具体案例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 该系统的优势在于通过系统动力学方法模拟了循环农业的主要生产系统,将各生产系统的子系统建立关系,通过此系统可以看出,农业生产的化肥成本与牧业饲喂的饲料成本由系统内部自行消化,实现了农牧业废弃物、排泄物的利用,将废弃的资源重新进入到生产系统中,产生了高于普通农户化肥种植与饲料喂养的价值,实现了低成本,系统内有效自循环的生态经济模式,农牧结合的种养方式与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既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增收盈利,也实现了因循环农业形成的生态价值(图2)。

3.3 基于牛驼镇示范区循环农业系统实例下的系统动力学数据模拟

图2 基于农牧结合的农业循环系统工程机制

表1 牛驼镇示范区循环农业系统的主要成本

表2 牛驼镇示范区循环农业系统的主要收入

通过数据与系统动力学进行模拟(表1、表2),当前示范区拥有可种植土地23.33 hm2,其中绝大部分土地用来种植玉米、小麦等大田作物,年收入约22万元,蔬菜生产占地0.67 hm2,年收入约8万元,由此作物种植规模下产生的秸秆与尾菜能够形成年出栏60头牛、600只羊、500头藏香猪,大约收入分别为72万、40万、100万元。支出方面,15个职业农民足够耕作23.33 hm2土地,人均年收入3.8万元,此外劳动力支出还有计划2 000人日的临时工;每年在农机燃料、发酵制剂的投入约为30万元;土地流转的租地费用约为42万元。此规模下的农业园区综合年收益约为60万~70万元左右,而建立相当规模的农业园区和系统专备投资约为70万元,在成熟的技术支持体系下,1年左右便能够收回成本并逐渐稳定获利。

3.4 基于生物与实践角度的可行性解释与研究意义

本系统的核心技术包括秸秆蒸汽破壁——发酵技术、全日粮营养配方技术、蔬菜尾菜农残处理技术、有机肥堆沤技术,以达到提高秸秆和尾菜的营养价值,扩大农业废弃物的利用量,提高动物的消化利用率,降低饲料中的粮食使用比例,降低成本,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养殖效果。具体通过可操作技术手段将秸秆与尾菜进行破壁处理,减少木质素等成分,配比一定比例籽实加工制作为畜牧饲喂的饲料,牧业的排泄物与烂掉的尾菜可制成有机肥用于种植,由此形成循环的农业系统工程,农业废弃物得到增值利用,解决低成本饲料。农户则可以通过将种植所得到的秸秆、尾菜销售给合作社来增加种植收入,也可租用合作社的圈舍完成养殖,既增加收入又为种植增加了有机肥来源,从而建立盈利型循环农业的经济模式——多位一体的生态型、盈利型农业合作模式。这种以生态循环为基础的饲喂方式发展养殖,既有利于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增加耕地有机质的来源,又能提高农户的收入,改善了农村环境,实现美丽乡村建设。

以生态经济与循环农业为基础的农业系统工程对农业发展前景探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观点为:循环农业需要职业农民参与生产来实现,农业组织种养结构与技术选择影响农作物的自然循环。通过评估廊坊市固安牛驼镇农场的生产示范,探究循环经济下种植结构选择与废弃物再利用的方法与效率,实现真实的农业盈利,在高产稳收的同时,通过循环农业与农业系统工程的饲喂结构,能够在因作物价格风险、作物大面积倒伏等自然灾害等风险时将大部分作物作为畜牧业的饲喂原料,以保障畜牧业稳定增收。当畜牧业遇到市场风险时,更低的饲喂成本则更有优势,并可将价格调节的主动权把握在手中,实现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畜牧养殖业。最终实现高产量、高收益、低污染、低风险的“两高两低”现代化生态农业生产模式。

4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对策建议

4.1 鼓励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再利用、废物资源化的原则,攻克废弃物转化的技术问题与成本问题。政府应组织多学科交叉的科研队伍,在农业循环系统的理论指导下,完善各专业部分系统的科学论证与科技创造,使循环农业的系统各部分更加符合实际生产操作,实现安全、环境友好、低成本、高效率的农业废弃物循环再利用。

4.2 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

政府应引导农户参与自身可参与的生产部分,培养职业农民,增加农民生产的人力资本投入,实现农业生产力结构的优化配置,增加农村人口就近从业、就地工作的机会,将农业人才发挥到农业生产的实践中。因循环农业与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应用,既产生了较高的利润,进一步提高了农民收入,又能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专业化农民生产,推动了农村现代化农业发展。

4.3 培育绿色友好型农业组织与企业

政府应扶持一批拥有合格资质的农企涉足生态农业经济建设中,通过“企业+农户”的生产组织方式对循环农业试点进行初期指导,帮助农户参与生态循环农业的生产,并为农民进行指导和培训。不仅解决了农业企业用工、用地问题,也通过普及推广农业生态经济模式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

4.4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将各行业拓展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合理界定生态保护者与生产者的权利义务,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造成环境破坏责任方,使环境损害者受到严格处罚。鼓励生态与绿色经济建设,使环境保护者得到奖励。

4.5 加大绿色生态农业推广力度

政府及科研机构在调研以绿色生态农业为发展目标的示范区后,应当汲取示范区优秀的实践经验,在农业发展模式的推广中加以宣传培训,让更多的农业生产者了解当前高效的绿色农业生产实践,实现绿色经济与循环农业发展的成果共享。

[1] Hans D. Urban agriculture in Mexico City;balancing between ecological,economic,social and symbolic value[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82 (1):1-8.

[2] Pratap S,Rishikesh S. An urgent need for sustainable thinking in agriculture-An Indian scenario[J]. Ecological Indicators,2016,67:611-622.

[3] Blasi E,Passeri N. An ecological footprint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economic evaluation of farm results[J]. Agricultural Systems,2016,145:76-82.

[4] Benjamin B,Torsten S. Economics of anaerobic digestion in organic agriculture:Between system constraints and policy regulations[J]. Biomass and Bioenergy,2016,86:105-119.

[5] 刘佳奇. 日本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5(8):105-109.

[6] 章政,朱立志,宗成峰. 上海市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模式[J]. 农业经济问题,2006(4):63-66.

[7 杨新荣. 湿地生态补偿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以洞庭湖区为例[J]. 农业技术经济,2014(2):73-81.

[8] 谭秋成. 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的绿色农业[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9):44-51.

[9] 赵大伟. 国绿色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制度变迁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12(11):72-78.

[10] 贾仁安,章先华,徐兵,等. 低碳生态能源经济循环农业系统工程典型模式及配套技术[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Z1):124-130,133.

[11] 李后建. 农户对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观察,2012(2):28-36,66.

[12] 卓嘎·扎西多布杰.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农牧结合现状与发展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10(4):12-14.

[13] 林墨洋,刘益曦,胡春,等. 农牧结合循环农业园区规划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以温州泰顺一鸣生态农庄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4):125-127.

[14] 高深,马国胜,陈娟,等. 农牧配套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307-309.

[15] 骆世明. 论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3):405-409.

(责任编辑 邹移光)

Practical research on ecological and circular agriculture—Illustrated by the case of agriculture in Niutuo town of Gu’an county

SHI Run-zhe,LI Min,ZHANG Sheng-yong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 430070,China)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mode and the concrete measures and policies of local government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Niutuo Town,Gu’an County,Langfang City,Hebei Province,a demonstration area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Beijing-Tianjin-Hebei Provin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Niutuo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zone draws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xperience at home and abroad,takes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with ecology and profitability as the goal of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uses the mean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ith agricultural system engineering to construct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system,takes the main form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with circular economy combined agriculture with animal husbandry,realizes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rough ecological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high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scal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n,by evaluating the production and demonstration of Niutuo farm,this paper explored the agricultural system engineering combining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under circular economy,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main method for circular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operating pattern;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in combination;agricultural system engineering;ecological economy;circular agriculture

S-0

A

1004-874X(2017)04-0160-06

时润哲,李敏,章胜勇. 生态循环农业生产实践探究——河北省廊坊市以固安县牛驼镇农牧结合生产模式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7,44(4):160-165.

2017-02-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273104)

时润哲(1991-),男,在读硕士生,E-mail:1363369219@qq.com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农业生态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农经(2017年6期)2017-07-05 10:10:01
一位90后的生态农业梦
新农业(2016年16期)2016-08-16 03:42:20
生态
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