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兴汽车有限公司 刘宇
视点
我国专用汽车产业集聚的发展与模式探讨
北京三兴汽车有限公司 刘宇
“产业集聚”概念形象地讲,就是很多个产业中的主体在某一个空间范围聚集在一起,通过分工协作形成区域资源共享的优势。和“产业集聚”相关的概念还有“产业集群”、“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工业地产”等。“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基本是同义词;而“工业园区”和“产业园区”是从“产业集聚”发展而来,划定一定的地理区域界限,把企业集中起来,便于政府的行政管理和政策促进;“产业地产”和“工业地产”是由一批定位于从事工业厂房开发和产业园区运营的地产商提出的,本文不做深入讨论。
本文对产业集聚的研究给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即从商业的起源和文明发展的视角着手,基于对中外商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源头以及产业集聚的理论产生和变迁情况,总结了我国产业集聚的几种模式和类型,并应用于对专用汽车产业集聚的发展模式的探讨中。
1. 由“集市”演变而来的“集聚”
最早的“集聚”当属中国三代时期(夏商周)形成的“集市”,集市就是很多物品的所有者在某一地理空间集中进行自由交换的场所,是商品流通产业的集聚。“集市”或者说自由交易的模式最早发源于中国,从有关文字记载和历史研究的角度可以佐证。“集市”古称“市廛(店铺集中的地方,集市。廛chán,古代城市平民的房地。)”,《周易•系辞》,有“列廛于国,日中为市”的记载,形象地展示人们在有剩余物品的时候,自发地形成“市”来交换所需的物品。而商部落作为一个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组织,“商”的含义被流传至今,《诗经•商颂》用“商邑翼翼,四方之际”来形容商朝贸易繁荣的景象。
迄今为止,像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这样的流通产业集聚模式,仍是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这种模式只有在中国能够获得成功,在西方几乎没有成功案例。即便是互联网时代,淘宝模式,即由一群分散的具有独立决策能力的经营主体在淘宝网这一集中网络平台通过互联网进行自由交易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灵活性也是其他电商模式所不能相提并论的。因此说,独立的经营主体以及相互之间形成的分工协作,对于成功发展产业集聚尤为重要。
2. 经济学各流派的“产业集聚”
到了近现代,西欧国家开始发展自由的市场经济,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对产业集聚的研究也被经济学和管理学界所关注。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1776年)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描述了人们是怎样通过分工制造和相互交易而完成一种工业品(粗劣呢级上衣、剪羊毛用的剪刀),以及促使分工协作的原因。自然经济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和交易,放到工业经济中就是企业内部个人的分工协作构成了企业组织的生产制造,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就构成了产业集聚,这种产业内部分工协作并通过交易完成某种工业品的模式,和中国三代时期就存在的以个人为主体进行集市交易的模式颇有相通之处。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年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产业聚集及内部聚集和空间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的概念 。马歇尔指出,同一产业越多的企业聚集于一个空间,就越有利于企业所需生产要素的聚集,这些要素包括劳动力、资金、能源、运输以及其他专业化资源,等等。空间内诸如此类的投入品,或者说生产要素的供给越多,就越容易降低整个产业的平均生产成本,而且随着投入品专业化的加深,生产将更有效率,该空间企业也将更具有竞争力,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集聚效应”,这就是现在我们发展产业集聚的原因所在。迈克尔•波特从企业竞争力的角度提出了“产业群”的概念:“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这个概念让“产业集聚”更趋于形象化。
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对“产业集聚”进行了多种角度的描述,也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剖析和解读,但产业集聚在中国却是自古以来实实在在地运行着。
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有两种途径推动产业集聚的创新发展。一个是民间自发性的分工生产或交易集聚,另一个是政府主导或参与支持的划定区域的工业园区。
1. 由民间自由分工协作而发展形成的产业集聚
无论是在早期集市交易发源的我国,还是在工业经济起源的西方,最初的产业集聚都是由民间自发的分工协作发展而成的区域性集聚,且由于有了这种集中制造、集中交易之后,大大提升了产品生产的效率,也能够降低集聚内的每个企业的经营成本,这就是集聚经济效益。
现在我们一说到鞋业制造,就会想到福建晋江鞋都;说到玩具制造就要关注东莞;电子产品在深圳……诸如此类还有知名的温州制造、江浙制造业,除了聚集在某个区域从事生产制造的,还有某个区域集体从事某类服务业的,如90年代就远近闻名的嵩明“挖机村”等。
中国的制造业有着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独有模式,这就是集群式,在很多行业都有体现。中国制造业已经把分工细化做到了极致,做到了零件级,这一点世界仅有。江铃汽车发动机公司董事长冯幸平指出:“中国的企业把产业分工做到了极致……,中国的华东、华南出现不少产业集群,产业集群间的分工非常细致。一把小小的雨伞,需要20多个工厂协作完成。一辆摩托车需要100多家工厂协作完成。有的工厂只做机器上的一个垫圈(实际上就是一个有圆孔的贴片),并没有高额的利润(一千个赚一毛钱),但这样的产品,中国企业可以做到每年亿万件的规模。这对于美国、欧洲甚至日本的企业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也是无法模仿和超越的。一台发动机平均有300多个零件,10年以前若要做一个发动机工厂,至少要投资七八条线,甚至十来条线。在五年以前,我们做一个发动机工厂可能只要做五个零件,在去年我们投资完工的一个发动机工厂,我们只做了三个零件。再过两年,我们去做一个新的发动机的时候,可能我们一个零件都不做。”
这样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产业分工体系:分工精细、配合严密。这些民间组织的集聚有的仍处于自发地发展状态,有些集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得到政府的扶持和推动,被正式纳入官方管理体系,成为省级、市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比如梁山“国家火炬专用车特色产业基地”。
2. 由政府主导或参与的工业园区
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各地政府对发展工业园、产业园区热情不减,除了划定片区、给予配套相应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还要为其园区品牌大力宣传策划。土地资源是承载工业区的必要条件,在房地产火爆发展的时期,一批地产开发商瞄准了工业地产开发运营,以华夏幸福基业为代表的地产商也参与主导工业区的规划,帮助政府进行招商,聚集相关企业。
我国政府主导和参与的工业园区主要有四个发展时期:第一阶段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深圳蛇口工业区为代表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外向型的“三来一补”产业为主。第二阶段以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为标志,国家整体上促进了我国大工业的发展与产业的规模集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第三阶段为发展工业地产,2003年我国开始有意识地对产业园区进行整顿、调整为标志。以产业地产商华夏幸福开发的固安工业园为代表,产业园区向产城一体化方面发展。第四阶段是产融结合,随着金融业的创新发展,产融结合被引入产业园区模式中。以中关村“1+6”先试先行政策为代表,引入了股权激励、全国场外交易市场试点的金融创新模式。
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截止到2016年,全国共有国家级新区17个;各类省级产业园区1600多个;较大规模的市级产业园区1000个;县以下的各类产业园区上万计。但产业园区核心功能和最初产业集聚功能完全不一样了。
综上所述,从政府参与产业园区发展的情况看,各地产业园区主要有需求导向型和供给导向型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本地区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发展到有一定基础的时期,在政府行政参与下,产业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另一种是通过行政手段先划定集聚区,对区域范围内实施试点示范政策,培育扶持产业发展。需求导向型的产业集聚一般是在改革开放早期就开始起步,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走向成熟;供给导向型的产业集聚,一般以产业园区的方式运作,在操作过程中往往本末倒置,以土地运营收益取代了产业集聚的培育,达不到集聚产生的资源优化配置效果。产业园区的产融结合模式的确是一种运营模式的创新,但这种模式仅对招商引资企业的变相补贴支持,如果园区运营者能够成功投资,也会获得相应收益,但对于整个园区内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却毫无助益。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速度十分快速,从50年代蹒跚学步自主造车到2016年连续八年产销量突破2800万辆雄踞世界首位。汽车工业整体的发展带动了专用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专用汽车“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行业的特点十分明显,对分工细化的要求也非常高,这些因素为在全国各地形成多个专用车产业集聚提供了条件。
我国现有的专用车产业集聚主要有三种成因:一种是依托大型汽车制造商,为其提供相应配套的产业集群,经过多年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如随州;第二种是依托民众自发组织生产和贸易而形成区域性的产业聚集,典型的如梁山;还有一种专用车产业集聚是在本地龙头专用车企业发展的带动下,地方政府有意识地引导和扶持专用车企业的聚集,如福建龙岩、辽宁铁岭,四平虽然依托于一汽,但无论是在专汽产业规模还是专汽集聚效应方面,都尚未形成竞争力,更多地也是依靠政府主导推动的。上面三种模式中,前两种是属于需求导向型,而第三种是供给导向型的。
1. 两个比较成熟的专用车产业集聚
从各地专用车发展效果来看,目前能够真正形成集聚效应的专用车产业集聚只有随州和梁山两个。
(1)随州专用车之都
随州紧邻十堰,是鄂北汽车工业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背靠东风汽车,有利于专用车及零部件等企业在此形成集聚。
目前随州有“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国家专用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国专用汽车质量提升示范区,国家出口专用车质量安全示范区等荣誉和称号。
随州市早在80年代开始就引进了东风零部件生产厂东风随州车轮厂,2004年引进东风随州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前身是东风随州专汽厂),随后,陆续引进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重汽集团、中国恒天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玉柴集团和海翼集团等在随州并购专汽企业,布局专用汽车事业板块。近40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随州专用车产业集聚。
2016年,随州市专用汽车规模企业达到168家,包括一批全国知名的民营专汽企业如湖北程力、齐星、力神等,年产值近400亿元,专用汽车生产能力20万辆,公告产品7000多种。汽车零配件中年生产底盘10万辆,车轮1000万套。其中罐车、环卫车、自卸车的销售在全国都是领先的。
随州专汽产业集聚汇聚了全国最多的专用汽车品种,专用汽车及零配件的生产组织、销售组织分工细化,在2014年随州整顿专汽行业时,光清理掉的经销网站就达800多个。再以程力为例,程力销售队伍分层级,除了自己的销售队伍,还有成百上千的外部销售人员为程力代销专用汽车;生产上,程力实施专业工厂制,按照不同专用车类型和本地个体老板达成生产任务,据公开信息显示,其所属产品100多个品种中,专业厂就有26个。由此可见,随州专汽产业在人才、生产组织、销售网络方面的集聚力量的强大。随州模式成功之处有三大特点,一是背靠东风汽车集团,有就近配套发展专用车及汽车零部件的需求;二是政府引导大型企业集团投资,树立了随州专汽之都的产业集聚品牌效应;三是以程力、齐星为代表的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推动了产业集聚的发展壮大。
(2)梁山挂车(专用车)生产基地
梁山比邻青岛出海口,有非常便利的物流运输需求和贸易条件,梁山专汽产业起步于80年代,几个民营企业家从维修农机逐渐掌握专用挂车技术,并尝试自己生产。2000年起,政府开始有意识地扶持物流运输类专用汽车的发展,召开10多次发展民营经济万人大会,出台相关政策,使梁山挂车全国闻名。
梁山专用车产业基地被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授予“中国专用汽车产业基地”、被汽车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二手商用车交易基地”、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专用车特色产业基地”。
这里汇聚了中集东岳、盛润、通亚、华宇、飞驰等46家专用汽车企业进入国家公告目录,年产专用车18万辆,1000个品种,2600余个型号产品。汽车零部件生产商360家,生产零配件1200万件(套),本地配套率52%。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年销售收入达到170亿元,二手车交易3万余辆。据了解,梁山运输类专用车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目前有40多个企业的产品,约1万辆专用车,200万件套零部件销往海外。
相比随州的大而全,梁山专汽集聚模式的独特之处是专注于物流运输领域。梁山专用车基地完全是靠需求侧拉动的产业集聚,从它的发展壮大中也可寻觅出中国制造模式的影子。它依托出海口的物流运输需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以物流运输专用车的生产制造及交易市场闻名全国。梁山专汽完全是一个自发形成的专用车及汽车配套零部件生产和交易基地。
2. 三个正在成长中的专用车产业园区
把四平、铁岭和龙岩归为一类,更准确点将他们称之为“专用汽车产业园区”,而非产业集聚,是因为从其运作至今的效果来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政府先期主导划定行政区划,发展时间不足10年,产业规模不大,没有带动更大规模地方民营经济积极主动加入,资源优化配置的集聚效应尚不明显。
(1)四平专用汽车产业园
四平背靠长春一汽汽车城,地处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第一台专用车、第一台大客车的诞生地。目前已拥有汽车及零部件企业194家,产品包括收割机、装载机、鼓风机、改装车、客车、换热器等,进入汽车公告目录产品123种。在2010年前后,四平市政府组织申报并获批省级工业园区,并获批吉林省省级特色工业园。四平市政府依托吉运专汽(原一汽四平专汽)、奋进专汽、红嘴等35户属地专汽企业发展专用车产业集聚,形成专汽品种130余个,生产能力3万辆。2014年四平专用汽车园区总产值55亿元。
四平专用车产业园相对于随州和梁山起步比较晚,四平虽然也背靠一汽集团,但由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整体的衰落,四平专用车企业在全国并不知名。四平政府主导下成立和发展的专汽产业园发展思路中,有浓厚的随州模式的影子。
(2)辽宁(铁岭)专用车生产基地
铁岭专用车生产基地始建于2008年前后,园区依托当地老牌专用车生产企业陆平机械、际华三五二三等企业而建设。“辽宁省首批十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被中汽协授予“中国专用汽车生产基地”,被确定为“省政府定点采购单位”。基地晋级“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属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政府招商引资力度很大,带领本地企业到其他地区洽谈合作。在政府嫁接下,陆平机械被中航工业并购,并引入了华晨集团、庞大集团、中欧集团、曙光集团、同捷集团为代表的专用车整车及零部件项目。截止到2015年,该基地可生产七大类、800多个品种专用车,基地内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所属的专用车整车生产企业有19家(其中拥有工信部公告企业11家)。
铁岭专汽产业基地同样是后起之秀,其发展模式最大的亮点是政府主导作用及效果十分明显,铁岭政府主导的运营思路是一个纯粹的产业园公司化运营的案例。
(3)龙岩打造“中国专用车之城”
龙岩经济开发区提出打造“中国专用车之城”,为此龙岩市在2015年11月出台了《龙岩市“专用车之城”建设实施方案》。全市现有专用车生产企业10家(龙马环卫、海德馨、侨龙、闽兴、凯鲍、枭龙(西陂机械)、畅丰、富亚龙、百洁、新龙马),主要产品有环卫系列专用车、半挂车、厢式车、自卸车、水泥搅拌车、应急电源车、大功率抽水车等多个系列。2015年,全市汽车产业实现产值超80亿元、年产各类汽车突破2万辆,其中专用车制造业产值约50亿元、年产突破1万辆。专用车制造龙头企业——龙马环卫装备公司实力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产品性能居全国前列,已成为国内环卫装备的专业生产研发基地,2015年1月26日,龙马环卫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海德馨公司是移动应急车辆专业制造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领先的移动应急汽车方案专项服务商,其移动发电车“零切换”技术居全国第一。
龙岩模式定位于发展军民融合的专用车集聚,其依托当地两家专用汽车龙头企业,通过政府主导,力求发展专用车产业。但仍属起步阶段,其后续发展如何,我们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