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初探*

2017-07-25 01:35
观察与思考 2017年6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命运

张 永 红 殷 文 贵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初探*

张 永 红 殷 文 贵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外交理论与实践的核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的当代价值。从时代背景来看,它是顺应当前国际社会高度融合的发展态势,携手应对全球挑战、推动加强全球治理,为我和平崛起营造健康有利的国际环境的产物;就科学内涵而言,它是“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有机统一体;对当代价值来说,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理论指南,有利于加强中国同世界的沟通与认知,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合理建构。

习近平 人类命运共同体 科学内涵 当代价值

作者张永红,女,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殷文贵,男,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株洲 4120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频频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面旗帜。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协商一致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首次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写入联合国决议,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深入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当代价值,对于推动其进一步迈向世界舞台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社会根源。同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一个新理念亦是如此,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更不是凭空产生的,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

其一,顺应当前国际社会高度融合的发展态势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前提。毋庸讳言,21世纪以来,随着商品、资金、信息、人才等要素的高速流动,各国经济发展高度融合,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无论近邻还是远交,无论小国还是大国,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正日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交融格局。在此格局下,亚马逊河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阵龙卷风;美国华尔街打个喷嚏,足以导致全球金融系统感冒;突尼斯小贩的一根火柴,使得“阿拉伯之春”一发不可收拾……如此等等,“蝴蝶效应”致使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卷入了全球化浪潮之中,人类社会成为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统一体。与此同时,“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的发展。”①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3月25日。这就要求世界各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摒弃你输我赢、你死我活的零和思维,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思维,“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②《胡锦涛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51页。

其二,携手应对全球挑战、推动各国加强全球治理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③裴广江、张梦旭等:《中国理念助力全球治理体制发展》,《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2日。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人类社会真正进入了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中的全球性时刻。与此同时,日益凸显的全球性问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全所未有的挑战: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仍处于变革调整期,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二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阴魂不散,美俄地缘政治博弈愈演愈烈,中东北非乱局一发不可收拾,冷战的“后遗症”日益凸显;三是全球恐怖主义牵动全球神经,伊核、朝核问题谈判相持不下,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网络安全、传染病扩散、贫困问题、难民问题等全球性问题难以有效解决,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深刻复杂的全球性难题相互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给人类的前途和未来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因此,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际问题面前,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更不能凭借一己之力去克服国际难题,相互合作、相互依赖,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其三,为我国的和平崛起营造健康有利的国际环境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点。毋庸讳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国的一项长期而宏伟的战略目标,但这个目标的实现必须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作保障。从周边环境来看,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周边地区的战略依托,“几百年来,所有大国特别是强权大国兴起的前提之一,是在其周边构建了一个非常紧密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共同体,形成了一个友好的国家体系。”④许利平等:《中国与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与路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6页。我国作为一个周边国家众多的大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离不开一个和平、稳定、发展的周边国际环境,它是我国和平崛起的重要条件。正因如此,“周边是首要”才会成为我国的外交战略布局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才会特别强调“让命运共同体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从全球战略的高度看,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与日俱增,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一度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修昔底德陷阱”不仅停留在舆论层面,而且表现在相关实际行动层面。某些西方大国想方设法地遏制中国的崛起,甚至中国周边的一些小国也不遗余力地借题发挥,一再给中国制造麻烦和障碍,阻碍中国的和平发展。譬如,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日本曾试图推动的“价值观联盟”、菲律宾的“南海仲裁”闹剧等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要向世界表明,中国无意与他国争夺世界领导权,也决不会随意侵害他国合法权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中国追求的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科学内涵

何谓“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来我国学术界不断探索的问题。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大部分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加以阐述:一是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价值取向来分析,比如它是一种新型权力观、新型利益观、新型文明观、全球治理观等;二是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视角加以探讨。尽管有学者提出可以把“人类命运共同体”分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价值共同体,但并未有过深入的阐述,因此,本文尝试从这个角度略作论述。

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利益共同体”。马克思曾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页。在以国家利益为主导的现代国际关系中,没有利益的共同体就没有命运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必须以“利益共同体”的建构作为前提。而利益共同体主要体现在经济、安全等层面。在经济层面,以中国和美国这两大世界经济体为例,1979年中美经贸总额为25亿美元,而2016年已经达到5196亿美元,38年的时间增长了211倍;与此同时,中美双向投资继续增长,截至2016年底已累计超过1700亿美元。中美建交38年来双边经贸合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合作不断加深,早已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双边经贸关系。可见,中美两国事实上已经在经贸领域形成了高度的利益共同体。而在安全层面,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仍然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恐怖主义、网络安全、能源资源安全、核武器扩散、传染病蔓延等全球性问题仍然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这些挑战面前,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也不可能靠一己之力克服国际难题,由此致使各国利益高度融合,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把世界各国的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面对人类成为“利益共同体”的客观事实,各国唯有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方能在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价值共同体”。在利益共同体基础之上,如何看待国家间的共同体利益,这是一个价值观认知问题。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但是由于各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加之冷战思维的影响,相互间的观念冲突和价值摩擦仍然时有发生,不论是福山“历史终结论”还是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抑或当前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修昔底德陷阱”,其本质都是一种价值观的冲突。但是,我们决不能因为价值冲突的存在就否认世界的统一性。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勤劳勇敢的各国人民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尽管各种文明形态不一、大小不同,但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值得我们尊重、热爱和传承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①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9月29日。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时强调:“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②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日。各国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我们的“地球村”才能更加丰富多彩、欣欣向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秉持的正是这样一种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文明价值观,它超越国家、地区、民族以及宗教之间的隔阂、冲突与纷争,强调的是宽容而不是狭隘,是融合而不是分歧,是合作而不是斗争,因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共同体”。

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责任共同体”。如前所述,日益凸显的全球性问题早已成为当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绊脚石”,如果不加以解决,人类根本没有未来可言。解决问题就意味着责任,即是说各主权国家必须履行作为国际关系中的一员本应该承担的国际责任和国际义务,这样才能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家园彰显活力、永葆生机。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无疑是最具发言权的。中国人民深知,中国的发展得益于世界,同时也越来越多的惠及世界。因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仅解决了13亿多人口的温饱问题,还让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这是对世界人权事业的重大贡献。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演讲时明确表示:为促进多边合作事业,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新贡献,中国决定设立为期10年、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决定加入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同时决定在未来5年内向非盟提供总额为1亿美元的无偿军事援助。在联合国南南合作圆桌会和妇女发展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还承诺中国将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的投资,免除对有关国家的无息贷款债务,以及向联合国妇女署捐赠1000万美元。据统计,1950年至2016年,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款4000多亿元人民币,实施各类援外项目5000多个,其中成套项目近3000个,举办11000多期培训班,为发展中国家在华培训各类人员26万多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累计吸引外资超过1.7万亿美元,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超过1.2万亿美元。③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这一连串数字充分表明,中国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世界发展进步的贡献者,“责任共同体”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

由上分析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它是“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三者的有机统一体。其中,“利益共同体”是基石,“价值共同体”是导向,“责任共同体”是保障,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意蕴。当然,由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时间并不长,目前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对其内涵的界定仍然存在争议,这是有待我们今后进一步深入探讨的课题。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当代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面旗帜,是一个根本性、全局性的国际战略理念。它总结历史而又正视现实、立足中国而又面向世界,内含宽广深邃的历史视野,统筹全局的战略思维,因而它不仅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丰富的价值意蕴,在我国迈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关键时刻和国际社会激烈演变的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具鲜明的时代价值。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丰富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继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思想、“和谐世界”理念等重要国际战略思想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我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开启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征程。从对“中国梦”的追求到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广,再到对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视,无不彰显着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层面。然而,与“中国梦”、“一带一路”、“新型大国关系”相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当前无疑显得更加耀眼。自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其不断提及和阐释,赋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深层次的内涵,其中,主要包括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些内涵与“五位一体”总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思想相得益彰,共同构筑了党的最新成果的“四梁八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是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的进一步补充和发展。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我国的和平崛起创造了强有力的外部条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理论指南。毋庸讳言,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是一个国家内部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国家外部崛起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当前我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国际舞台的中心,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在此关键阶段,我国与世界的前途和命运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举一动都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与推动,把世界的发展与我国的发展结合起来,把各国人民的利益与我国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把“中国梦”与“世界梦”连接起来,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刻的世界意义,体现了中国把本国利益与世界利益相统一的世界情怀与大国担当,彰显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特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新型权力观,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型利益观,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等价值取向,有助于清晰地向世界传递中国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塑造和维护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进而把我国置于一种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之中,为我国的和平发展与迅速崛起营造强有利的外部环境。

再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糅合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和智慧,加强了中国同世界的沟通与认知。不可否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当前我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决非凌空蹈虚、所指虚无,而是继承和发展古今中外优秀思想、文化与智慧的结晶。一方面,中国自古就倡导“天下为公”、“兼济天下”、“大邦者下流”的天下情怀,追求“和而不同”、“和衷共济”、“协和万邦”的“和合”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这种天下情怀与“和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欧洲人讲“一棵树挡不住寒风”,非洲人讲“独行快,众行远”,东南亚人讲“水涨荷花高”,哈萨克斯坦人讲“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如此等等,这一系列经常被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西方谚语,反映了各国人民追求和平、发展、进步的共同愿望,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谓异曲同工、如出一辙。正因如此,每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重要场合谈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往往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赏和积极回应。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阐释中非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演讲时,30分钟的演讲赢得了30次掌声;而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主旨演讲时,20分钟的演讲,赢得了15次掌声,成为那届会议上赢得掌声次数最多、最热烈的发言人。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所以会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不仅仅因为它切合了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糅合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和智慧,与外国优秀思想文化与智慧是一脉相承的。这种承接性既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秀思想特质,也符合了各国求和平、谋发展的愿望,因而对于加强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的沟通交流、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有利于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合理建构。一般认为,近现代国际秩序始于欧洲三十年战争后所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该体系标志着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关系的建立,也标志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的形成。自此以后,西方国家以“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为意识形态,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旗号,通过圈占土地、贩卖人口、奴役他人、武力扩张、建立殖民地等侵略行径大肆剥削和压迫其他国家和民族。不仅如此,帝国主义之间为了争夺地区或者世界霸权,竞相角逐、尔虞我诈,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无尽的灾难。直到今天,尽管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所主导的国际秩序并未根本改变,人类仍然生活在一个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丛林法则的世界,不论是美苏的持续不断的地缘政治博弈,还是中东北非此起彼伏的冲突与战乱,抑或恐怖主义的盛行、朝核伊核问题的升级,无不与当前的国际秩序相关联。与此相反,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政治上主张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安全上主张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经济上主张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如此等等,这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完全超越了资本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霸权政治观,是一种和平、发展、民主、自由的新型国际秩序观,是一种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对于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而言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外交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和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面旗帜,它顺应时代发展大势,符合世界人民根本利益,饱含深刻的时代背景、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的当代价值。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继续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辉旗帜,不断向国际社会传播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时代理念,积极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合理建构,为人类社会的美好前景和光明未来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责任编辑:黄建安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课题“马克思利益机制思想视域下共享发展研究”(16YJA710015)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命运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命运秀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