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颖[江苏省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江苏 苏州 215021]
生命底色的自然流露——对《你的那双眼睛》的个案分析
⊙裴 颖[江苏省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江苏 苏州 215021]
三毛的内心是温柔而善良的,她的作品是其内心的自然流露。三毛自然淳朴、善良温情的性格特征渗透在她的写作中,形成了她自然真纯的文风。以《你的那双眼睛》为例,讲述了她和一个卖铜器的少年偶遇的故事。故事虽然简单,里面的内涵却很丰富,体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公。三毛正是在这样的游历和写作中,不断叩问自己的内心,形成了富有魅力的生命写作风格。
三毛 《你的那双眼睛》 个案分析
三毛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作家,她的作品清淡可人,以自己的经历和内心为叙述对象,留下了大量的散文和自传式小说,流传甚广,影响遍及世界各地,拥趸无数。
三毛的作品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和曲折的情节,她的作品只是自己生命和情怀的自然流露。她自己说过:“就我而言,我比较喜欢写真实的事物,如果要我写假想的事物,自己就会觉得很假,很做作。”这种追求真诚、展现自我的写作风格,给三毛的作品增添了一份迷人的魅力,体现了她的独特个性。“从三毛作品到三毛自述,可见其作品最重要的个性化特色:一是纪实色彩,二是抒写自我。就前者而言,三毛没有走虚构小说的创作之路,她从事物本身受到启发,不去编故事,只去写生活,而她自身奇特、浪漫、新鲜的人生经历,恰恰构成生活中最真实不过的故事。”
在她的作品《你的那双眼睛》里,记叙了她在游历的过程中与一个卖铜器的少年的故事。这个故事很简单,一个游历的女性,去逛当地的传统集市,碰到了一个卖铜器的少年,在交错而过的瞬间,看到了这个少年眼中的苍凉。三毛不知他眼中的苍凉来自何方,但是这苍凉深深打动了她,她觉得购买铜器或许能够减少这苍凉,身上足够多的商品却让她不能再购买。理性让三毛离他而去,但三毛的内心始终有一个呼声,这呼声源自少年眼中的苍凉,这种呼声陪伴了她大半年。因此,在她转机经过墨西哥的时刻,她不顾一切去购买了少年的铜器,可是,在她买完后,少年的双眼依然饱含苍凉……
故事很简单,旅游,逛集市,是三毛游历人生中极为普通的事情,在这样的过程,碰到一个卖铜器的少年,也不过是漫长人生中的一朵浪花,但三毛却能把握这一瞬间,用文字记录下这一瞬间的真实感受。正是这种女性特有的细腻和善良,打动了大多数观众。这种观察和感受来自于三毛丰富的内心。“在平静的语句下,隐藏着人物无须道明的思维特色,也流淌着三毛的丰富情感,这就必然会引起读者的一系列审美反应,文中的人物形象也随之鲜明、清晰起来。透过作品平实、质朴、真诚、形象的语言,三毛更多地表现出对人之常情的关注,触动着人们心中或柔软或豪放或坚强的情怀。”
初识这双眼的时候,三毛正在集市上疯狂购物。她觉得墨西哥风味的衣服“好似是为我们定做的一样”。作为一名女人,特别是有着一定审美品位的女性,看到琳琅满目充满异域风情的商品,她的内心是按捺不住的,近乎于“发狂”的地步。同时,初到一地,她又像个孩子般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完全沉浸于满足自己内心需求的“梦境”中。“三毛的作品,就主题风貌而言,是在讲作家自己真实的故事……三毛对于单纯的景致,一向不感兴趣,她所关注的,是与人生融合的大自然,是刻着文化印迹的生命景观。所以,特定地域中的人,浸润在特定文化氛围中的人,最令她钟情。”正是在这种异域风情中,她碰到了这个卖铜器的少年,这个卖铜器的少年有着一双饱含着悲伤的眼睛。三毛在一瞬间被这双眼睛所吸引,让她久久不能释怀。“少年的那双眼神,在那半年艰苦的中南美之旅中,没有释放过我。只因没有买下那个摊子上的铜器,使我背负了那么重的歉疚感一站一站地走下去。”这种愧疚感深入内心,作为一个拥有细腻心灵的善良女性,碰到可能需要她拯救的对象,却擦身而过,必然会留下遗憾。
她同情这位少年,于是开始“看”铜器,“打量”体积,“计算”空间,她的内心是纠结的,她在思考、犹豫是否可以帮助少年一把。然而这毕竟是“一场长途旅行的首站”,最忌讳的就是买太多东西,于是她只能强迫自己“狠心不去看他”。一个“狠心”已然表明三毛对少年的关注,对他的在乎,以及自身的煎熬。“狠心”的结果自然是没有买铜器,因为没有帮助少年,接下来的行程中,她背负着沉重的歉疚感一路向前,心灵上的沉重压力使得她再也不能安宁、定心。内心的煎熬使她备感痛苦,每一站的行进都意味着离那双眼睛更远一步。最终,回墨西哥去转机的事件给三毛一个契机,一个去试图缓解少年严重悲伤的契机。她要回到那个集市,把她之前的未尽之事完成,以此结束心灵上的负疚。
读这一段,我们的心情随着三毛的心情起伏而起伏,三毛的写作毫无矫饰,真实地呈现了内心的斗争和歉疚,她的心通过写作向读者敞开,因而揭示了其存在的意义,也因此让读者心有所感,身临其境。“三毛的心向读者洞开,她真实地坦露着自己的一切:世系、家庭、性格、嗜好、信仰、思想、心态、修养、成长过程乃至隐秘的感情生活。读其文,如见其人,如知其心。”这种真实自然的写作正是三毛写作的特点,她用自己的生命书写,呈现自己的内心,用真情来打动读者,唤起读者的感情。
就这样,三毛重新来到集市,她在买铜器的时候表现得“欢天喜地”,先前的歉疚越深,解脱的欲望就越强,她“没有讲价,快快交钱”,她企图通过完成交易,把自己从心灵的歉疚中解放出来,交易的过程和乐趣此时此刻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得到解脱的快乐。交易结束后,她就像在一场心灵战役中得胜的一方,“终于得到了一点点自由”,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三毛把那种因为没能帮助他人而产生的歉疚,和付出之后得到的解脱都描写得活灵活现。这也是三毛作品的重要特征,“三毛是把作者自己活生生地融入到作品中去,以纯然个人的感觉和表达方式,展示出作者身历的真实生活,作者眼中的文化景观与人生世相,作者的情感心路乃至个人隐秘。这就围绕作者的自我中心,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的写实为基础,展示了一幅有人物、有情节,更不乏作者个性色彩的人生图画”。以己身为舟船,载灵魂驶向彼岸,沿途过客,皆为动情感性之因,而三毛的行动和文字,就成为因缘际会的产物。
那么,三毛购买了铜器后,少年的悲伤停止了吗?从文中可以看出,少年的悲伤并未减少,他的眼中仍然“躲”着一种悲伤。至此,三毛才明白,少年之悲与物质无关,那是一种呈现生命底色的悲凉。在文中,四次出现眼睛对于眼睛悲伤的描述,有两处是“含悲”,另外两处则是“藏着悲伤”“躲着悲伤”。物质上的悲伤三毛或许可以给予一点帮助,但精神上的悲伤三毛也力不能及,因而她更加“难过”。追溯前文,三毛沉浸于自己的购物中无法自拔,感到一种女性独有的快乐,这种快乐与少年的悲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毛购物越幸福、越疯狂,越能反衬少年的悲哀。最终,三毛发现了这双眼睛,碰触到她内心的善良,她实施了拯救的行为。然而,这种拯救是无效的,一时的帮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少年来讲,出身、知识、命运都无法选择,他没有一个更广阔的未来,他只是在集市上卖铜器的一个少年。无法改变的命运如同压在身上的大山,带来一种无边的沉重,故而悲伤。三毛发现这种悲伤无法拯救,她的内心最终更加沉重和“难过”。这就是三毛,她有着悲悯博爱的情怀,她有着同情遭遇不幸之人的气概,“相对于那些思想狭隘,只在浅薄的情爱中纠缠不休的作品来说,三毛的文字是在带领欣赏者进入更广阔的话语空间,在清新的爱中,在自由、宽容的思想里凝神关注人的精神世界”。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中之景即心中所念,三毛看到的悲伤又何尝不是她自己内心含忧呢?她能够帮助少年一时,却改变不了他的命运,而漫漫人生途中这样的少年又何其之多?同情之余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无力,对命运的感伤。本文的标题大可以改为“那双眼睛”,可是却偏偏加上了“你的”,而全文无任何一处采用第二人称来叙述,所以“你”不仅仅是少年,这份亲切更像是三毛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自己的心灵写照与独白,自我的苦难与救赎,自我的剖析与对人生命题的追寻。也许这一命题无法得到最终的答案,所以她一直“在路上”苦苦挣扎。三毛的内心世界是那样丰富和复杂,她用外在的眼睛来反观自己的内心,事实上这样触动灵魂的内心又岂是文字能够言明的呢?
①三毛:《热带的港夜——三毛对话录》,选自《三毛昨日、近日、明日》,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年版。
②④⑤⑥ 樊洛平:《三毛的创作姿态与文体选择》,《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③⑦ 刘树元:《三毛散文语言艺术特色论》,《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作 者:裴 颖,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语文一级教师。
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