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环境·伦理选择
——《傻瓜吉姆佩尔》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2017-07-25 02:04张亦菲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名作欣赏 2017年36期
关键词:兽性佩尔吉姆

⊙张亦菲 毕 青[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

伦理环境·伦理选择

——《傻瓜吉姆佩尔》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张亦菲 毕 青[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

本文借助文学伦理学,分析了吉姆佩尔所处的伦理环境,即人情冷漠、道德败坏的社会环境以及自私自利的家庭环境;阐释了吉姆佩尔身上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在不断斗争下所获得的道德提升;通过剖析吉姆佩尔所处的伦理环境及其在这种伦理环境下所做出的伦理选择,揭示了犹太人日益淡薄的道德观及吉姆佩尔内心对道德与上帝的坚守,同时也揭示了辛格的道德信仰及对犹太人伦理道德信仰的担忧之情。

伦理环境 道德 人性因子 兽性因子 伦理选择

一、引言

艾萨克·巴舍维斯·辛格是美国著名的犹太作家,其著名的短篇小说是《傻瓜吉姆佩尔》。主人公吉姆佩尔不仅受到镇上人的捉弄,还受到妻子埃尔卡的玩弄。在那样冷酷无情的伦理环境中,以埃尔卡死亡前的坦白为导火线,吉姆佩尔因其所坚守的道德与信仰被其内心的报复欲所吞噬,开始实施报复计划,但最终吉姆佩尔及时地清醒过来。对于辛格此篇小说的研究,国内外大都集中于作品的主题模式、宗教信仰、民族情结等方面,对于作品的结构安排、叙事技巧以及利用文学理论阐述则很少触及。此外,文学伦理批评是我国提出来的一种文学批评方式,而对于辛格短篇小说的研究,尚未有人利用此理论来分析、解读,这一块可以说是个空缺处,值得对此进行研究补充。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主要用于从伦理的立场解读、分析和阐释文学作品,研究作家以及与文学有关的问题。”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理论依据,分析了吉姆佩尔所处的伦理环境是如何反映出犹太人日益淡薄的道德观及吉姆佩尔的“忍”的,另外,还探讨了吉姆佩尔在这一伦理环境下所做出的伦理选择意义。

二、吉姆佩尔所处的伦理环境

“伦理环境就是文学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文学伦理学批评要求必须回到历史现场,即在特定的伦理环境中批评文学。”从吉姆佩尔的描述中细细体会,可以发现其所处的伦理环境实际上给人一种凄凉的、无奈的感觉。首先,就其所处的小镇弗拉姆波尔而言,吉姆佩尔总是被其他犹太人耍弄。从这儿可以看出犹太人之间的人情日益淡薄以及道德意识下滑,但是,吉姆佩尔的反应也暗示出其“忍”的犹太品质。小说的开头,吉姆佩尔就将其“七个绰号”告知读者,每个绰号的背后都隐藏着别人对他的嘲笑与鄙视,这些绰号暗示了吉姆佩尔悲惨生活的开始。不知从何时起,镇上的人们都试图去捉弄吉姆佩尔。有一次,他在被大家逐个耍弄时,工人里兹也顺势对他喊道:“吉姆佩尔,你的父母已经从坟墓里站起来了。他们在找你。”摩西第五戒指明:“当孝敬父母。”这暗含了“父母”在犹太人心中的地位。因而,即便是他人的父母,亦不该受到此嘲弄。但是,里兹却故意利用吉姆佩尔死去的父母去捉弄他。身为犹太人,摩西“十诫”是不可触犯的,但是里兹却不顾犹太道德与规范,反而去捉弄他人。正如镇上其他捉弄吉姆佩尔的人一样,她的言语不仅表明了人情的冷漠,也暗示了犹太道德的日益滑坡。然而,在面对这种事时,吉姆佩尔的反应却让人出乎意料。实际上,吉姆佩尔本应做出为其死去的父母感到愤怒的言语或举动,但是他却选择去相信他人的话,而他的选择暗示了犹太人的“忍”的品质。

除此之外,连拉比的女儿也试图欺骗他。当他打算离开圣坛时,拉比的女儿骗他说按规矩要吻一下墙壁才可以走。然而,看到吉姆佩尔当真后,她却嘲笑了他。拉比的女儿生于拉比之家,对于犹太宗教和道德应该是熟知的,也意味着她应该比普通人有更高的道德意识,知道什么事情该做而什么事情不该做。此外,圣坛也表明此处是圣洁之处,代表着一种道德规范。而拉比的女儿却似乎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反而故意在此嘲弄吉姆佩尔。拉比的女儿对吉姆佩尔的嘲弄意味着犹太道德与信仰的逐渐消失,拉比的女儿在圣坛上对吉姆佩尔的嘲笑也暗示了她对圣坛的亵渎。而吉姆佩尔在上当受骗多次后,依然选择相信他人。即便当拉比的女儿看着他大笑时,他也并未发怒,反而觉得她的骗术不错。实际上,吉姆佩尔面对他人的欺骗时再次以“忍”的方式处理了。

拉比阿基巴认为:“爱你的邻里如同爱你自己,这是《塔木德》至高无上的原则。”然而,吉姆佩尔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试图去捉弄他,无论男女老少,普通人还是拉比世家,都在试图从他身上获得一种耍弄人的快感。然而,他们的快乐却是建立在吉姆佩尔的痛苦之上的,埃尔卡利用他、嘲弄他,甚至出轨,吉姆佩尔内心是知道的,但是他却始终愿意相信埃尔卡只是一时糊涂或是被他人诱骗才做出这些事情。他不仅照顾埃尔卡,还对她所生的孩子关爱有加,他始终以“忍”的方式来相信未来一切都会变好。

三、吉姆佩尔的伦理选择

聂珍钊教授认为:“从伦理意义上而言,人是一种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由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组成……人性因子的核心意志体现是理性意志,主要表现为对伦理秩序、伦理禁忌等人类道德范式的遵守……兽性因子最突出的意志体现为‘自然意志’,主要表现为人的不同欲望,如性欲、食欲等人的基本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此外,聂珍钊教授指出:“一旦人身上失去了人性因子,人就没有伦理,不辨善恶,与野兽无异。”“人类的伦理选择的实质就是做人还是做兽。”也就是说,人类的伦理选择是对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选择。

小说的前半部分,吉姆佩尔对于镇上人的欺弄,总是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待,好像事情没有发生在他身上。即便当他发现他的妻子埃尔卡做出了欺弄他的行为时,他也总是为她找借口。然而,他妻子离世前的坦白使吉姆佩尔产生了精神危机,他对人性道德与上帝的坚守开始崩塌。

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来看,吉姆佩尔是一个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即由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组成。在这样冷漠无情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下,在埃尔卡死亡的坦白所带给他的痛苦下,吉姆佩尔身上的兽性因子开始躁动不安,并以魔鬼的身份出现在他的梦中促使他抑制自己的人性因子。魔鬼说:“全世界都欺骗你,所以你应该欺骗全世界……你可以每天积一桶尿晚上把它倒在面团里,让弗拉姆波尔镇的圣人们吃些脏东西吧。”然而,魔鬼的声音诱发了吉姆佩尔的欲望,即他想要报复镇上那些嘲笑、捉弄过他的人。吉姆佩尔问魔鬼,若他将来被审判了怎么办?魔鬼否定了审判。吉姆佩尔问魔鬼,上帝存在么?魔鬼否定了上帝。魔鬼对此的否定暗示了此时的吉姆佩尔对道德及上帝的否定,也暗示了其兽性因子对人性因子的压抑。当吉姆佩尔已听信了梦中魔鬼的话,将尿撒在发酵的面团上做成面包并等待着镇上的人来品尝时,他内心的兽性因子爆发了,人性因子则处于被压抑的地位,从而使他无法做出正确的伦理选择。在兽性因子的控制下,其自由意志脱离了理性因子的引导与抑制,才使他做出了如此荒唐的行为。吉姆佩尔在烤面包时,他想:“对于他们加在你身上的全部羞辱,你已经报仇了。”他的这种想法表明,其实,他一直都不傻,也一直明白镇上那些人对他所做出的事情,只不过每次他都忍住了。同时,他的这种想法也表明他内心深处所积聚的愤怒已经被释放出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他也发泄了想对镇上人报复的欲望。

然而,在烤面包时,他又睡了过去,梦见了埃尔卡。现实中的埃尔卡是个不折不扣的坏女人,为了钱而结婚,但结了婚却不遵守婚姻契约,不断地出轨。然而,吉姆佩尔所梦到的埃尔卡却以自己的下场劝诫他:“你这傻瓜!因为我弄虚作假,那所有的东西也就都是假的了吗?我从来骗不了什么人,只骗了自己。我为此付出了一切代价,吉姆佩尔。他们在这儿什么都不会饶恕你的。”实际上,梦中埃尔卡的劝诫暗示了吉姆佩尔内心深处所一直坚持的信仰——对伦理道德与上帝的坚守,也可以说是其身上的人性因子对他的劝诫,是其人性因子对兽性因子的反抗。最终,因其身上的人性因子竭力遏制住兽性因子作恶,吉姆佩尔及时地清醒过来,并意识到倘若踏错一步,他将会失去永生。他把面包从炉灶里取了出来,并毫不犹豫地拿到院子里,开始在冰冻的土地上掘洞。实际上,在吉姆佩尔计划以面包去报复镇上的人到最后及时悔悟的这个过程中,他身上的兽性因子与人性因子也一直在斗争,即以魔鬼的诱惑和埃尔卡劝诫的梦来争夺吉姆佩尔。在二者的争夺中,吉姆佩尔最终听从了埃尔卡的劝诫,醒悟过来。吉姆佩尔的醒悟是一次道德的提升,尽管他曾一时被自己的报复欲所主宰,差点做出悔恨终身的事情,但最终他及时发觉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拯救了自己。“检验一个人是否信仰上帝主要不是看他如何用言语表达,而是看他是否切实履行上帝所倡导的道德准则。”而吉姆佩尔实际上是以他自己的行为明确地表明了他对伦理道德与上帝的坚守。另外,这也暗示了作者想向读者表达的一个人生意义,即一个人可能会在一生中因各种各样的事情而失去理智,抛弃伦理道德与信仰,被身上的兽性因子所主宰,但只要坚持自己的伦理道德与信仰,及时地制止自己荒唐或愚蠢的行为,总是有救的。辛格通过吉姆佩尔身上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斗争,将吉姆佩尔从背弃道德与信仰,到自省,再到坚定道德与信仰的过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表现了辛格对吉姆佩尔坚守道德与信仰的肯定,同时也暗示了辛格内心的道德与信仰。

四、结尾

整个小镇将吉姆佩尔当成玩偶一般,耍弄他,为他配对,看他笑话,从他的悲惨与痛苦中获取快乐,即便是吉姆佩尔的妻子,也是心怀鬼胎。埃尔卡享受着妻子该有的生活,却未曾真正地履行作为妻子的义务,甚至不断地出轨。辛格通过吉姆佩尔所遭受的辱骂、欺骗、愚弄,揭示了犹太人道德意识日益淡薄的现实。此外,吉姆佩尔并非不知他被人耍弄,但他却总是忍耐,他的“忍”也暗含了犹太民族“受难”的文化。然而,吉姆佩尔在其族人与妻子的无数次打击之下,内心的报复欲滋生,差点做出了让他后悔一生的决定。但是,在吉姆佩尔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的不断斗争下,他最终悔悟,并及时地挽回了一切。与镇上其他犹太人对比,吉姆佩尔的伦理选择既是一种道德的提升,也反映了其内心对犹太道德与上帝的坚守,也暗示了辛格对犹太道德与信仰的坚守。

[1]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及其它——聂珍钊自选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艾萨克·巴舍维斯·辛格.辛格短篇小说集[M].万紫等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0.

[3] 王仲义.犹太教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 塞妮亚.塔木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

[5] 邹智勇.马拉默德笔下的受难形象[J].武汉理工大学学

报,2001(1).

[6]向珍真《.傻瓜吉姆佩尔》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海外英语,2013(16).

[7] 张淑清.试论古代犹太妇女的婚姻地位[J].齐鲁学刊,2009(5).

[8]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J].外国文学研究,2011(6).

[9] 尚必武.成长的不能承受之轻:麦克尤恩《水泥花园》的伦理意识与伦理选择[J].外语教学,2014(4).

[10]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1]毕青.上帝的守望者——解读《傻瓜吉姆佩尔》中的犹太宗教伦理[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6).

本文系人文社科项目“艾萨克·巴舍维斯·辛格短篇小说的主题研究——伦理主题”(2016YYB047)

作 者:张亦菲,江苏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毕青,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犹太文学。

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

猜你喜欢
兽性佩尔吉姆
The Beasts Within
《何西阿书》对《傻瓜吉姆佩尔》的原型意义
用心良苦
愿你时刻向往并拥抱对人性的希望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哈斯佩尔成为美国中情局首位女局长
澳警方起诉梵蒂冈“三号人物”
让身体从纸中穿过
水里的倒影
加菲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