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行为艺术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90年代传入中国,时至今日,行为艺术一直都备受争议。本文主要探讨了行为艺术的内涵及审美价值,当代行为艺术良莠不齐,要想取得艺术界和大众的认可,必须对现实和人生有所对照,不能一味哗众取宠,脱离大众。
关键词:行为艺术;内涵;审美价值
行为艺术兴起于欧美,后传入中国,如今已成为常见的艺术类型,但大众对行为艺术似乎有一种误解,甚至完全否定行为艺术的艺术价值。在此,我想对行为艺术的内涵及审美价值做一番探讨。
一、 何为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家对行为艺术有着自己的理解,被称为“行为艺术之母”的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曾在Ted演讲中诠释了她眼中的表演(performance),翻译成中文可以这样理解:是行为艺术家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于观众面前呈现的心理和身体的结合,并由此产生能量的对话。中国行为艺术家蔡青在《行为艺术与心灵治愈》一书中定义行为艺术为“经艺术家亲身加入,精心策划而推出的行为事件,并通过与人们交流,一步步发展,形成结果的过程”。
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三点来把握行为艺术的内涵。首先,行为艺术最显著的特征是它往往以人的身体或行为作为创作的基本材料。在行为艺术中,身体不再是纯粹生理学意义上的躯壳,而是经过艺术家观念灌注的、被艺术家重塑的身体,身体变成了一种观念的表达和艺术重构。第二,行为艺术具有强烈的反叛性和社会性。这要结合行为艺术的产生背景来理解。乔纳森·费恩伯格认为:“在20世纪70年代的纽约,使得行为艺术和表演艺术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是新式音乐和前卫舞蹈。而这些艺术,又是受到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初的偶发艺术、激浪派运动以及贾德森舞蹈剧院的影响而产生的。”第三,行为艺术具有公共性。它让艺术走下了高不可攀的神坛,拉近了艺术和一般大众的关系。正如费恩伯格所说,行为艺术“消解了传统的视觉艺术、音乐、戏剧的界限,并突显了在20世纪后期的生活体验里占主导地位的感性经验”。行为艺术鼓励观众的参与,力图消抹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如阿布拉莫维奇的作品《艺术家在现场》,她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静坐了两个半月,每周六天,每天七小时,像雕塑一般接受了1500个陌生人与之对视的挑战,有人沉默,有人大哭,但是她始终面无表情,专注地看着每一个对面的人,这一行为艺术让艺术家与观众处于同一时空,共同完成了这一作品。可见行为艺术在“艺术生活化”这一实践上发挥了作用。
二、 行为艺术的荒诞特征
套用一个流行的句式:当我们观看行为艺术时,我们看的是什么?从审美形态来看,不论现代和后现代艺术如何突破狭义的优美范畴,包括优美、崇高、悲剧、滑稽乃至丑、荒诞在内的审美经验仍然是艺术的基础。传统艺术向来是与美联系起来的,正如黑格尔所说,美学的对象就是美的艺术,美学就是美的艺术哲学。但在现代、后现代语境中,“丑”从各个方面渗透进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丑和怪走到极端便是荒诞。我们观看行为艺术时,不论是西方还是当代中国的行为艺术作品,都很少会有“美”的体验,比如阿布拉莫维奇的经典作品《节奏零》,她面向观众站在桌子前,桌子上有七十二种道具,包括枪、子弹、菜刀等危险物品,观众可以拿起任何一件物品,对她做任何想做的事,她不作任何反击,持续了六小时。结果有人用剪刀剪碎她的衣服,有人用刀划破她的皮肤,还有人用口红在她身上乱涂乱画。在这样的行为艺术中,我们看不到真善美,取而代之的是荒唐、怪异。
优美表现出的是审美主客体的完满统一,符合理性规则,一切自然而然。相反,荒诞表现的是非理性、非自然,是无规则、无秩序,是矛盾、错乱,所以欣赏行为艺术时,我们的最初感受不是“美”,而是感到震惊或无法理解,如果仅仅是震惊,甚至感到厌恶,那一定不能称得上是好的行为艺术。真正的行为艺术之所以有价值,就是因为在让人震惊的同时,还能显示出“聪颖、新意和魅力”。
行为艺术的魅力,一方面表现在它通过与传统艺术不同的形式真实地呈现出现代社会人生的种种荒诞;另一方面表现在它能逼迫观众思考,使观众在无意义当中寻找意义。以华裔行为大师谢德庆的行为艺术作品为例,他用一生完成了六个极致的行为艺术作品,其中作品《笼子》,他将自己囚禁了整整一年,除了吃喝拉撒什么都不做,实际上暗示了生活就像一个大笼子,表达了孤独与隔离的主题,他的第二个作品《打卡》,被称为时间作品,他在一年365天里,每天的整点时刻都打一次卡,为了展现时间的过程,他在作品开始前理了发,然后让他的头发在一年里自然生长。每次他去打卡,摄影机会拍下一个画面,最后影片把每一天压缩成1秒钟,一年大约6分钟。这个作品可以理解成把上班族的苦夸大到极致,表达今天商业社会里人的生存境况。我们从中也能看到时间本身的消逝,感受到时间与生命之间荒谬的关系。阿布拉莫维奇曾在演讲中表示:“人类总害怕受苦,害怕疼痛,恐惧死亡,我将这些恐惧都呈现在观众面前,我尽可能地忍受恐惧,再从恐惧中解放出来,我是你们的镜子,我能做到你们也能做到。”可见,真正的行为艺术是艺术家有预谋、有思考的艺术活动,能够带给观众力量。
三、 结语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行为艺术传入中国以后,一直处于边缘地带,遭到了高雅艺术审美和通俗大众审美的双重拒斥。诚然,行为艺术良莠不齐,有的由于违反社会一般普遍认可的行为准则,被大众所厌恶,这样极端化的行为艺术只能算是哗众取宠,甚至不能称之为行为艺术;有的行为艺术由于表现形式不当,不被大众所理解;但是还有一些好的行为艺术具有艺术和审美价值,能够引发人們对人自身的生存状况作更深入的思考,如上文所提到的谢德庆的作品。当代行为艺术家要想获得大众的认同,必须保持对生命的敬畏感与对现实的深切关照,就像尤西林在《现实审美与艺术审美》一文中所说,恐怕行为艺术家只有领悟了“什么样的生存经验才是真正的生活而非私人矫情的伪生活”这一问题,才能找到“现代艺术危机的真正出路”。
参考文献:
[1][英]伊恩·希尔韦尔斯.新编牛津艺术词典[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2]刘悦笛著.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 审美即生活,艺术即经验[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
[3][美]费恩伯格著.艺术史 1940年至今天[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
[4][美]欣奇利夫等著,杜争鸣等译.荒诞、怪诞、滑稽 现实主义艺术迷宫的透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5]蔡青著.行为艺术与心灵治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6]尤西林.现实审美与艺术审美:以“旭日阳刚演唱”为个案[J].文艺理论研究,2011(06).
作者简介:
谢青筱,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