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水画作为我国的一门传统艺术,有其独特的绘画语言,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审美法则。如今,在西方绘画理念的影响下,山水画的笔墨意趣与精神内涵逐渐消失,山水画的传承也出现了问题。时代的发展给传统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其最核心的精神内涵不应缺失。山水画也是如此,“气韵”作为其最核心的精神内涵,不该缺失。画者要通其理,勤于手,修养其心志,必得非凡之气。气韵就是画家意志品质的象征,是一种风格内涵,是画家的精神追求,是自我文化修养和时代文化气息的体现。
关键词:山水画 气韵 传统意义
“气韵”最早出现是形容人物的精神形态。到了南朝,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将“气韵生动”放在首要位置,这一理论确立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核心内涵,也是艺术创作追求的一种境界。谢赫所提到的“气韵生动”是作为鉴赏当时人物画的审美法则。到五代时期,山水画迅速发展,开始成为当时画坛主流,气韵也开始向山水画上转化。自此,气韵开始借助于笔墨体现在山水画上。
无论哪种类型的水墨画,都是由笔、墨、色、纸这些元素组成,但要让人产生美感,在这些元素之外还需一种东西,那就是“气韵”。让人感觉画山是山、画桥是桥、画树是树而缺少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就是缺少所谓的气韵,这和西方的素描有什么区别。失去传统绘画核心精神内涵的山水画,只是以型写形,而不能传神,无异于机械运动。佛曰:“万物皆有灵性”,山石、桥看似没有生命,山水画何尝不是人的一种主观精神状态的表达,不同的艺术家给山石赋予了不同的精神气质。无论哪种精神气质,都是“气韵”的不同表现。总之,气韵就是画家意志品质的象征,是一种风格内涵,是画家的精神追求,是自我的文化修养,是时代的文化气息。每个艺术家学画的功夫不同,个性不同,自我修养不同,所以气韵借助于笔墨所呈现出的韵味也不尽相同。而现如今,有些作品缺乏气韵,其根本原因是不得法理,对古画临摹甚少,甚至缺少文化修养,以画画为营利手段。这样就失去了艺术追求的根本目的,作品自然也就显得江湖气,甚至有些作品就像用毛笔画的素描,毫无生气可言。所以,画者要通其理,勤于手,修养其心志,必得非凡之气。
古人常将“气韵”归于自得天机,所以认为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能够达到“气韵生动”非常人所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误区:非天资聪明之人无以达此境界。“气韵生动”并非玄乎之,完全可以加以修炼而得之。唐志契说:“气韵生动,与烟润不同。气有笔气、墨气、色气、运用活泼,生动自然。烟润不过点墨无痕迹,皴法不生涩而已。”若达“气韵”无外乎以下几种方法。第一,通读画论,研究古画就要知其理。古人画画大都写名川大山而来,所以其对物体的观察以及跃然纸上的过程都有理可循。第二,多临古画。临摹多了,自然气韵与笔墨融合。第三,要知文史,正如北宋郭若虚评价文人画:“人品既己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人品即高,虽游戏间而心画形矣”。画家的笔墨抒发,其实就是源于自己内在精神的表达。品性高者,画作自然非凡。第四,要游览名川,其实就是多写生。既得画理,又通晓笔墨之法,当然要加以实践。凡身临其境,品格高盛者方可领略其神,通达内心,笔墨必然瀟洒。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遵循传统并不是循规蹈矩,时代的发展带来新的时代文化精神,山水画的传统格局也受到不小的冲击。山水画能够存在也有其不变的核心内涵,这才是山水画生存的根本,但也并不是说要完全忽视现代的视觉形式。山水画的核心精神内涵和当代的视觉形式能够完美结合,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千万不能一味地追求当代的视觉艺术,还是应踏踏实实做好传统山水画研究,给后人带来正确学习山水画的思路。只有立足于传统,山水画才能叫正统的中国派山水画。
当然,这里所说的传统,是指笔墨应当随古代的,而不是形式照搬古代的。因为当今社会是多元化的、开放的,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文化信息五花八门,没有经过历史的沉淀过滤,很多都是垃圾,甚至有的学了终生受害。有部分好的作品也是从古代传统中来的,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对于古代的优秀经典作品我们应认真学习,学习就该学习经典的作品,也不一定是要临摹,可以多读优秀作品,不强求做到每个人都去临摹,学多了反而会乱,古人也是如此,学习传统而成功。李可染的老师是黄宾虹和齐白石,他也看过两位老师的画,也并没有去临摹,只是得到老师们的指点。生在南宋的画家赵孟頫,在元代成就很高,他不学宋代画,而是学习北宋前期五代、唐代和魏晋南北朝的画。所以我们更应该学习经典。笔墨当随古代的同时,注重中国画的气韵。写生是达到现场的气韵生动并结合传统的笔墨,这就是一幅好画儿。
(作者简介:王慧,女,硕士,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