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磊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党员干部最宝贵的财富,不是权力地位,也不是业绩名声,而是群众的口碑。“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党员干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职务无论高低,都是为民服务的岗位;权力无论大小,都是为民服务的工具。有什么样的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政声和口碑。党员干部要想真正在群众心目中留下一点儿“影”,留下一点儿“声”,就要精心谋事、潜心干事,兢兢业业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贡献,绝不能靠作秀、讨巧,博取一时风光。为官一任,就要尽到造福一方的责任,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1)
走上领导岗位的同志,都面临着是“留点儿什么”还是“捞点儿什么”的抉择与考验,其内心理念,体现着领导干部的人品官德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领导干部既然选择了做人民公仆,就注定不能再存任何私心杂念或坚持所谓“大公有私”的谬论,而是要像做单项选择题一样,正确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选多了是错,不选也是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一些落马官员、反面教员的沉痛教训告诉我们,价值取向一旦发生偏差,为官从政、为人处世就会偏离正确轨道,而走向反面。“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民意高于天。领导干部要把在群眾中留下好口碑,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根本从政理念。
(2)
好口碑源于“德”。“德”是人的立身之本,高尚的品德是领导威信的灵魂。品行不端、心术不正的人,没有领导资格。我国自古就崇尚有德之人,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正己然后可以正物,自治然后可以治人”,都充分说明了领导者具有优秀品格的重要性。具有优秀品格的领导者常常有巨大的号召力、说服力。好的品格会使人产生敬重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们常说: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好人不见得是好官,但好官必须是好人。部属和群众对于在德行和操守上有问题的领导者从来都是鄙视的。作为领导者,第一要求就是要堂堂正正做人。下级对领导者缺乏能力、知识、经验等不足还可以谅解,但如果领导者缺乏良好的品格,则是不可原谅的。俗话说:“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可以说,一切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一切失败都是做人的失败。高尚的品格是一个人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领导干部要在“德”上加分,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利益观,不断加强“德”的锤炼,注重“德”的修养,具有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
(3)
好口碑源于“才”。荀子主张“无能不官”,由此可见,才能对于领导者来说是何等重要。如果说领导者的“德”是决定其威信的根本因素,那么领导者的“才”则可以影响威信的高低。一个才疏学浅、平庸无为之人,很难让群众“竖大拇指”,在群众中很难有好口碑。一个领导干部没有一流的人品做基础,是胜任不了领导工作的,但仅有好的人品、官德,而没有过人的才能和领导艺术,也难以成为受群众欢迎的领导者。作为领导者,若具有超前的思维能力、果断的决策能力、运筹帷幄的统筹能力、强大的执行能力,群众一定会钦佩他、拥戴他;相反,腹内空空、才疏学浅的领导者,肯定不会受到群众欢迎,更不会有很高的威信。领导干部要以“才”增威,应明白知识胜于权力,知识胜于财富。选择学习,就是选择进步。领导干部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既要不断向有“字”的书学习,又要向无“字”的书学习,从而不断积累为人民谋利益的才干,力争以“才”增威。
(4)
好口碑源于“廉”。“公生明,廉生威。”领导干部廉洁与否,是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各级领导干部在群众中能否有好口碑的关键所在。自古百姓爱“清官”,只有清正廉洁,才能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头脑清醒的为官者,大多能在俭与奢、廉与贪之间作出明智的选择,从而终守善道、流芳千古。领导干部必须养成浩然正气,保持高风亮节,常修为官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弃非分之想,常省自身之过,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清正廉洁,赢得广大群众的信赖,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考验,做到以“廉”生威。
(5)
好口碑源于“公”。对领导干部来说,为“公”还是为“私”,为“民”还是为“官”,是决定人心向背的关键。实践证明,领导干部能公道处事,就能聚人、聚心、聚威;倘若领导干部办事不公,就会导致离心、离德、丧威。在领导实践中,领导干部一定要敢讲真话,不讲假话,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公道,奖罚分明,不徇私情。在人品修养方面,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公”字放在突出的位置,做到“毋因群疑而阻独见,毋任己意而废人言,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以快私情”。在用人问题上,领导干部一定要守公道,讲原则,扬正气,真正把那些群众认可、实绩突出,肯干事、能干事、干好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选拔出来、重用起来,从而建立起政通人和、共谋发展的干群关系。这样,领导干部在群众中自然会有好口碑。
(6)
好口碑源于“诚”。诚,就是诚实、守信,这是群众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宁。只有诚实守信的领导者,才能打造团结共进的领导班子。领导班子团结与否,是决定有无领导权威、权威大小的关键。搞好班子团结,应在领导成员间形成相互信任、支持、尊重和谅解的气氛,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班子成员既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更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甚至反对过自己而又被实践证明反对错了的人一道工作。邓小平同志倡导的“眼界要非常开阔,胸襟要非常宽阔”以及“抛弃一切成见”“抛弃个人恩怨”的思想,应成为各级领导班子搞好团结的指针。只有诚实守信的领导干部,才能为群众所拥护。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者,不要以自己的职务、资历、权力而凌驾于别人之上。与人相处时,要平易近人,温和如春;与人交谈时,要平心静气,以理服人。唯有如此,领导干部才能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戴,赢得好口碑。endprint
(7)
好口碑源于“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感人之心,莫过于情。领导干部在群众中要有好口碑,离不开感情的力量。领导干部的威信作为一种影响下属和群众的感召力、吸引力,是通过与下属和群众的感情传递发生的,这就是领导干部形成与巩固自身威信的情感原则。一位成功的领导干部,其威信80%来自情感方面,20%来自智慧方面。如果领导干部与下属和群众之间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下属和群众就会对其产生亲切感。亲切感不仅能更好地使下属和群众接受领导者的影响,而且可以成为促使其不断上进的动力。
领导干部在管理中以“情”育威,就要尊重和关心下屬,以人为本,多点儿人情味儿,使下属真正感受到领导者给予的温暖,从而去掉思想包袱,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就要深入基层,体恤民情,不作秀,不表演,甘做人民的公仆,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给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那种对群众的安危冷暖漠不关心,同群众的感情麻木冷淡的领导者;那种同干部群众只有工作关系,没有同志关系的领导者;那种同员工只有利益关系,没有朋友关系的领导者,不可能让人信服,更不可能有好口碑。
(8)
好口碑源于“干”。勤奋是成功之本,实干是成事之基。这里所说的“干”,是指领导者要率先垂范,勤政务实,干出实绩。“上有所为,下必效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领导干部敢说“看我的”“跟我来”,群众才会跟你干。干出实绩是将工作落到实处,做出成果,让群众感受得到。“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必会失信于民。领导干部只有带领群众苦干实干,以实干促发展,才能赢得口碑。
(9)
好口碑源于“创”。创,就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只有创新,才能赢得发展,赢得未来。在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新世纪新阶段,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不断推进创新。领导干部只有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求成效,才能在创新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领导威信,才能有好口碑。
(10)
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口碑,也是经常提及的领导威信。领导威信是指领导者在被领导者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使被领导者信任和服从的一种精神感召力,是领导者一言一行引起群众共鸣的综合反映。人们常常把领导者的威信视为“无言的号召,无声的命令”。现代领导者要做到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最有效地实现领导目标,不但要有权力,更需具有威信,这对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以“德”立威、以“才”增威、以“廉”生威、以“公”助威、以“诚”换威、以“情”育威、以“干”树威、以“创”升威,方能赢得较高威信和良好口碑。
(责编 / 傅建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