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李兵
(中共海门市委党校,江苏 海门 226100)
基层群众获得感与民生政策改革研究
——以江苏省海门市为例
王李兵
(中共海门市委党校,江苏 海门 226100)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转型阶段,基于“时空压缩”下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导致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严重失衡,诸如群体性事件等各种社会矛盾冲突层出不穷,这不仅危及了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制约了新时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民生问题之所以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既是因为我们在发展理念上的认识偏差,更是我们在研究、制定、执行民生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失误或缺失造成的必然后果。因此,基于民生价值取向尤其是从群众获得感角度加强对民生公共政策的研究,对于我们民生政策的设计、决策和执行具有重大指导和实践意义。
获得感;公共政策;民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获得感一经提出便成为热词,备受瞩目。获得感指的是来源于共享发展成果的幸福感,但其内涵又有别于幸福感,它强调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和拥有,是一种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如何让老百姓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有更多“获得感”?无疑民生建设为我们提供了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民生含义的再认识
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地方政府都对民生概念没有一个严格的界定。民生是个筐,啥都能往里装,正是由于对民生概念的泛用和滥用,一些地方政府假借民生之名却不谋民生之利,导致大量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屡禁不绝。因此,要想将民生与老百姓的获得感紧密联系起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民生政策,首先我们要严格界定民生概念。
当前,诸多学者从不同学科背景以及不同角度对民生概念进行了诠释。基于众学者的研究,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1](P311-312)显然,对于政府而言,宽泛的民生概念不利于民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如有些地方,民生建设几乎等同于经济建设,这不仅造成大量公共资金遭到挤占,更为严重的是假借民生之名行形象和政绩工程之实。因此,狭义的民生概念更有利于政府正确认识和制定民生公共政策。
一般而言,狭义的民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民众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如能够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业有所就、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第二个层次是民众的一般生存和发展问题,包括为人民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和医疗服务,实现充分就业,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第三个层次是全民性社会福利,提高全民的社会福利水平,[2](P4-5)这是我们民生建设追求的最高目标。
(二)突出群众获得感的民生政策体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在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的冲击和挤压下,老百姓的民主权利意识日益提高,迫切希望改变自身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民生问题持续关注,大量的民生政策和资源输入使得我国民生问题得到较大改观。但在现实生活中,老百姓并没有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增强对党和政府的政治认同以及基于内在心理的满足,反而陷入民生政策群众“不买账”的尴尬境地。简言之,群众获得感不仅是一种真实的客观“得到”,更是一种主观上的“拥有与满足”。因此,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和了解群众的民生诉求与认同程度,最大限度彰显民生关怀。
1.获益认知:民生政策的深厚基础。一项民生政策能不能得到老百姓的普遍接受和欢迎,关键在于这项政策是否符合老百姓的利益需求。利益是人们行为的理性选择和根本动因,也是影响人们心理认知和客观评价的重要因素。因此,民生政策的制定、执行以及评估,都必须充分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在现实生活中,群众最感兴趣的不是抽象的主义和远大的政治理想,而是具体的物质利益和体面的生活环境,围绕他们日常生活的中心话题不是如何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而是如何更快更好地让口袋鼓起来、生活好起来。因此,获益认知是老百姓检视一项民生政策最基本的标尺,能不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是老百姓对政策最直观评价。如税费改革政策和农业补贴政策之所以得到老百姓的普遍赞同和欢迎就在于这些政策使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受很明显。而住房改革政策却遭到普遍诟病,其原因就在于这种政策没有给老百姓带来相应的实惠,反而是“肥”了开发商。
2.合乎规则:民生政策的重要向度。布坎南认为规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秩序的前提。[3](P87)民生公共政策同样需要规则来约束。美国大法官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认为:“规则是现行政策的外表……它将尚未发展完善的规范性判断转换成文字形式……规则的制定标志着政策由个人意愿转向公众期望。”国家资源和财政资金投向民生领域实际上也是一次利益再分配过程,它必然涉及社会的各个不同利益主体。政府在这场利益分配格局中具有极大的自由裁量权和处置权,稍有不慎极易导致权力的不当使用。群众尽管难以主导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但老百姓衡量一项政策好坏的标准在于其在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是否合乎规则。如果政府的民生政策符合规则的逻辑,并且执行到位,那么就能收获民心,赢得民众的认同。反之,如果没有规则或规则对政府的权力约束不够,那么这项政策就很可能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受到人们广泛诟病。如我们施行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低保政策,但有的地方却存在着“富人吃低保”这种践踏规则的现象,使得社会低保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3.公平正义:民生政策的价值导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这种内在要求富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之中。自古以来,公平正义观念深深根植于国人的内在心理,已经成为一种遗传基因世代影响着民众的价值取向。民生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平等公正的内在价值。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国家制定公共政策来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因此,我们的决策者在制定民生公共政策时,一是要强调政策对规则的严格遵守,防止规则践踏给民众带来的不公正感;二是要体现政策公平。美国学者约翰·罗尔斯认为:“公平正义即社会公平,社会公平的实现应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协调各方权利与利益,实现收入再分配,调节收入差距,进而缩小社会阶层的差距,遵循社会道义与伦理的意蕴,使得生活极其困难亟须救助的个体以及群体的状态达到最优化,确保弱势群体(最差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确保自由的权利与机会的平等。”[4]
(一)民生政策价值取向失偏,社会弱势群体难以共享民生福祉
作为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政策应以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实现作为其价值取向。美国著名政策学者安德森认为:“政府的任务就在于增进和服务公共利益。”[5]因此,政府应保持中立,在制定民生政策时应该按照公共利益与公共服务的要求,保证最大多数人利益。然而,政策制定本身是不同利益主体博弈的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着深刻变化,各阶层生存状况呈现出越来越大的不平等性、不均衡性特征。从资源占有的构成看,以权力为代表的政治精英、以资本为代表的经济精英以及以知识为代表的文化精英因其掌握的丰富社会资源和强大的利益表达渠道影响着、型塑着政府决策的意志与制定,而社会弱势群体因其掌握较少的社会资源以及利益表达渠道的受阻,其影响政府决策的能力有限,在形成民生政策的过程中往往被边缘化。
(二)决策信息失真,政策制定难以体现民生关怀
真实有效的信息是确保民生公共政策体察民意诉求、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出现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偏离真实信息源的现象。一般而言,决策信息失真主要存在虚假信息、信息缺失、信息遗漏、滞后信息等多种形式。[6](P202)一方面,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限于业务繁忙、人手紧张、工作强度大等方面的因素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由于各种失误等技术性原因造成的差错;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政府选择性接收信息等原因形成的政府决策失误。因此,政府在民生公共政策制定与制度设计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信息的采集、整理、加工和处理,做到信息的全面、具体、准确。
(三)多元参与主体失声,导致民生政策代表性不够
公共性是民生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政策的制订与评估是其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现代社会公共利益已不再是铁板一块,往往存在着利益的差异性与利益的分化,政府已不能试图用单一性的利益或取向来统一民众的意志,如不遵循必要的规则,承认利益的多元性,将会导致决策失误乃至给民众和社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当前,民生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较多吸纳了社会公众、专家学者、社会组织等力量的参与,但由于各种体制机制的不健全,实践的效果往往不明显,如存在决策体制的不合理、利益表达渠道的不畅、公众民主意识的滞后等问题。基于公共政策资源的有限性与利益主体的多元性,民生公共政策要取得不同利益群体的最大公约数,就需要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畅通各方渠道,使各方力量充分“发声”,经过反复协商、讨论,不断进行利益调整,最终形成大多数都能接受的政策选择。
(四)民生项目监管失效,导致政策执行落实不力
民生工程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老百姓最能直观感知并对政府做出评判的重要参照。近年来,中央财政及各级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转移支付资金,一批批重大民生工程得以立项、实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与此同时基于民生项目监管缺失引发的诸多问题也频见于报端。一般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生项目资金被侵占、截留与挪用。尽管当前对民生财政资金的动态监控体系初见成效,但由于民生工程点多面广、涉及部门多、财政资金投入量大,覆盖所有政府性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尚未建立,民生项目资金被当成了“唐僧肉”,虚报、冒领、侵占、截留、挪用无所不用其极。二是民生“豆腐渣”工程屡禁不绝。由于项目资金的被侵占、截留与挪用,民生工程质量往往难以保证。加之相关职能部门监管不力,在项目的立项、审核、工程招投标、施工监管、质量督查、工程验收等方面缺乏系统完善的操作规程,大量民生工程不得民心。三是借民生之名侵占老百姓的利益。当前,中央及各级政府对民生类项目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一些企业为获取政府补贴与各项优惠政策,将项目包装成民生类项目,如借养老项目行地产开发等。
海门市民生政策内容丰富、体系完备。本文侧重对其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就业保障等四个方面政策进行研究,分析其政策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一)主要内容
1.社会保障政策的主要内容。初步建成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慈善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全覆盖和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互相衔接,建立了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自费补充保险制度、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和门诊医疗统筹制度,推进了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工作,实现了被征地农民“即征即保”,应保尽保。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了98%,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覆盖率均达到100%。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比例从“十一五”末的78%、68%提高到82%、72%。
2.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近年来,海门市先后制定出台了《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设现代化教育名市的意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监督和问责机制》《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等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有力推动了海门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学前教育方面:通过建立和完善幼教共同体机制、园长轮岗交流制度、挂职支教制度,鼓励和扶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义务教育方面:一是建立完善集团法人治理机制,构建教育管理一体化的教育管理集团,以集团机制破解职称评定、岗位设置、教师流动等难题。二是促进教师均衡配置。科学设计教师流动制度,加强并完善了校长轮岗交流、市区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挂职支教和农村教师到市区学校“顶岗学习”等制度。三是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贴政策,农村教师的“四金”由市财政统一发放,解决了教职工的后顾之忧,确保了教师队伍的稳定。职业教育方面:一是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深化职业教育校企联盟发展机制,加快推进“国示范”项目和“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二是将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创新“引企入校”“校办企业”“行业协会入驻”等多种校企合作形式,搭建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创新发展、多方共赢的平台,深度推进校企联盟发展。三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
3.医疗卫生政策的主要内容。近年来,海门市积极推进国家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通过政策创新和改革推动,成效显著。一是实施医药改革政策。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要求,将卫生系统下属的所有公立医院进行资源整合,在构建六大医联体的基础上,成立了国有非营利性事业法人“海康集团”,通过医疗集团化运作,建立了由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组成的“三位一体”管理结构及运行机制,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促进医疗事业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发展。二是医疗卫生事业信息化政策。通过财政投入,全市基本医疗信息系统和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实现全覆盖;完成120急救中心指挥调度系统平台建设,初步形成统一调度、就近急救、配置规范的全市急救信息网络平台;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和边远地区的远程诊疗系统,实现医院科室与科室之间、区域医院与医院之间的检验结果、影像资料双向实时互动、会诊,促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联动与档案共享。三是镇村医疗机构设施标准化建设。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进行统一内部装修和设备配置。
4.就业保障政策的主要内容。一是农民工就业政策。出台《关于对就业失业人员等实施创业小额贷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自主创业的工作意见》等政策文件,建立健全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城乡统筹就业的工作机制,完善扶持农民自主创业政策,加大创业指导、创业培训、资金扶持、社会服务、政策引导力度,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二是大学生就业政策。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加强覆盖城乡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生见习、实习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三是残疾人就业政策。建立健全“残疾人创业援助机制”,实施创业补助、创业成功奖励、租金补贴以及对用人单位给予奖励和补贴等政策安排;加大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扶持残疾人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通过电视、报纸、微信网络新平台以及组织开展残疾人专场招聘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征集辅助性就业项目活动,为残疾人提供就业信息。
(二)海门市民生政策在实践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海门市民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在实践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社会保障政策问题。一是企业负担重、缴费水平高。随着社保基数的调整,企业缴存比率逐年上升,一些企业感觉负担过重,难以承受,此外,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流动频繁,导致企业欠缴社会保险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二是养老金增长速度过快,养老基金难以持续。三是社会保险经办力量相对不足,缺乏专业信息技术人才,难以满足日益繁重的社会保障工作。
2.教育政策问题。一是城乡教育差距短期内难以均衡。尽管政府出台了诸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教育的差距,但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百姓感知都认为这种差距始终存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二是教师职业倦怠感严重。海门是教育之乡,基础教育严谨扎实,这与海门教师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繁重的教学压力、微薄的薪资待遇,使得教师尤其是高中阶段教师职业倦怠感偏强,学校优质人才外流情况严重。三是编制问题。由于管理体制的僵化,在教师编制、招聘、晋级、晋职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矛盾重重。
3.医疗卫生政策问题。一是市、镇、村(社区)医疗卫生网络还不健全,优质资源难以下沉。二是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匮乏,面临后继无人之忧。三是“三保合一”问题。居民医保、职工医保、农保分属不同职能部门,经办机构和征收路径不一,行政成本过高。四是医疗费用偏高。通过调研走访发现,老百姓普遍认为当前医疗费用增长速度过快,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出了居民的承受能力。
4.就业保障政策问题。一是小额贷款基金门槛较高、手续繁杂,吸引力不够。二是创业就业培训体系有待完善,还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提供相应的劳动就业技能培训,培训内容陈旧,方式方法创新不足。三是对特殊人群就业援助工作精细化不足。
(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实现社会保障公平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有效应对老龄化压力。在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还应多措并举,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既要考虑海门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银发浪潮”,也要努力保持社会保障事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确保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
2.规范社保基金征缴程序,提高征缴力度。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征缴工作考核机制,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与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减少和优化缴费程序,提高社会保险费征缴效率。
3.增强社会保障经办系统力量,确保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要建立科学的人员编制动态配比机制,如工作人员编制人数按照所服务对象的一定比例实行动态配备,彻底解决因人手不足导致社保服务质量降低的问题。此外,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加强社保信息系统平台建设,提升社保经办水平。
(二)进一步完善教育发展政策,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积极推动城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变。当前,海门市通过资源整合与财政投入,城乡之间中小学校基本实现均衡发展。但这种均衡主要体现在办学条件等硬件上,未来海门市教育政策的制定应以城乡教育优质均衡为发展方向。一是教育质量均衡。要树立正确的教育发展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真正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立足点和归宿。二是教师素质均衡,即要大力探索农村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三是学校的特色化发展,实现“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四是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充分保障教师权益,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应以片面强调教师的奉献与自我牺牲,而应从完善保障教师权益来制定政策。一是教师待遇保障问题。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薪酬体系与教师工资稳定增长机制,让教师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特别是乡村教师,应在职称晋升、奖金补贴、住房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二是推进学校的民主化管理。即通过教师充分参与学校的各项建设,体现主人翁意识,增强归属感和荣誉感。三是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如给教师减负减压、为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办好教师食堂等等。
3.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政策,实现城乡学龄儿童的就学公平。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经费纳入地方财政教育预算。把定居的外来务工子女计算在对学龄儿童入学率的统计内,并以此为基数确定对各地中小学建设费、教育经费的划拨标准,真正解决外来务工子女的入学公平问题。
(三)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政策,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1.推进城乡卫生统筹发展,促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稳定的政府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增强政府在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方面的责任,努力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要充分发挥人民医院、中医院龙头地位,积极探索对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托管、转型及一体化或集团化管理模式。制定并实施短期和中远期卫生技术人才培养规划,提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
2.整合城乡医保制度,增强制度公平性。缩小和消除医保制度的城乡差距,是我们走向共同富裕时代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应积极探索、整合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切实解决部门管理多头、制度设计统筹规划不够、医疗保险待遇不均等问题,努力实现各项医保制度的有效衔接。
3.加强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有效减轻城乡居民医疗费用负担。要加大力度完善低收入人群的医疗救助政策;继续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加大病种报销项目和报销比例;进一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逐步取消“以药养医”体制束缚;加强医疗卫生管理,避免“免费搭车”“小病大治”等现象。
(四)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优化市场就业机制
1.加大就业教育和培训力度,提升就业者素质和适应能力。首先,坚持促进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通过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其次,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健全面向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同时根据就业要求,强化精准培训。第三,整合培训资源,健全社会化职业培训网络。依托一批具有较高培训质量、与就业紧密结合,并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职业培训机构,建立职业技能实训基地。
2.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构建多渠道就业体制。一是加强就业政策与有关经济政策的协调,与教育培训、社会保障及其他社会政策有机结合,使各种政策措施相互协调配套。二是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体系,通过优惠政策和就业服务扶持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就业,鼓励和支持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落实有利于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在项目信息、开业指导、政策咨询、融资服务等方面为创业者提供指导。三是鼓励和支持劳动者灵活就业,鼓励和支持劳动者在小型、微型企业就业、临时性就业。
3.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政府通过设立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通过落实企业税收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招聘特殊人群就业。加强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借助报纸、电视、网络、手机等载体,定期、定时地发布就业信息,使不同人群都能得到相关就业信息,为其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1]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2]青连斌.中国民生建设的路径[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3]【美】布坎南.宪政经济学[M].冯克利,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5]【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6]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责任编校:张立新]
Study on the Sense of Gain of the Masses and the Reform of People’s Livelihood Policy——taking Hai-men of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WANG Li-bing
(Party School of Hai-men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Hai-men 226100,China)
At present,China has entered into the transformation stage.The development mode of moderniza⁃tion,based on“time-space compression”,leads to a severe imbalance between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development.For instance,various social conflicts such as the mass incidents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This not only endangers the legitimacy of the ruling par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but also restricts the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The reason why the problem with the people’s livelihood has not been solved for a long time lies in our understanding devi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mistakes made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ing,implementing and executing.So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on public policy of livelihood anchored in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s livelihood value orientation and the sense of gain of the masses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livelihood policy.
sense of gain;public policy;livelihood
王李兵(1985—),男,安徽安庆人,中共海门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社会学。
D63-31
A
1671-198X(2017)04-0016-07
2016-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