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东的创业人生三部曲

2017-07-24 09:42高志林
西部散文选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向东酒厂酒业

高志林

一个人幸运的造成主要还在他自己手里,所以诗人说:“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幸运的建筑师。”

——弗兰西斯·培根

在传承中华文明的黄河古道上,在充满柔情的“龙脉”几字湾中,在平畴千里的达拉滩上,很久以来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打渔划划渡口船,鱼米之乡大树湾;吉格斯太到乌兰,海海漫漫米粮川。”这首歌谣昭示出黄河冲击平原带给这儿祖祖辈辈享用不尽的幸福源泉,展现出这里五谷丰登寸土寸金的独特优势。这块富庶之地得天独厚。它北靠包头隔河相望,南接鄂尔多斯高原,人文厚重。东西则沿黄一线良田万顷,生机无限。而达拉特旗则素以“伊盟粮仓”(旧时称呼)著称,多年稳居全市产粮第一大旗之位。这种天然优势,为达拉滩上酒文化的形成与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推动达旗白酒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03年达旗“响沙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在经历了国营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化转制后重拾生机,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规道。经过十余年打拼,目前它已进入了规模化生产、跨越式发展、不断自我超越的新阶段,拥有员工570多人,固定资产五亿多元,厂区占地七万多平方米,设计年生产优质响沙白酒2万吨,响沙泉纯净水2万吨。引进国际国内成套先进生产设备和最新酿酒技术,大胆改革,推陈出新,使达旗“响沙牌”系列的产品荣获自治区“名牌产品”殊荣,响沙酒业集团还被内蒙古商务厅认定为首届首批“内蒙古老字号”(全区获此殊荣共26家,鄂尔多斯仅有2家)。并被国家级有关部门评定为“中国优质产品”和“名优产品”,2012年12月31日,响沙酒业又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从而获得了全旗首枚“中国驰名商标”认证。企业也赢得了一系列由各级政府和部门颁予的荣誉。从而让昨日的“灰姑娘”终于闪亮地荣登大雅之堂,使达旗响沙酒业一举走进了全国酒业先进行列。创造这一非凡成就的领军人物是谁呢?他就是现任“鄂尔多斯响沙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徐向东。徐向东的创业之路大体可以浅滩试水——深海搏击——倾情回报三步曲为轨迹。若要了解他走向成功的秘诀,还要从他艰苦创业不畏难、一身虎胆迎挑战说起。

在人生的低谷中砥砺

徐向东有着一副结实而魁梧的身材。他浓眉大眼,浓重的胡须常被刮得干干净净,看上去十分精神干练。给人的感觉,与其说他是一个沉稳庄重多谋善断的老总,还不如说他更像是一个豪情直爽,敢于三军夺帅的性情中汉子。面对徐总今天的成就,人们也许会以为他是一个有来头有靠山社会地位很“酷”的人。其实正好相反。徐向东1972年1月出生于达旗中和西乌兰计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庄稼人。十七岁时,当他初中毕业后便毅然走上了返乡当农民的历程。这比当地那些读完小学后便辍学务农的农民子弟还算多走了一程。回到家乡,他心不旁骛一心务农,起早贪黑帮助父亲打理农田,在春种秋收晨风暮雨中,耕耘着致富的希望。但几年下来,辛苦的劳作却将他的致富梦想击的粉碎,不但致富无望,还往往寅吃卯粮,日子过得紧紧巴巴。这让他深切地感到,想靠种地致富,无异于缘木求鱼,其实是一条走不通的路——这是当时中国传统农业低效率所导致的某种宿命或符咒。于是他决定外出闯荡,寻找致富之门。临走前他掷地有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男儿立志出乡关,事业不成誓不还;埋头葬骨何选地,人间到处是青山。”藉以铭志。他坐上班车过黄河到包头,当晚夜宿车站。第二天在附近找了一家砂石厂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这一干就是三个月,每天平均12个小时,他没明没夜拼尽全力从事着筛沙子的重体力活儿。连轴转下来一天能装六七车沙,每车连筛带装可挣3元钱,这样一天就可以挣到20多元。到了中午他只能席地而餐,随便坐下来吃喝一点随身带来的干粮和冷水。三个多月后,算一算已经挣到了二千多元钱。正当他暗自庆幸盘算着这笔钱将来该如何用度时,不想一次由于老板对他的误解,不由分说便被辞退离开了沙厂。临走时,他向老板讨要工钱,却遭到老板的白眼,工钱不给不说,还劈头盖脸挨了一顿辱骂,最后只给他递过5元钱作为路费,便打发了他。年轻气盛的向东十分生气,本欲与老板好好理論一番,可愤怒之余他转念一想“今后的路还长着呢,不是说忍辱负重是男儿么?咱拍屁股走人,不与他计较。”于是他鄙夷地看了老板一眼,拿着这5元钱转身就走。手中捏着这5元钱,他漫无目标地走着。这时已是下午,肚子饿得咕咕叫,他用这5元钱买了几包卷饼,又买了一盒烟。数一数手中的钱,只剩下2元多一点,可他知道去达旗的车票是3元钱,“看来坐班车咱是没这福气了,那就靠步行吧!”他心中这样想着,抬眼望望渐渐西沉的太阳,迈开双脚大步流星地向黄河对岸的达旗走去。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没曾想在过黄河大桥时,由于天已摸黑,再加上心情烦躁,一不小心踏入泥淖中,浑身上下沾满了泥浆成了个泥人。直到半夜2点多,他才跌跌撞撞摸到了家在马兰滩的二姑家。多年后当他再次回忆起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仍不胜感慨动情,一边讲述一边嗟叹人生道路的曲折和命运的无常。

抛弃“铁饭碗”商海试水

过河闯荡的失利,并未使向东灰心,但却让老父亲徐耀先心疼不已。他说什么也不肯让儿子再那样继续下去,于1991年春想尽千方百计让向东当上了达旗百货公司售货业务员。这个岗位月薪84元,工作也比较轻松,在时人眼里,这可是一份美差。捞到这样一份“铁饭碗”,社会上谁不羡慕?可向东则有自己的体验。他在干了一段后就觉得这份工作并不如意,主要是挣钱太少,难以养家,更谈不上致富,与他内心深处真正要追求的目标完全是两回事。不得已他一面坚持上班,并额外为人背货挣点外快,而在下班后就抽空捡破烂,或到歌舞厅门前摆放自行车,一分一分地往下攒钱。

1992年初,平常善于学习的向东从报刊杂志上读到了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信息。他敏锐地感到,一场变革的风暴即将来临。时不我待,经过慎重的思考,他决定要辞掉工作,自己筑台,另起炉灶。主意打定,他未征求任何人意见,便把集资工名额转让给他人。得知这一消息后,父亲大为震怒,骂他“没出息、不听话、自讨苦吃,放着这么好的工作不干,白白浪费了大家的一片苦心。”可骂归骂,向东内心则自有主张。他按自己的设想,用手头积攒的3700元钱首先在长征路上开张了一家小百货店,以此为依托,作为他向商海试水的第一步。

小百货店开业了。向东集经理、售货员、送貨员于一身,将自行车改造成脚蹬三轮车,东街出西巷进,兢兢业业打理着他的小店。商场如战场,向东不敢有丝毫懈怠,他除了经营百货,还同时兼卖冷饮摆放台球,早早晚晚为人修理自行车。每天早上五六点钟,街面上就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卖货、修车、搬运……他不停的忙来忙去,饿了就吃点方便面,一切似乎很有规律又没有规律,身上仿佛有股使不完的劲。

过了一年,随着实力的上升,他的小百货店摇身变为“星火批发铺”。摊子大了,运输力量需要加强。于是他购买了一辆机动三轮车,招聘了三名员工。按说到了这一步,他是小经理,下面有了员工,他可以名正言顺地轻松一下,用不着再那么事必亲躬了,可向东压根没有这样想。他不但没有给自己减压,反而自加压力,开始了对沿滩各门点的送货推销。他及时调运价廉物美适销对路的商品向下供应,成为当时达旗首家向下供货的商铺。送货时他一人大包大揽,装货卸货全是自己独力完成。为了不耽误时间,他的一日三餐常常是在运货的路上草草了事,把货运到后返回时还要回收旧啤酒瓶,回来再卖掉。真是步步有谋划,次次不放空。为了开拓市场,1993年5月他又组建了“达旗星火糖酒供应中心”。到1999年4月注册为“星火糖酒有限公司”,使经营面积进一步扩大,员工迅速增加。同时还新配新建了运货机动车和仓储库,以及相应的餐饮住宿设施。这时的徐向东不仅能承揽旗内对下的送货业务,而且还承接跨旗跨省的远程送货业务。但不管向下送货还是远程运输都给他带来了极大的考验,有时甚至能把人逼到绝境。一次,向东往中和西送货,车到中途的解放滩黄木独村附近时,突然间下起了大雨。当时这还是一条红泥路,车进退不得,没有任何办法,车上有货不能离人。向东被困在车上两天两夜。这时他喝的是车加水和雨水,吃的是方便面和面包,直到雨停路干后才继续上路。至于远程运输那就更是艰苦。1993年夏天的一次远程运输让向东吃尽了苦头。这一次当满载啤酒的大车从陕西榆林始发,顺着109国道进入杭锦旗境内时,突然间一场大雨不期而至。谁也没想到这场雨竟然淅淅沥沥下了一天一夜。货车停在红泥路上动弹不得。白天还好说,黑夜就更让人揪心,头上雷鸣闪电,四周漆黑一团。司机早些时候出去找吃的去了,却迟迟不见归来,车上只有向东一人被困在那里,没有现成的吃喝准备,渴了饿了全拿啤酒顶着,一瓶又一瓶啤酒空了,却无法平息辘辘饥肠。这时给人的感受,除了饥饿,孤寂和恐惧就是度日如年十分无助。被困的货车不能离人,直到雨停后,司机才拿着两张白皮饼姗姗来迟(据说是因感冒,在老乡家吃了药一觉睡去,醒来就晚了)。等到路干能行动时,已过了两白天一晚上。谈起这些经历,向东说:“这简直是一次次折磨,我现在有胃酸的毛病就是那时落下的。不过如果没有这些历练,也就不会有今天了。”

1999年底,随着当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向东从树林召镇旗府所在地餐饮业严重滞后的现实出发,先人一步看到了在这里发展餐饮业的商机。他经过认真考察,选择了北国商城附近的一处地面,作为自己发展餐饮业的基地。经过买旧,拆迁,重建等工序,2000年10月18日,“星火大酒店”隆重开业。酒店经营火锅,承揽婚宴,上下两层天天爆满,许多顾客想在这里就餐,还得提前预约,到2001年就连“年夜饭”的预约也要排队。星火大酒店以创新思维在餐饮业界拨得了头筹,酒店迅速蹿红,一下子火了起来。当地大街小巷市民百姓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赞。“星火燎原,顺势发展”,这是向东打理星火酒店的一种悟性。到2002年5月,向东又在东胜区开办了星火连锁店,经营规模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进军“响沙酒业”打造绿色传奇

在徐向东创业的路上,他所迈出的关键一步就是在2003年接手了老酒厂。这一步是他由浅滩向商海深水区挺进的一次质的飞跃。如果说以前都还是小打小闹,那么到这时,他就是在挑起一个地区一条产业发展的大梁。接手老酒厂不但对他是胆略、财力和人气方面的考验,也是对他人品与道德境界的现实检验。

达旗老酒厂成立于1972年。在多年的建设中,这个酒厂也曾有所建树,它所生产的“黑儿马”牌白酒,曾多年享誉鄂尔多斯,甚至在全区也有过好的声誉,为达旗酿酒业争得过荣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00年前后,它已形神疲惫,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一但破产,全厂200多名老职工势将面临全员下岗,老、残、退休职工也难以生存。当时库里旧货积压,生产难以为继,已停产一年多。它能否还有生存下去的机会,就成了旗委,政府议事日程上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因酒厂的出路迟迟没有结果,厂内职工人心浮动,上下领导人人焦虑。旗委、政府本打算通过转制来解决这一问题,但由于无人接手,再加上历史包袱沉重,老酒厂的生与死就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勇敢地站出来接住这个烫手山芋的人就是徐向东。一次,当他听到人们在议论酒厂时心中很受触动。只听有人说:“酒厂是不行了,这么长时间没人敢上手,下面那么多人可怎么办呀!”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向东凑上去问:“难道就不能救了吗?”“救不了啦!你没看多长时间也没人敢来碰?”“这倒邪门了,我偏要来救它。这么老的酒厂,倒闭了实在可惜。想到那样一来会造成达旗多年的酿酒工艺失传,几百号职工生活无着,让我实在心疼。再说若能救活老酒厂,还能给咱旗财政多作一份贡献不是?”多年后向东这样对人回顾说。有人问:“你当时难道不听听家人和社会上的意见?”“当时家里面是坚决反对,他们说:‘你弄上酒厂也是个死,闹不好还要把老本搭上。至于社会上的朋友圈那更是反对声一片,问十个就有十个反对。但我觉得作为一个创业者,眼看着酒厂倒闭不救良心上也说不过去,于心不安,也有悖于我做人的原则。”向东这样回答。还有人面对向东提了这样一个尖锐的问题“你当初想过没有,由你接手酒厂一旦失败,将怎么办?”“没有‘一旦,我相信我要接手就一定会成功。我有这个自信,也知道自己是半斤还是八两。干事业可不能前怕狼后怕虎。另外,这时我的财力和培育的人气也给我壮了胆。要知道我这个人天生就不怕挑战,不信邪不服输,自从经商以来还没有一次是赔了钱的。”

说归说,真要接手酒厂难度还确实不小。第一个拦路虎就是资金短缺。由于意见不一致,自家的资金还不能全部派上用场,为补上缺口,向东不惜破釜沉舟,一面向银行贷款,一面向周围商户筹借款项,很快便凑齐了接手酒厂的“门槛费”。接下来他采取了一些特殊措施:一是给职工加倍涨工资,提振信心,打造凝聚力;二是召开“新闻发布会”、“经销商联谊会”,既扩大了影响,顺便又将多年积压的库存陈酒以半价全部推了出去。这些措施立竿见影,很快企业便出现了热气腾腾重新投产的局面。但他十分清楚,如果仍按旧体制运行,目前的这种繁荣是维持不了多久的,必须尽快实现转制,才能轻装上阵真正救活酒厂。想到便行动。尽管当时旗领导仍有许多顾虑,但抵不住向东三番五次上门敦请,最终旗委政府认可了向东的设想和建议,派出工作组全力支持酒厂实现了转制,以一次性买断工龄的方式解决了全厂职工的下岗问题,重组了领导机构,并正式成立了“鄂尔多斯响沙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和需求也愈来愈高,原先的老酒厂因设备老化,环境恶劣,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徐向东以超前的眼光审时度势,决心打造一个新酒厂,以便夯实基础,瞄准未来,把企业做大做强,向白酒市场的纵深进军。可喜的是,这时向东的老父亲也完全理解了儿子的事业和决心,积极加盟进来,不但不再反对向东接手和打造达旗酒业,还成为了企业的一大股东,并挑起了公司副总的重担。

2006年春,在克服了资金缺口大技术力量不足等困难后,投资上亿元的新酒厂在位于树林召镇新园街北侧的一处地面上破土动工,并于当年竣工投产。与此同时,还投巨资改造了生产设备和白酒检测设备,使之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新建了响沙假日酒店,兼并了宏宇广告公司,成立了星火糖酒公司和新星贸易公司,逐渐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餐饮、商贸、广告为一体的多业并举全面发展新格局。

以崭新面貌跃上新台阶的达旗响沙酒业集团,十分重视人才的聚集与培养,不但吸引了一批有知识有经验的企业管理人才,还招聘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型人才。其中有高级工程师、工程师以及本厂培养的60多名大专以上知识型人才。新酒厂建成伊始,便努力践行对职工的人文关怀,不但为职工提供了冬暖夏凉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还为职工建起了舒适的宿舍楼。同时还为全体职工上了“五险”(即养老、生育、失业、工伤、医疗),落实了假期带薪休假制度。在工资待遇上,每个男职工年收入在4万元以上,女职工为2万元以上。这一系列措施深得人心。现在酒厂上下,团结一心,人人思奉献,个个谋发展。当下,一个以推出“五粮型清香白酒”为突破口、打造全国一流的白酒企业的攻艰战已经打响,并在不久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认证,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创造了本地区前无古人的愿景。至此,一个曾经濒临倒闭的老企业,在徐向东的手上,经过不断的淬火、锻造和打磨,终于以脱胎换骨的崭新姿态屹立于鄂尔多斯群星璀璨的企业之林。

诚信赢天下

进入向东的办公室,人们会一眼看到办公桌对面墙上有几个醒目的大字——“诚信赢天下”。从他的办公室出来,一转身人们又会看到有一个精心制作的宣传栏,上面同样还是那五个字:“诚信赢天下”。这是在宣传吗?与其说它是在宣传,还不如说这是给企业特制的一个“座右铭”。在这里,人们是把它作为企业的核心理念和企业之魂来看待的。正如向东常对人说的那样:“酒品就是人品,失去酒品也就意味着失去人品。我们要打造百年老店和达旗品牌,就绝不能搞短期行为,也绝不能做欺世盗名弄虚作假和有损消费者利益有失诚信的事。”响沙酒业不但是这样承诺的,也是表里如一这样奉行的。

对响沙酒业集团来说,要践行对社会的诚信,当然最主要是体现在能否确保从这里产出的白酒是高质量高品位的。为达此目的,他们采取了许多实际步骤:

首先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响沙酒业白酒酿造的车间、厂房均以国家轻工部的标准进行建设;引进国际国内先进生产设备,提高自动化水平和产品质量;白酒生产全部采用地缸发酵;引入当今国际最先进的日产安捷伦气相色谱仪和国内最好的福立气相色谱仪,为白酒研发、检测的科学性提供了理化分析的依据,从而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采取的第二个措施便是强化对人才的使用和培养。除聘请高级白酒专家外,还从本企业培养了大量的科研人才和技术骨干。他们不但都经过严格的专门培训和考核,而且在生产实践中已经充当了一线攻关把关的尖兵和能手,成为“一专多能”富有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为了开阔眼界,这些年来,公司先后派他们去“茅台”、“五粮液”、“杏花村”等大型现代化名酒厂参观见习,取回“真经”为我所用,使响沙白酒的质量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突破和提升。

采取的第三个措施便是健全规章制度,强化管理。这些年来,围绕保证产品质量,他们建立的各项管理制度多达33项。为使各项制度落到实处,严格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管理。他们所设置的各项制度,其核心就是坚持实行严格的厂长负责制,把责任落实到相关的每一层级每一个人身上,确保各个生产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现场参观的人会看到,从原料入口到酿酒流程,以至于选用酒瓶,每一步都十分讲究十分严格,不允许有半点马虎。原辅料要求必须是无蟲害、无霉烂、不变质的;必须是颗粒饱满符合相关质量和标准的;必须是有三人以上联名批签的。符合这些条件方可入库,否则拒收。而在密闭的生产车间内,人们透过高处的有机玻璃能清楚地看到里面的生产线上秩序井然。从白酒灌装到装箱打包要经过三道关口,中间要一瓶一瓶逐一查看,确保无任何问题,才可通过。既有常规检查又有末端抽查,可以说最终已达到万无一失的程度。此外无论是成品酒还是要入罐的原酒,都必须过“监察”这一关。这里专门设有“监察室”、“品酒室”和“研发室”,他们通过对白酒的严格检测和品评把关,确保产品保持品质优良中规中矩。至于使用的酒瓶则清一色都是新购的。据酒厂负责人介绍:凡进入这个车间的工作人员,必须要经洗手消毒和两次更衣方可入内,给人的感觉真是戒备森严滴水不漏了。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规定:原酒勾兑(勾调)为成品酒后,必须经过一年以上,才能推向市场。所有这些措施都确保了响沙白酒的质量得以稳定提升。

有人不知内情,讹传说这里存在用酒精勾兑的问题,其实是一种很大的误解。正像向东斩钉截铁地告诉人们的那样:“在我们响沙酒业,所出的酒全部是纯粮酒,没有一瓶是用食用酒精勾兑出来的,更不要说用工业用酒精或拿其它厂家的酒来勾兑,这些与我们没有任何瓜葛。我们要以诚信赢天下,绝不以出卖良心和人格来赚钱。现在我们连一家挂名的连锁分店也没有,就是怕损害了我们的品牌声誉。”对白酒生产稍有常识的人就会知道,其实“勾兑”之说在任何一家酒厂都是离不开的。因为纯粮白酒必须经过勾兑后(也有叫勾调的),才能成为各个不同档次的多品种系列白酒。但这种勾兑与那种用工业用酒精进行的所谓“勾兑”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用工业酒精去做“勾兑”,实际上是对白酒酿制正当程序的一种偷梁换柱,是对白酒正常勾兑的严重玷污。目前国家只允许用食用酒精勾兑白酒,但严格禁止用工业用酒精“勾兑”白酒,因为其对健康有害无益。如果像响沙酒业那样完全以纯粮酒勾兑,那么其产品就是最安全的绿色品牌,完全可以放心饮用,大可不必谈“勾”色变。

2012年9月14日,响沙酒业公司举办了一次五粮清香型白酒品鉴会。他们请来中国白酒协会副会长、中国白酒专业协会专家组组长、中国白酒专家沈怡方,自治区白酒协会名誉顾问、高级工程师、自治区白酒专家范仲仁等多名高级白酒专家,连同旗内各方人士,一同品鉴。响沙酒业最新研发的五粮(高粱、玉米、大米、小麦、糯米、)清香型白酒,是企业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跟踪市场信息推出的一款创新品牌。这一品牌,填补了当今白酒业界只有“五粮”浓香型而无“五粮”清香型白酒的空白,具有兼容互补、多味结合、纯正绵甜、后味爽净以及清香宜人等特点。经专家品鉴,给予很高评价。沈老在会上激情洋溢地说“我原以为响沙酒业只是一个一般化的小企业,没想到你们已成长为一个颇具档次的企业。即使从全国范围看,你们也属于中小偏上的白酒企业。你们厂房新、设备新、管理精、运作规范,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你们的企业是一个非常好的很有发展前途的企业。你们的白酒质量也不错。‘五粮型白酒保持了干净清纯的特点,复合淳厚,质量很好,是成功的,技术措施也是得当的。”自治区白酒专家也同样给予高度赞扬和肯定。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响沙牌系列白酒终于以高质量迈上了新台阶。它不但被鄂尔多斯地区的群众认可,而且还远销陕西、山西、宁夏、河北、北京等省市,广受远近消费者的青睐。到目前为止,“响沙”系列白酒已获得国家和自治区的多项殊荣。2006年企业顺利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007年响沙牌白酒被中国中轻产品保障中心评为中国“优质产品”和“中国名优品牌”;2009年响沙贡酒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名牌产品”;2010年响沙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被自治区评为五星级“诚信单位”。2012年响沙酒业集团经严格的考核程序,被内蒙古商务厅认定为首届首批“内蒙古老字号”。2012年年末又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而作为企业领头雁的徐向东也先后被市旗两级授予“优秀民营企业家”、“劳动模范”、“青年文明号带头人”、“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并被自治区有关机构评为“诚信个人”。在纷至沓来的荣誉面前,向东异常淡定。他胸有成竹地说:“过去只说明过去,不代表未来。今后我们将更加努力,坚持以诚信打造企业,以诚信创新品牌,以诚信取信于天下人。力争在“十二五”期间,销售额翻一番,让我们这个达旗唯一生存下来的前国企,对地方财政做出更大的贡献。

情满黄河义洒故里

徐向东走上创业之路是从一文不名起家的,他深知每一分钱的来之不易。但当他进入企业家的行列后,随着财力的聚积,他那匡时济世之心、扶贫济困之怀,便像天性无改一样一再展现出来。本来向东就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即使在贫困时,只要遇到急需帮助的人,他便倾情出手,从不犹豫。用他自己的话说:“只要我手中有一块钱,你如有急需就分给你五毛,至于我往后怎么办,你别管!”这就是他的真性情。这些年,在人们的记忆中,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乡亲们的同情,由他出资相助的事例已经数不胜数:

2011年,由他首倡成立家乡“扶贫助残基金会”,为处在贫困、病痛中的家乡父老献上爱心,这一次他出手便是10万元。

2002年冬季,当他得知解放滩的姚月贵自小双目失明,妻子又在一个寒冬迷路走失被冻死,家中两个孩子姚丽花、姚小花尚在年幼,家庭一时陷入绝境,便毅然收养了这两个孩子,并负担起他两生活、上学等一系列费用。与此同时。他还把姚月贵也送进了达旗养老院;

2003年,他给遭受洪灾的乌兰计家鄉父老送去了价值5万元的大米、白面;

2002年至2011年底,他出资30万元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先后帮助刘燕、刘磊、王海伟等30多名同学圆了大学梦……

这些年来,向东始终以一腔热血和赤子之心关注着困难群体和社会事业。他像一个永不言弃的黄河之子,不停地把大爱洒向家乡的角角落落。据不完全统计,十余年间,他为赈灾济贫、扶贫助残、助学圆梦以及各项社会公益、文化事业捐资达1000多万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徐向东以一位平凡的农家子弟,怀揣着创业的坚定信念一路走来。他把黄河般的胸怀和激情化作大爱,投向家乡这片热土,倾情回报着父老乡亲。他以自己的非凡作为,谱写了一曲人生意义的凯歌,奏出了新时代的最强音。

选自《长河》

猜你喜欢
向东酒厂酒业
夏季开空调,怎样才能不生病?做好这些防范措施很重要
吴向东油画作品选登
羿神:神奇之地的一家诚实的小酒厂
中国酒都·贵州仁怀食品生产许可证(SC)获证酒厂名单(截止2019年2月11日,共506家)
酒厂工人
停牌四年巨亏10亿元 王朝酒业到底怎么了?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托关系
连环计
外过城市雕塑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