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琳
制约北宋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
◎刘琳
相较于封建社会的前几个朝代,北宋的经济发展可以说是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但是,如果仅仅停留于表面上的繁华,那么对其的研究就会陷入片面之中,很难看到它繁荣背后的问题。本文就其繁荣背后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提出初步看法。
北宋 经济发展 自然经济
(一)在手工业的生产中,官营手工业占据支配地位。北宋时期,国家对手工业的控制比之前的唐王朝更加严格,这一点从它的机构设置上有所体现。北宋官营手工业的部门,名目很多,组织很严。从原料供应方面看,官营手工业的货源充足,官府优先保证官营的使用。从劳动力的来源看,政府依靠徭役保证官营手工业得到大量的无偿劳动力,还为其吸收许多能工巧匠。由此看出,北宋的官营手工业对当时的全部手工业发展起支配作用,拥有最丰富的原材料、最廉价的劳动力、最多的工匠技师,他们占据了最优的资源,使得民间手工业商品生产和销售受到极大的挤压,得不到高度发展。
(二)当时,人民日常生活品大部分是农村提供的农副产品,而并非是出售的商品。在这里正如马克思在经济学中提到的,产品必须要经过交换、经过流通才可以成为商品,而大部分人自产自销的农副产品是没有经过流通的,所以不能算是商品,还是小农经济下的产物,没有达到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而与此同时,封建地主的盘剥使得原本就很脆弱的农村经济存活更加艰难。
(一)北宋政府对重要商品实行专营专卖的制度。北宋的官僚机构庞大,需要豢养大批的“冗官”“冗兵”,每年还要向周围的国家纳“岁币”。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政府搜刮人民之余,还对生活必需品,如盐、茶、酒等实行国家专卖。
太宗至道年间,政府专卖的总收入,一年时间就已达到1123.3万余贯,数额巨大,这部分的收入是当时财政的重要来源。由此看出,封建政府对某些生活必需品实行专营专卖,用垄断的形式提高物价,对人民实行搜刮。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同时还压缩了民间工商业的经营范围和市场,束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商税繁重。北宋时,商税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征收,叫做“商税务”。商税务分布很广,除了个别州县外,几乎每个州县都设有这种机构,数量不等。如太宗时期商税务多达1835个,神宗时期增加到2100多个。而对于不方便设置商税务的小镇,政府就采用“买扑”的办法,由商人或地主经营。从商税务的分布情况中不难看出,北宋时期征收商税的组织遍布每个地方,已经构成了严密的税网。其征收货物的种类也是很多的,布、帛、器皿、马、牛、羊、典卖的庄园、水果、鸭、鹅、扇子等物品皆有税收。在如此多的税收之下,年征收总额,仁宗时高达1975贯,成为当时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北宋政府对工商业者的剥夺,严重束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政府垄断边境贸易。北宋时期,与周边的辽、西夏都有贸易往来,由封建政府所设置的贸易场所是固定的,不得随意变动。由政府派兵管理,维持治安。贸易场所、市场管理、交易方式、货物来源和交易内容,都要完全由政府垄断和控制。
北宋利用专卖手段、法令限制、对工商业者的掠夺、劳动的征调、苛捐杂税以及对边境贸易的垄断等方式,挤压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北宋的经济活动中心同时也是政治统治中心。各个城市都被地主、贵族和皇室占据着,他们严格控制阶层的差距,为了抢占最好的资源,他们用更加强硬的手段剥削农民阶层和手工业者,苛捐杂税尤为沉重。总之,北宋时期,城市是政治中心,工商业沦为附属地位。
(二)从所售卖的种类来看,以珍禽异兽、家传秘制为主,主要是供贵族享用。汴京城的相国寺,交通便利,是商品经济交易的繁华场所。《燕冀贻谋录》中有记载:“东京相国寺乃寺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会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着,必由于此。”具体的贸易情况是,“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庭中设彩幙露屋义铺,卖蒲合、屏帏、洗漱、鞍、弓、剑、时果、腊脯之类。近佛殿,孟家道院王道人密煎、赵文秀笔及潘谷墨,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镤头帽子、特髻冠子、绦线之类”。由此看出,相国寺作为集贸中心,主要出售奇珍异兽、家传工艺美术品。这些东西大部分是用于皇室、贵族奢侈享用,只有少数是居民的消费品。
(三)商品交易中,利润最丰厚的是奢侈品。奢侈品是供地主、贵族、皇室享用的,而这些东西也非常人能贩卖的。奢侈品利润丰厚,但是这些利润往往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至于日常所需的手工业品,不但利润不大,也很难引起巨额贸易。城市中交易额最大的也是奢侈品。
由上可见,北宋经济的交易发展主要是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在商品交流过程中,从售卖的种类、交易额、利润多寡等方面看,奢侈品占了大部分。所以,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主要服务于地主、官僚等统治阶级。
(责任编辑 宋倩)
刘琳,女,本科,白山市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