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记者 杨媛媛
“三社”融合 撬动发展
文丨 记者 杨媛媛
马坪村花椒基地上务工的当地老百姓(杨媛媛/摄)
“1+1+1>3”,这是一道看似不可能的命题。这道命题放到播州区三合镇,却成为可能。
2016年8月10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在播州区调研时指出:深化农村改革,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信用社、供销社“三社”深度融合,助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发展,破解农村发展新难题、增加农民收入、强力推进精准扶贫。
2016年9月23日,“遵义市播州区三社融合发展专业合作社”创立,三合镇在全国率先踏上了“三社”深度融合之路,产生了“1+1+1>3”的巨大效益。
肩负着84万播州区人民的期望,担任“三社”融合发展合作社理事长的李培辉走马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思考探索如何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信用社(现更名为贵州农商银行)、供销社三社的效益发挥到最大,为产业发展搭建平台。
“‘三社’融合发展,就是要建立起‘农村金融、流通和技术推广’三位一体发展模式:供销社为农户、农业合作社提供生产、销售、技术、信息、农资供应等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农村信用社给予示范社一定的授信额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可以向农村信用社申请授信和贷款。”李培辉说道。
“三位一体”发展模式要想得到发展,必须搭建好三个平台。一是搭建供销社平台,深化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融合。着力把基层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与农民联结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化运行更高效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综合服务平台。强化与贵农网等电子商务合作,以贵农网电商平台融合为切入点,发挥供销系统跨区域、跨行业联合经营优势,构建现代经营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加速黔货出山,带动产业发展。
二是搭建农信社平台,探索创新农村信用等级评定制度。采取合作社实施联保联贷、抵押质押、社员联保等方式,在贷款上予以优先、扶持上给予加大、利率上给予优惠、手续上予以简化,提高“三农”贷款金额和占比,更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建立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提高授贷额度,社员信用额度执行信用乡镇小额农户信用贷款限额15万元;降低贷款利率,按现行贷款利率水平下浮10%—20%。
三是搭建合作社平台,创建“三社”融合新型专业合作示范社。以联合更紧、合作更实、融合更深为方向,按照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行,实行民营、民管、民受益制度,建立全产业链服务机制,真正使新型合作社成为融入市场、引领发展的经济实体,成为农民共建共享的增收载体。
搭建好平台,下一步便是理顺融合关系,方能助推“三变”改革。
在“三社”融合发展过程中,“三社”融合发展社积极探索完善农村集体闲置资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以土地、林地、扶贫资金等入股合作社机制,逐步建立“实体公司+闲置资源+农户(贫困户)”的利益链条循环机制,助推“资源变资产”,促进村集体经济积累壮大,解决村集体有钱办事问题。其次,稳步推进农民土地、林地等资源由租赁流转向入股方式转变,与农民建立起以平时务工、参与管理、年终分红等紧密利益链接机制,切实做到农民出资、农民参与、农民受益,助推“农民变股东”。
在一步步的发展过程中,“三社”融合发展合作社开始探索改革创新,设立风险基金。创新财政资金项目投入方式便是其中一个措施。
创新财政资金项目投入方式即财政资金项目按4∶6的比例注入股合作社,推动资金变股金,即40%无偿用于基础设施建设,60%作为股金入股到合作社用于生产发展,带富农民,红利按5∶3∶2分别用于合作社生产再发展、扶持贫困户和村集体经济积累。这既达到了扶持企业和农业产业发展,更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实现了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
以“大数据”为引领,围绕“三社”深度融合联动,坚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着力推进“三社”融合改革的市场化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三月,万物复苏。春风吹过播州区,这座古县新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一些改变正发生在这片热土上……
播州区三合镇马坪村1520亩的花椒基地上,已是花甲之年的罗前学熟稔地挖坑,种下椒苗,于他而言,这些椒苗是希望。
14年前,罗前学的老伴瘫痪在床,给三口之家带来了晴天霹雳,罗前学辞去了村干部的工作,只为一心照顾老伴,儿子也因家庭窘迫,家乡没有产业,只得背上行囊,踏上了外出务工之路。14年,守着自己的4亩土地,靠着每年两三千的收入,罗前学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庭。
现在的罗前学不一样了,摇身一变成了“职业农民”和“新股东”,家中的4亩地作为入股“三社”融合发展社的股金,2016年就获得了3000多元的“分红”,加上在基地务工的钱,一共创收了7000多元,这是之前务农的三倍多。
“现在有路子挣钱,以后有收入可盼,日子有了奔头。”罗前学告诉记者,自己在基地上务工每天能挣70块钱,按照土地入股协议,他还将获得花椒基地每年20%的纯利润分红,干活也充满了劲头。
罗前学告诉记者:“儿子去年回家探亲,看到家乡的改变,都想返乡创业啦!等儿子回来,我们就去‘三社’融合发展合作社贷款出来,搞养殖!由政府牵头,合作社管控、帮忙找销路,大户引领,我们创业放心!”当天有些寒意的风,挡不住罗前学嘴角的笑容。
罗前学所务工的基地负责人叫余光兴,马坪村520亩花椒基地的种植大户。
余光兴,是三合镇马坪村众多外出务工人员之一。多年的努力,余光兴攒下了一笔辛苦钱,他想用这笔钱,回到家乡创业,带动家乡的产业一起发展。
“有兴趣到马坪村来发展花椒产业不?”马坪村村支书肖祥春向余光兴发出邀请。
在考察了江津、道真、正安等地的花椒种植基地后,2016年3月,余光兴和其余4个大户联合,投入100余万,在马坪村种下了1520亩的花椒苗,2018年底,这些花椒苗可创造1500多万的产值。
“种植之初,三合镇镇政府和马坪村果蔬合作社帮忙流转土地,更是提出农户闲置土地入股,销售纯利润的20%归用土地入股的农户所有的发展模式,这大大减少了我们创业之初的成本,也带动了农户增收致富,花椒基地共计利益联结了300余户贫困户。现在马坪村果蔬合作社并入‘遵义市播州区三社融合发展专业合作社’,不仅为我们提供低利率的贷款,技术支持,还提供便宜的肥料、农药等农资,等到明年花椒挂果后,‘三社’融合发展合作社还将对我们的花椒进行订单收购并进行粗加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上宣传,线下物流配送销售花椒,为我们拓宽销路。来三合镇发展种养殖,有政府牵头,合作社全程支持,何愁没有出路?”对自己花椒基地的发展,余光兴充满了信心。
余光兴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会通过‘三社’融合发展合作社,再发展200亩花椒基地,扩大规模。”
罗前学、余光兴,都是“三社”深度融合发展成果的受益者。
仅半年时间,“三社”融合发展合作社向播州区84余万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截至目前,该社共整合了35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了310名社员,带动发展大葱近10000亩,花椒1520亩,养殖肉鸡7万羽;农商银行(前农村信用社)帮助发放3000多万元,惠及200多户社员,同时通过电商平台,吸引了30多家种养殖企业和大户入驻,帮助销售60多万元。
今年5月,由“三社”融合发展合作社出资打造的配送中心即将建成投入运营,该配送中心日配送量达到8万斤,大大减少三合镇产业运输成本。今年7月建成投入使用的两条烘干线,将为三合镇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基础,2000平方米的冷储室,2000平方米的常温库,解决了三合镇产业壮大面临的仓储难问题,届时,可带动辣椒种植面积增加1万亩。为助推三合镇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攻坚战,“三社”融合发展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包含即将建成的配送中心和烘干线)中,贫困人口达到60%,每人每月平均增收3000元,目前已带动63户就业,年均增收可达3万余元。
阳光透过云层撒下,春风拂过三合,转身,便是秋天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