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珍梅
企业员工敬业精神的培育途径
■ 宋珍梅
敬业精神,指人们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一心一意,任劳任怨,精益求精,爱岗、尽责、专注和奉献的精神境界。随着新技术革命潮流的兴起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和战略资源是人才,其中人才的敬业精神又是影响企业竞争能力和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然而,据盖洛普咨询公司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员工的敬业度水平虽从2009年的2%提升到2012年的6%,但仍低于2009年时全球水平的11%和德国的15%。员工敬业精神的缺失会给企业带来严重损失。①因此,加强企业员工敬业精神的培育意义重大。在培育敬业精神过程中,既要加强企业员工内在精神的培育,又要设计合理的企业运行机制,同时提供良好的企业环境,这样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内在精神的培育是通过对企业员工思想信念、价值追求、品德修养等内在素养的提升,使其形成自觉的敬业理念,从而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保持持久的动力。为了实现内在精神的培育,根据企业员工的具体情况,可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关注自我需要,培养信念精神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理好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肩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饱满的精神迎接职业中挑战。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不断转型,企业员工不再是在一家企业中终身不变,而是可以积极地面向社会,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来选择职业,发挥才智,设计人生,实现价值。员工的机遇空前增多,个人职业选择范围不断扩大,但员工的旧价值观不断瓦解,新价值观尚未建立,失去前进的方向,感到迷茫、焦虑和浮躁。同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矛盾大量涌现,使得企业员工在职业信念上受到很大冲击。而信念是连接理想与现实、已知世界与未知世界的纽带,是人们希望和向往的集中体现,是人们创造事业、实现理想的精神支柱。如果信念出现迷失和困惑,则人们一切美好的理想都会被破坏。因此,针对价值多元化、思想复杂化的现实,必须加强企业员工的信念培育,为其职业活动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帮助树立科学的
(二)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企业员工的敬业精神也与其忧患意识密切相关。员工对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忧患意识可以化作对自身业务的严格要求和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可以转化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从国家层面来说,在复杂动荡的世界局势之中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经济增长、科技昌盛、文化繁荣、政治稳定,每一位企业员工都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才能实现这个目标。从个人层面来说,在市场经济中,一个人没有高超的本领、过硬的素质,就不能适应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不能适应建立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基础上的市场运行机制,不能适应信息含量、知识含量、技术含量不断增加的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可能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
因此,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变化和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企业员工一定要有忧患意识,持续进行知识更新,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爱岗敬业,实现自我超越。
(三)更新思想观念,促进思维转换
思维方式是社会文化在人们心理深处的沉淀,构成了精神文明的深层要素。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人们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其思维方式也不一样。思维方式对社会发展和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导和调节功能。先进的思维方式可以引导人们正确地分析社会现象,作出正确选择和决策。而今,我国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之中,这是一项开创性的伟大工程,它给敬业精神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想适应市场经济对人们职业的内在要求,员工的思维方式就必须进行更新转换,建立符合时代所需的思维方式。具体来说,要从单一封闭思维方式转换为多样开放的思维方式,要从缺少风险意识、效率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保守思维转换为具有开拓进取、求新求变和面向未来的现代思维,要从随声附和、人云亦云的依附思维转换为独立判断、选择、决定和承担的主体思维,要从注重血统、亲情、人情和门第的人情思维转换为注重实绩的能力思维。
职业精神的培育需要内因和外因的有机结合才能开花结果,在做好内在精神培育的同时,还要设计合理的企业运行机制。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社会关系对人的作用和影响十分重大。如何使员工的敬业精神在人们的精神世界真正生成并成长起来,就需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和改革,这也是企业运行机制规范的重要内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全面深化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人们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这必然推动敬业精神的培育和发展。按照我国企业发展的现状,企业运行机制的设计应当以利益为核心和枢纽来展开,同时兼顾人的发展,可通过制定适合的企业行为规范、大力推行激励机制、引入人本管理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制定适合的企业行为规范。
许多企业在制定行为规范时,一般都是从宏观出来,比较抽象,难以执行,遇到具体情况再进行调整,解决问题。这样的企业规范虽然在处理重大问题是比较容易发挥作用,显现效果,但是没有注意具体的工作实际情况,忽略了人的因素在规范中的核心地位,没有意识到规范要由人来遵守和执行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制定规范时要从人的本身和需要出发,让这些规范能深入人心,被广大员工所认可,起到应有的作用。具体来说,在设立企业行业规范时应注意两方面:一方面是设立规范目的明确,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设立规范的目的是使敬业的员工做事有原则、行为有依据,避免盲目性、减少放任性。行为规范的制定应当从实际出发,考虑员工的适应和承受能力,兼顾个人、企业和国家利益,并以制度化的形式加以固定,使其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另一方面是设立行为规范,应当重视员工的价值、感受和体验。人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感情、有创造力的高级存在物。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用标准的、生硬的制度规范把员工固定在工作场所的管理形式毫无生机。在信息经济中,企业急需信息的速度和弹性,生硬的制度会对信息的流动起阻碍作用。员工渴望能有更多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弥补冷冰冰的制度的不足。因此,制定企业行为规范,不仅要重视人的物质需要,更要注重人的精神需求,赋予规范以合理的人性价值,这可以充分的激发员工的敬业精神。
(二)大力推行激励机制。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这意味着职业中会融入更多的脑力劳动因素。在这样的时代,企业创造效益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更需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不同的激励员工的方法,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员工不断进取之心,使其产生活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敬业精神,推动企业整体效益的提升。美国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曾对人的可激性问题进行研究,其结果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不到20—30%;如果施以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可以发挥80—90%。②在我国企业现阶段,敬业精神的培育需要各种手段和方法,其中有效的激励机制必不可少。具体来说,激励有如下方法:一是目标激励。一个企业的目标越具体,完成期限越明确,员工参与度会越高。目标激励可以使员工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协调一致,个人利益和企业效益相互吻合。二是物质激励。物质激励是保证责权利统一的可行方法。在企业最常见是平均主义,激励程度不够,没有真正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这样会挫伤敬业员工的积极性。因此,企业要做到大功大奖,小功小奖,激发员工为企业工作的热情。三是荣誉激励。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员工对精神的追求随之上升。如果员工在道德和精神上被企业所认可,其心理满足感也越大。因此,给优秀员工授予光荣称号和荣誉,是对员工贡献企业的认可,可以极大满足员工的自尊感、成就感和荣誉感,充分调动员工的敬业敬神。
(三)引入人本管理。
美国研究人员在总结日本企业管理最重要的成果时指出:“它们在远超美国的范围内,让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处于活跃状态,寻找机会把事情办得更好,并力求通过每一个小贡献使公司取得成功。这就像建金字塔或观察一群蚂蚁的活动那样:几千名干事情的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就能移山倒海。”③要想达到这样的一种管理状态,就必须引入人本管理,了解人、关心人、重视人、成就人,让人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视为一种愉快和享受,在工作获得成就认同感,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
敬业精神的培育有内因和外因,同时还需具备外在条件,那就是需要良好的企业环境提供支持,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我国企业敬业精神培育效果很不理想的背后,正是企业环境中体制建设滞后的现实:企业大环境中缺乏一种体制来保证具有真才实学的员工有机会和平台来施展才华,使其脱颖而出,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使那些庸懒闲散的人感到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而在很多情况下刚好相反,很多才华出众的员工抱着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却感到不同的障碍和势力而无法继续下去,让其逐渐失去努力工作和奋斗创造的敬业热情。
面对这样的企业环境,应当立即予以改变,把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员工委以重用,把员工的注意力集中在提高自身能力的行动上来,在企业中确立以知识求生存、以能力促发展、以敬业获提升的风气和价值取向,在企业形成靠能力求发展、凭能力树权威、以能力统权力、用能力识英雄的敬业氛围。在组织上,上级领导多对员工提供支持,对员工工作成果及时进行认可,加强同事之间的合作。在工作上,加大工作内容的丰富性和创造性,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通过这样良好的企业环境,让员工乐业,敬业。
①毛人杰.尤筱玥.《员工敬业度培育:德国企业的剖析与借鉴》德国研究[J].2016.
②张萃萍.《敬业精神的价值及培育》 [D].北京:中央党校.2001.
③理查德·帕斯卡尔等.《日本的管理艺术》 [M].科技文献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
(编辑: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