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写给父母的一封信

2017-07-24 18:44郑会欣
世纪 2017年4期
关键词:贝聿铭中国银行香港

郑会欣

贝聿铭写给父母的一封信

郑会欣

今年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100岁诞辰的喜庆日子。贝老用其一生的智慧和精力,为世人呈现了诸多叹为观止的建筑,获奖无数,他用他的作品征服了整个世界。笔者多年前在收集史料的过程中,曾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典藏的国民政府中央银行档案中发现贝聿铭早年写给他父母的一封信,弥足珍贵,特于贝老百岁诞辰之际披露,并祝福贝老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贝聿铭出生于广州,原籍浙江兰溪,其祖上自明代中期迁至苏州,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其父贝祖贻(字淞荪)是近代中国著名的银行家,早年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和唐山路矿学堂,毕业后先在汉冶萍公司上海办事处任会计,不久即加入刚创办的中国银行,先后出任中国银行总管理处总账室会计,中国银行广东分行、香港分行、上海分行经理,总行外汇部主任,中国银行副总经理,并于战后一度出任中央银行总裁,是民国时期一位著名的银行家。

1915年贝祖贻调往广州中国银行任职,两年后亦即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出生于广州,他是家中长子,很受父母的宠爱。数月后贝祖贻即奉调前往香港,参与创立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并出任该行第一任经理,因此贝聿铭的童年是在香港度过的,曾入读圣保罗书院。1927年,贝祖贻出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经理,于是举家迁往上海,贝聿铭相继毕业于上海青年会中学和圣约翰大学附中。1935年,18岁的贝聿铭负笈美国,入读宾夕法尼亚大学,主修建筑。我们所说的这封信,就是他在宾大读书时写给父母亲的。

左图:贝聿铭少年时代在狮子林;右图:晚年的贝聿铭

左图:贝聿铭(左一)与家人合影;右图:贝聿铭致父母的信件原稿

贝聿铭的这封信落款时间为2月26日,没有年份,据信中内容推断,应该是写于1939年。这一年贝聿铭22岁,是宾大的四年级学生,此时学期刚刚结束,贝聿铭学习成绩优异,因此他首先是在信中报告本学期“大考总分与前数学期无甚差别”,接着又说起寒假期间与建筑院的同学一起前往New Hampshire这一滑雪胜地旅游的事,其时“正值严冬”,北方“积雪多尺”,气温甚至“降至零下三十九度”,然“此行颇畅胸襟”,而且“体重增四磅”矣。

此时贝聿铭已考入麻省理工学院,因此旅游结束后“回波城即入校注册,现已按班上课”。贝淞荪十分关心儿子的学业,特地托朋友Mr. Hellman介绍他到Grand Coulee Dam实习。但贝聿铭却有自己的主意,他认为该公司虽然是“美国近年来最大之钢骨水泥工程,但一切多极专门,与建筑无关”,因此他即回复表示感谢,并请他“代为介绍至一任何建筑事务所实习十一星期”,信中还附上宾大建筑院院长Prof. Emerson的推荐函。贝聿铭还告诉父亲,他已在校外选修一门水彩画的课程,因为“此科虽属艺术一门,[但]与建筑绘画有直接关系(建筑分设计及绘图)”。信的最后贝聿铭报告说他已选定毕业论文的题目,题为The Planning,A Bankers’s Club with Complete Living, Recreatimal and Athletic Facilities。目前正在撰写,估计近日内即可定稿,“如检查及格,即升上第五年级”。

贝聿铭先生虽然自幼就在香港、上海的教会学校接受教育,高中毕业即前往美国留学,但他出身世家,生母乃清朝国子监祭酒之后,少年时每逢假期就回苏州狮子林亲炙祖父贝理泰传统文化的教诲,因此国文底子很好。他的这封中文信函虽然只有短短的两页纸,但字迹清秀,文字畅顺,既表露出一个游学海外的儿子对父母亲的眷恋,又可以了解他在美国的学习与生活情形。

1982年,正值中英两国商谈香港主权回归的关键时刻,为了体现中国政府对于香港未来发展的信心,香港中国银行决定在香港的中心地带建造一座新的中银大厦。经与港英当局多番洽商,终于在1984年以10亿港元的价格购到花园道原英军军营的一块地皮。地址既已选定,聘请建筑设计的人选便是决定的因素,中国银行的领导首先想到的设计师就是当年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的第一任经理贝祖贻的长子、如今是享誉国际的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认为只有他才“具此能力,得此渊源,得其设计,特色可期,适当人选,非贝莫属”。贝先生闻讯后欣然应允,设计了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中银大厦,其设计变化万千,“一飞冲天”,成为香港一个新的地标。如今,值此贝老百年诞辰与香港中国银行创立100周年之际,特将其近80年前的信函公布,并撰此小文予以庆贺。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责任编辑 周峥嵘

猜你喜欢
贝聿铭中国银行香港
中国银行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贝聿铭:自信的百年微笑
香港ifc商场
香港
中国银行净利润增速最高
贝聿铭的灵感
看谁最看谁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