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英街”的经典老照片

2017-07-24 18:44
世纪 2017年4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香港历史

孙 霄

“百年中英街”的经典老照片

孙 霄

世界上有四条著名的分裂线,它们是德国的柏林墙、朝鲜的三八线、越南的贤良桥和中国的中英街。不同于其他三条军事分裂线的是,1979年后,中英街成为毗邻香港的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1991年到访的国家主席杨尚昆把沙头角誉为“天下第一镇”,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从此,人们传闻:来深圳不去沙头角等于没来。

中英街是鸦片战争后期,英国殖民主义强租新界之后形成的一条长250米,宽三四米的小街。这条小街将原新安县所属沙头角一分为二,形成了“英界”和“华界”两部分。中英街就像是一条丝带,把深圳和香港紧密地连接在一起。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从此,中英街结束了百年屈辱的历史,揭开了“一街两制”新的历史篇章。

中英街既是英国殖民主义侵略和瓜分中国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人民百年图强,奋起抗争和坚定走改革开放道路的历史缩影。本文从中英街数百幅历史照片中筛选出部分经典照片,反映了中英街百年历史之中难忘的镜头和精彩的瞬间。

一、中英勘界

1899年3月16日中英两国定界委员按照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的内容,来到沙头角勘界,18日勘界结束。勘界之后,新安县975.1平方公里的土地,二百多个岛屿、广阔水域“租借”英国。这片土地被英国称之为“新界”。

这幅照片是当年勘界历史的真实写照。画面上人物众多,除参加勘界的中英两国定界委员广东省补用道台王存善和港英政府辅政司骆克外,还有参加勘界的政府官员、测绘人员和围观的当地原住民。

照片的左边站立的是:清朝代表王存善,他双臂下垂,耷拉着脑袋,神情木讷,眉头紧锁,似乎不愿意看到眼前所发生的一切。紧挨王存善站立在一旁,用手扶着写有“大清国新安县界”木桩的是英方代表骆克,神情趾高气扬。看得出,他是以占领者的姿态傲慢地环视着围观的人群,似乎在告诉围观的原住民,他已经是这块土地上的“主人”。

二、一街分治

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赣粤湘边纵队开进了沙头角。国民党的沙头角乡政府和驻军有的投降,有的逃走。沙头角和平解放。史料记载,在和平解放沙头角之后,乡民在店铺前挂上五星红旗,并举行了庆祝仪式。

杰克·伯恩斯原是美国洛杉矶一名自由职业摄影家,后被美国《生活》杂志看中并吸收。1947年杰克·伯恩斯被《生活》杂志派往中国拍摄。他跟随国民党军队退出中国内地后,也来到了沙头角中英街。他在中英街拍摄了系列照片。这幅“中英设岗”的照片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一幅。它拍摄于中英街3号界碑。摄影师站在界碑中间,镜头把英界站立着全副武装的边防警官和华界站立的粤赣湘边的解放军装了进去。两人的服饰和姿态形成了鲜明对比。英国军官人高马大,保持正规的军人体态;中国的军人虽然个头矮了一些,服装不太规范,驳壳枪插在腰上,脚上穿着球鞋,但从画面看来,他双手叉腰,一点也不怵英国人。两人四目相对,形象非常生动。中英双方均很守规矩,站在各自一方,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它表明从解放初开始,中英街进入了“一条小街,中英两国分治”的历史。

解放初期,港英政府担心解放军跨过罗湖桥趁机收回香港,于是加强了边境地区的戒备。这幅珍贵照片表明,中央并未派野战军接管沙头角。在华界站岗的只是粤赣湘边解放军。当时,中央政府对香港的政策非常明确,坚持“长期发展,充分利用”八字方针。港英政府从中英设岗发现了其中的玄机,知道解放军不会走过罗湖桥,也不会趁机收回香港。

三、改革开放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确定了中国走改革开放道路的正确方向。1979年,宝安县撤县建立深圳市;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成立。1983年深港双方就发展中英街商贸业达成共识。中英街打开封闭已久的闸门,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一扇重要窗口。从此,沙头角吸引了全国游客的眼球,成为“特区中的特区”。

左图:1899年3月沙头角中英勘界(中英街历史博物馆藏);右图:1949年杰克·伯恩斯摄“中英设岗”(中英街历史博物馆藏)

左图:“购物天堂”,郑中健摄(深圳美术馆藏);右图:“回归之夜”,唐晓阳摄(中英街历史博物馆藏)

1985年秋天,宝安县文化馆负责宣传工作的摄影师何煌友带着相机来到沙头角。他很想拍摄一幅改革开放初期的中英街。于是,他将拍摄地点选在中英街三号界碑旁。由于他当时使用的是120双镜头海鸥相机,对于移动人流不易对焦。他试拍了几幅后感到不太理想,于是告诉在华界一侧站岗的武警战士:“你们俩站着不要动,等那两个香港警察走过来时,我拍一幅照片。”这幅照片就这样拍摄完成了。时隔25年后,在“重走中英街”活动中,已成为深圳摄影家协会主席的何煌友和画面中的深港警察再次来到中英街原来站岗的位置,由何煌友再次给他们拍了一幅照片。当画面中右侧的香港警官姚志明看到当年这幅照片后对摄影师说:“我当时不知道有人拍照片,你是偷拍的!”

四、购物天堂

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英街的对外开放,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如潮水般涌向沙头角和中英街。在这条小街上,一边是资本主义香港,一边是社会主义深圳。华界的改革开放引起了香港媒体的注意。《东方日报》报道“唐界一日千里,英界老牛拖车”,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英街迅猛发展的形势。有一天,深圳海关宣传干事郑中健来到中英街,此时,他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了一个镜头:在熙熙攘攘的购物人群穿过的水泥柱上挂着一块当地公安局挂的牌子,上面写着:“凡持特许证入镇内干部、职工,一律不准越边界,如违反者,进行处罚”。入镇购物的干部和职工对这块牌子几乎视而不见。既然中英街已经改革开放了,为什么还要再设限呢?

五、回归之夜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零时,中英两国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展览中心新翼五楼大会堂举行。

此时,中英街已经戒严。中英街两边的居民不少人在家中收看中央电视台转播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此时,在静谧的中英街3号界碑香港一侧,香港警察正在更换皇家警察帽徽,换上了紫荆花的帽徽。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是在华界执勤的广东省公安边防六支队十三中队的武警战士,两位战士默默注视着中英街历史瞬间发生的变化。早已来到中英街的六支队宣传干事唐晓阳拍下了“回归之夜”这张珍贵照片。

“回归之夜”不仅是中英街百年屈辱历史终结的象征,也是中英街一百年来历史发展的里程碑事件。由于香港回归祖国后,中央政府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五十年不变,而中英街的性质随着香港回归祖国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回归前的“一街分治”进入了回归后的“一街两制”。

(题图:改革开放 初期的中英街,何煌友摄)

(作者为中英街历史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 周峥嵘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香港历史
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梦想之城》3月8日上映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新历史
香港ifc商场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香港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