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基于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体系研究

2017-07-23 01:09王珺
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1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研究

王珺

摘要:据调查,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有过心理问题或者亚健康的人数在24%以上,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并随着年级的增加而有不同表现。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缺陷而产生的一系列恶性事件,严重影响着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本文构建一套基于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体系--“3+1教育模式”,旨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一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2

一、基于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体系的内容

针对高职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为了培养身心健康、品学兼优的高素质高职人才,本文以班级为单位,利用“3+1”教育模式(3个阶梯+1条主线)系统开展阶段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构建与实施一套以班级为单位,以辅导员為主导,面向全班学生,旨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一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该体系应由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全体学生三部分共同参与组成,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地贯穿整个教学、学习、生活全过程,重点是预防与矫治心理问题,同时发掘学生个体潜能、积极实施危机干预。

二、基于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体系的目标

助人自助,即:协助求助人认识自己面临的困境,引导其自我探索、自我挑战、自我了解,并采取有效的行动,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境界。“助人”注重的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自助”才是目的。目前各高校教师较多运用的是灌输、说服、训诫、讲解与控制,只达到一些“助人”的结果,作为高校一线教育者,必须要尊重、接纳、聆听受助者自身的领悟,重在受导者内心的转变,达到“自助”。

三、基于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体系的实施过程

1.“3”个阶梯教育全面铺开

高职院校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分别为学生适应阶段、学生全面发展阶段及学生实习就业升学阶段,在每个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

(1)第一阶梯——大一时期

刚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适应问题,如相比高中而言对高职相对宽松的管理模式不适应、对教学模式和自主学习不适应、对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不适应等。与期望的本科院校失之交臂的消极悲观,失落、自卑,对所学专业缺乏认同感、自豪感,这一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是加强适应性教育,帮助新生尽快渡过心理断乳期。要从生活、心理、社会角色等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通过对自己的观察、分析、评价形成对自己的客观认识,了解自己优点与长处、缺点与不足,抛弃自卑与失落情绪,恢复自信,发展自我。这一阶段可以开展“大学那些事”、“朋辈教育”、“宿舍总动员”、“给3年后自己的一封信”之类活动:

[入学指南教育]:开学季,利用与大一学生的第一次正面接触的机会,以“大学那点事”作为初次班会题目,内容包括通知类问题、适应问题、安全问题、学生干部选举以及建章立制等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洋溢浓浓家的味道的开场,让学生无论存在何种不幸在第一天的班会上都将获得温暖。或者,可以用一个短剧《假如三年可以重来》拉开整个大学规划教育的序幕。为引导他们认真规划大学学业、积极适应大学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朋辈教育]:通过开展朋辈教育发现学生特长、优势,引导学生们自主展开相互培训,培训的内容可以是学习方法,也可以是活动成功经验、PPT等操作技巧,鼓励个人塑造自信的同时,升华集体归属感,进步整个集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被学习的师者。

[宿舍人际关系教育]:在大一阶段,开展宿舍总动员暨最“家”宿舍评选活动,以宿舍为单位,以宿舍成员的成长小短剧、PPT展示、才艺表演等表现形式,将室友友好相处的成功经验与大家分享,通过心理情景剧的形式表演出来,通过评选“最家宿舍”,让同学们在回忆自己大学成长历程的同时感受到身边每一个人心灵的变化和成长,从而形成更加团结和谐的宿舍氛围,加强宿舍凝聚力,让宿舍完成由“集体公寓”到“家”的转变。

[感恩教育]:开展“给3年后自己的一封信”活动,通过写一封自己对大学生活的所有畅想、满载精神寄托的一封信,等待三年后的重逢。唤起大家珍惜时间、找准自己的未来方向,找到自己的动力,见证成长,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自己。

(2)第二阶梯——大二时期

经过了适应期,大部分学生开始积极投入到大学的学习、工作、活动中,这一阶段会出现如何协调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如何完善自己等系列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时间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情绪管理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年级学生普遍焦虑、迷茫。由于逐步熟悉适应学习环境,失去新鲜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加上远离家乡亲友,倍感寂寞与无聊,而当面对理论知识较深、学科职能性最强的专业课时,学习进度一时难以跟上,又极易产生焦虑心理,一旦挂科,更容易感到迷茫,甚至破罐子破摔。这一阶段可以开展职业发展规划、情绪控制、恋爱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活动。比如职业发展规划(专业教育)、情绪控制主题班会、恋爱、人际关系团队辅导、给父母的一封信、一个电话等。比如通过电话连线说出“爸妈,我爱你,您辛苦了”,为父母写一封信,走近父母,懂得感恩,让学生树立理想,承担责任,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焕发生命意识,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在回忆和感动中健全人格。

(3)第三阶梯——大三时期

毕业季,在面临实习、就业、升学的重大抉择时,学生常会出现自卑、逃避、依赖、焦虑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则要加强就业和升学指导,帮助学生正视问题,引导学生转变角色、适应社会。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大,容易放纵自己。在面对就业难、工作岗位选择面窄等情况下,他们容易变成愤青,产生愤恨、不满和失望心理,于是可能导致精神空虚、缺乏激情、低层次需求旺盛,于是睡懒觉、沉酒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网络消遣方式;少数学生借聚众赌博、抽烟酗酒、打架斗殴、破坏公物等方式来宣泄内心的不满,迟到、旷课更是家常便饭。追求。这一阶段可以开展就业指导、毕业心理疏导、焦虑等方面的活动。

2.“1”条主线关注贯串始终

在三阶梯的教育中,特殊学生的管理和跟踪教育一直要贯串始终。高职院校学生中大部分来自农村,外来务工子女、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学生比例较高。这些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父爱母爱的缺失”、“沟通交流的缺少”、“有效监护的缺乏”,从情感、心理、生活、学习乃至人格方面都出现诸多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爱这一特殊群体,不仅是对他们个人成长的关爱,更是对构建和谐校园、家庭、社会的有力支撑。为此,关注特殊学生主要从三方面入手:第一,采集基础信息,摸底排查;第二,心理普查问卷,建档立册;第三,确定特殊学生,重点关注。

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以及家庭情况,确定特殊学生,在家访中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居住环境、父母的婚姻状况、工作情况、经济收入、文化程度、教育方式、亲子关系甚至隔代教育问题等;记录对学生个人生活有影响的较为重要的事件,像成长中遭遇的疾病与挫折,以及家庭成员的离世、生活条件的改变等,在此基础上向家长提出相应的培养建议和教育策略。按家庭困难、单亲(离异)家庭、学习困难、留守学生、外来子女、行为不端、心理残缺等类别予以归类、认真做好记录,包括影音、纸质、电子资料,形成其在校成长经历,对日后的工作分析查缺補漏。

通过笔者作为一线辅导员的实践证明,3+1教育模式,不但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同学们的自信心、团队协作能力,也改善了同学关系,班级的整体精神面貌和心理健康水平都有所提高,为“助人自助”的终极目标提供了可行性依据,为有机整合高校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顺利“接轨”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运行模式,为加强大学生班级集体建设开辟了一条新渠道,为大学生进一步完善人格,服务社会,更好地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参考文献:

[1]樊富眠,等.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

[2]湖凯等.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4.

[3]石文山,陈家鳞.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

[4]王萌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对策[J].科技世界,2013(22).

[5]赵驰轩.创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0(11).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