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2017-07-23 22:51孟文文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2期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互联网+

孟文文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0)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抓住“互联网+”发展机遇,直面“互联网+”带来的挑战,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队伍”建设,打击网络不良行径,净化网络环境等有力促进“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探索

中国社会正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平台为基础,完成了由“+互联网”到“互联网+”的转型,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的新常态。文章介绍了“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本质,并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及“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构建。

一、“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李克强同志强调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传统“+互联网”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已渐去,“互联网+”时代势不可挡到来了。“互联网+”是指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相结合,这种结合不是简单地组合,而是利用两者间的互补性实现深层次的聚合,创造出新的发展生态,从而增强和拓展其功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载体,“互联网+”在高校中应用应运而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应抓住“互联网+”发展的机遇。“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以互联网为教育载体,用符合道德观念的内容来教育大学生,促使其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价值观、行为模式。“互联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也迅速发展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生态。

二、“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恩格斯强调,在历史的创造过程中,“有无数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1]同样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系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体现在其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很大机遇,另一方面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在此情况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尽力避免互联网的消极作用,真正做到互联网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1.“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1)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网络资源丰富多彩,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因互联网的开放、便捷性,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及前沿的理论知识。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根据资源库找到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来完善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阅读相关教育资源。这样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可以借助网络提供的海量信息,实现获取信息的便捷丰富,弥补传统知识储存的有限性,推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2)更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的方法

传统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多是教师选择“灌输式”学习内容为主,需依靠课堂、教材等载体,同时需要刻意组织和安排时间、地点来进行的教育。这种较为死板的方式不仅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学习逆反心理,难以到好的教育效果。当前,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可以多元化、更加丰富,用更加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引导这一教育,比如教育者可以结合微信、微博、QQ群等O2O教育方式,这不仅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選择更多的方式和途径;而且互联网的形象化、现代化的教学的方法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也大大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3)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当前,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是利用课堂,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学生在课堂上一边听课一边通过手机进行娱乐活动的情况在高校课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教育者如果一味自导自演就不能很好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就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基于“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根据中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去在互联网中选择学习的知识。这样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更加便利,成为信息的主动接受者,提升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4)加深了大学生与社会的融合

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编排大多是以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依托,这种编排方式确实理论有高度,但是却不够“接地气”,表现为缺少对当下热点时事的关注,容易与社会脱节。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动接受“互联网+”的资源,及时了解最新资讯,教育工作者也及时了解最新资讯才能与大学生交流互动,这样“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将社会的热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有机结合,不断拓展“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使大学生眼界更加开阔,从而更好了解社会、适应社会。[2]

2.“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价值观受到影响

“互联网+”的自由环境允许网民随意表达观点,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网络社会,大学生是与社会联系较少的群体,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在塑造之中,不可否认部分大学生的自控能力、辨析能力欠缺,对信息理解、客观判断能力不足。在复杂的网络、良莠不齐的信息环境下容易受到负面思想的影响,影响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思想道德。这种不良影响会使大学生产生政治信仰淡化、责任感缺失、不诚信、以自我为中心等不好的现象,迷失了自己的价值取向,这也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道德背道而驰的。[3]

(2)思维方式受到影响

当前,大学生面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的冲击,无暇筛选,逐步形成只是浏览内容而不进行深层次思考的快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的“浅阅读”思维模式。这种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同时由于网络信息的便捷性,学生在完成作业方面,部分大学生直接在网络上下载相关资料,直接拿来,不假思索,这样会使其惰性增加,易急功近利,同时自主性和创新性削弱,影响大学生思维方式。

三、“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构建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教育难以有感染力和共鸣的问题,这难以让大学生得到价值的认同。根据这一现象,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点,探索“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构建,提升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4]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当下大学生多是95后,这个群体是互联网影响最深的一带。有效的拓展“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将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能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更有活力。当前,应充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围绕移动互联网建立高校思想政治O2O模式,即线上线下模式。线上模式即教育者可以利用现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信、微博、QQ群、手机APP、慕课、微课等线上方式,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功能;线下模式即广大教育工作者用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知识,创新课堂教育方式,有效加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動,来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线上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两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而不是相互替代两种教育模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应该更多创新载体,将“互联网+”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机结合更好的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5]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

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的网站对大学生的教育有重要作用。高校应该整合优秀网络资源,集聚思想性、政治性、参与性强特点,其内容包括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健康、道德规范等,让大学生接受到正确的思想与道德规范、社会热点、学生活动。网站里开辟网上讨论版块,引导学生的思想动态,采用“网络搭台,学生唱戏”模式,将大学生道德楷模、学生活动的图文、视频等放在网站上,用贴地气的语言教育,更好的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注重网站红色内容的建立,加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同志的系列讲话,开展时事讨论专栏宣传我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及国家利益息息相关的热点,提高大学生思想和素质。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队伍”建设。

学校应该拥有一支团委、学生处、辅导员、班主任、学校领导为一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队伍”来作为引导者。首先,高校应加强对网络水平,微信平台、APP等网络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技术队伍的业务水平和认识到“互联网+”平台所带来的便捷。其次,对高校的官方微信、贴吧、、微博进行专项管理,先关人员应该及时关注学生的舆论方向,澄清网络上不良谣言,发布最新的思想政治理论动态,营造风清气正的高校网站环境。再次,二级学院(系部)相关人员要建立各自的微信群、网站等,及时开展咨询活动、信息发布等活动,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巧妙运用自己的关注度和话语权,发出好声音、传播正能量。除此之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第一线的辅导员要利用好微博、微信、网站等交流方式,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及时引导学生解决相关问题。

4.打击网络不良行径,净化网络环境。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网络安全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培育积极健康、向善向上的网络文化。这体现出习近平同志对于信息、舆情等问题发声。网络的隐蔽性、虚拟性使网民参与度高,言论更加自由,也正是这一特点使得网民利用虚拟身份为所欲为的传播不良信息。弘扬正能量、培养积极向上网络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是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一道防火墙。因此,为了净化网络环境,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对影响网络环境的法律政策完善,用法来对负面消息进行约束,规范网络中的个体行为;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健全网络校园规章制度,加大校园网络的监控和管理,加大依法使用网络的宣传教育力度,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的素养。只有这样多措并举才能更好的净化校园网络环境,给“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环境。

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了,互联网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而且改变了思维模式。高校在“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机遇,立足学校发展的实际,把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就会创造出“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潘曦.“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机制[J].高校辅导期刊.2016(5).

[2]卢玥任念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索[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 (4).

[3]戴璐.“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 (10).

[4]李金.“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16 (2).

[5]郑肖玮.“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J].教育研究.2006 (6).

猜你喜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互联网+
团体动力学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初探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