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倪瓒书法

2017-07-22 16:02朱俊丽
牡丹 2017年18期
关键词:结体倪瓒小楷

朱俊丽

元末隐逸文人书家多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倪瓒是其中突出的代表,其风格独特的小楷书法就体现了道家审美观的艺术趣尚。从相关美术文献资料的记录,人们可以发现倪瓒的书法表现与老庄思想为根基的道家审美取向的内在联系。

“疏越朱弦久寂寥,陵夷八法亦烦嚣。论书宁下迂翁拜,古淡风姿近六朝。(《论书绝句》之十七)

启功先生如此推重倪瓒(迂翁),一是因为他独辟蹊径,不为风气所囿,正所谓“同能不如独异”;二是因为他胸次高,书风“古淡”,是“全法六朝”的。而这种“全法六朝”的古淡和萧散也正是道家审美观的体现。董其昌认为倪瓒“从画悟书,因得清洒”,所以人们把倪瓒成熟的风格谓之“清洒简逸”。

元代的小楷书风,整体上经历了由精整秀妍到古质萧散的变化。赵孟頫作为书坛托古改制的核心人物,主张“当则古,无徒取法于今也”。这种以古法为准则矫正南宋以来以本朝书家为法的风气,提倡直接师法晋唐,并由此扩展为对整个古代书法传统的学习。元代书家的小楷书风,正是在这股复古潮流中得到发展。其中以赵孟頫、张雨、倪瓒风格最显,在这个过程中,道家审美思想的渗透和加强也是导致其风格转化的因素之一。

赵孟頫小楷的渊源,主要是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王献之的《洛神赋》等,其小楷行笔干净利索,点画缜密圆劲,规矩之中见遒媚,如其作品小楷《道德经》(见图1)。这种风格特征的形成,正是由博取融会了二王书法后取其匀整一类所形成的。而这种匀整中也颇见功力。后期隐逸文士颇多,道家出世思想成为主流,隐逸江湖,以书画自遣,小楷风格也随之渐变。倪瓒的小楷在元末最为突出,这时,书风已由前中期以师法二王、欧阳询为主的晋唐书风开始追求古朴、萧散的钟繇小楷书风,而这种取向与道家审美是契合的。

倪瓒早期的书法遒劲精美,关于其书作的最早著录在《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十九,记倪瓒1320年二十岁时所书的《春日绝句》,遗憾的是没有书迹可以验证。现在可以见到的倪瓒最早的书迹是1342年的《题陆继善摹禊帖册》。跋文共三行,五十九字。与元末书法家杨维桢类似的是,他们的作品似乎都是欧阳父子遗风。1343年,倪瓒作《水竹居图》诗款的题字也十分精美。张丑說:“其上诗题极精,无能识者。”又说:“元镇书法本自遒劲,旋就清婉。画品原初详整,渐趋简淡,世人但尚老笔纷披,而不知其早岁之精细,陋矣哉!”倪瓒中期的书风依然保持了清劲的特色,又增之以萧疏。弃家漂泊后的倪瓒,生活发生了质的转变,思想也随之大变。一如顾复在《平生壮观》中说:“元镇书,早岁学欧,水竹居、惠山图题、题过秦论是也。中年大变,如有一注冰雪之韵沁入人肺心间。”

1353年,倪瓒作《溪山春霁图》,裴景福跋云:“满纸春光浮动,全追北苑神理,题字工秀,仿黄庭内景。”显然,道教及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倪瓒已不满意精美、遒劲的书风,开始向清劲和简逸转变。

倪瓒的生长地,隔着太湖,正对着赵孟頫的故乡吴兴,他的书法的确受到赵孟頫的某些影响。然而倪赵两者的书法风格,从心理意义与社会意义两个方面都显示出泾渭分明的不同生活方式。身为乡居隐士,倪瓒不可能像位居高位的赵孟頫那样操起馆阁气十足的庙堂书风,娴熟地运用赵书那种笔姿妩媚、结体紧凑的楷书写字。《虞山林壑图》其题画书法是典型的晚年书风。诗题共六行,书写很随意。字的用笔依旧是露锋落笔,但收笔都较含蓄,横画末尾的顿驻,圭角已不明显。而字的结体宽疏,大多呈扁形,已与早年书的瘦长迥异。陈夔麟评价此书法:“从古散隶酝酿而出,有缥缈不凡之概。”此时的作品还有1365年的题《陈惟允孟郊诗意图》、1374年的《修竹图轴》,特别是后一幅,表面上很精整,实际上却很随意。字形大小随意安排,并且形体大小的差别是很大的,但一路写下来随意妥帖,字距紧凑,行距宽阔,虽诗题字数多,一点不觉拥挤。行笔流畅自然,章法安排摇曳多姿。

《致慎独有道诗札》(见图2)则是其书法的突出代表,用笔挺劲,转折处干净利落。字与字之间,或欹或正,或高或低,生动又有情趣,而不再是一味的整饬和温雅。其笔致轻松,节奏明快,徐徐展舒,苍润中见姿媚,与其诗中所寓寄的隐逸思想合拍,深得古淡天然之神韵,与本诗内容中所抒发的处穷守节、旷达而保天性的情怀合拍。

1362年,倪瓒《赠袁寓斋书画卷》(见图3)《与陈植札》等作品表明他的简逸书风的转变接近完成。其形体的特征是:结体由瘦劲变得宽阔扁平;落笔突出按的力量;横画强调顿笔;书写则较随意,竖行的中轴线不再笔直。接下来,笔者将对《赠袁寓寨书画卷》这件书迹进行分析。

这封信从开头几个字就落笔出现尖锐的角,如“瓒”的右部,拜的第一笔,都按得有力,又故意夸张其走势,锋芒毕露。“瓒”“顿”“拜”这些左右结构的字,结体向左右扩张,造成宽阔疏旷的线条空间,即使是“首”“再”这类独体字,也不像常规的写法那样紧窄。横笔的尾部,顿笔加重,如“顿”的“页”部首横,已具晚年书风的特征。最有个人印记的“瓒”字的书写,左部“王”字的最后一笔,不在垂线的中部,起笔已偏到了极致。

再看《跋唐人临右军帖》(见图4)共7行。突出的特点是:横画运笔至尾部顿驻有力、明显,常留下一个棱角分明的三角形。这是区分早年书法和晚年书法的最有效的形体特征。撇捺左轻右重,横笔轻,竖笔重,转折处尤重,让人感到一种有力的节奏。结体宽舒,运笔随意。在有意无意之间随体布形,字之间的联系紧密,并时有行书笔意掺入,增加了活泼的情趣。许多笔画多的字,如“旧”“观”的笔画被合并、省简,“识”“迹”等字都作行书,使笔意逸出形体的束缚。隶意已不多,行距字距的整饬也被打破,而萧散、古淡之意洋溢其间。画中的折带皴及小楷的横笔的顿驻三角形都可视为他相应的心理结构图示,书法形式中蕴含的生命意味展示了漂泊中的隐者沉郁的个性和不拘于物的心境。

倪瓒行书化的小楷清劲萧疏,倔强沉着又古朴简逸,确实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啻是晋唐小楷之后再次崛起的一座新高峰,其作品《致久成先生札》(见图5)就是杰出代表。文征明认为他“人品高轶,其翰札奕奕有晋宋风气”。今人也评说:“如果说赵孟頫小楷是复古思潮下的一个幸运儿,那么倪云林小楷则是逆境中诞生的弄潮儿。其独创的审美价值在赵孟頫之上。”

以倪瓒为代表的元末隐士书家之所以会有反常规、反主流的行为举止,这与源自道家思想的审美观有直接关系,自然与人工、无为与有为、虚与实、大与小、形与神都属于对立的范畴。道家之流常常选择的是:自然、虚无,神采。书法艺术的臻境就在于追求玄远、超脱、空灵、自然及中和,这也就是诗、书、画所追求的“逸品”境界,而这正是与隐逸人格精神的风范相接近,这种风范是从书法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布局、风格等方面所反映出来的骨力、气势、意境之中隐现出来的。在古代士大夫眼里,只有那些超尘脱俗的高人、那些品德优秀的君子才可以达到这种境界。所以《书断》称:“善书者,高人逸士也”。一如袁华跋《呈久成札》云:“倪云林志向高洁,有晋人风致,故其措辞洒翰,亦自有一种风气。政如岩穴中士出尘绝俗,不为便嬖侧媚之态者也。”

由此可以看到,以道家思想为主要推动因素的艺术审美思想引导和强化着倪瓒书法风格趋向的尚“逸”求变。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结体倪瓒小楷
倪瓒的洁癖
大同小异
——曾来德小楷展
节录《尚书·君奭》小楷
倪瓒 杨维桢 “洁”与“脏”的故事
规范化的清代刻本宋体字与楷书结体差异浅析
文征明最娴雅的小楷
古淡天真之美——倪瓒《淡室诗》
《倪瓒·墨竹诗》
篆书条幅《游金山寺》创作说明书
洪亮主编《历代名家校楷系列》16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