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广胜
(卫国尧纪念小学 广东广州 510315)
摘 要:卫国尧纪念小学为民族英雄卫国尧所创办,“有志向、且进取”“有孝心、知感恩”“有责任、肯担当”是卫国尧精神之所在,也是学校文化传承不息的精神内核。在学困生转化中,我以卫国尧之精神作舵盘,为学困生植入英雄的“基因”,以帮助学生树志向、懂感恩、明责任为切入点注入成长动力,促进学困生整体转化。
关键词:学困生 转化 志向 感恩 责任
卫国尧,广州卫国尧纪念小学创办者,年轻时留学日本,刻苦学习,追求真理。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毅然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烽火硝烟中,背着寡母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擒获汉奸恶霸,后为汉奸出卖献出年轻的生命。他用短短的一生,凝聚出“有志向、且进取”“有孝心、知感恩”“有责任、肯担当”的“卫国尧精神”,成为卫国尧小学传承不息的学校文化之精神内核。[1]
英国学者菲尔丁说:“典范比教育更快,更能强烈地铭刻在人们心里。”在教育工作中,我始终相信,一个人的成长是由精神力量所驱使的,有了精神动力,很多学习方面的难题都将迎刃而解。因此,在学困生转化中,我为学困生植入英雄的“基因”,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有志向、且进取”,为学困生植入目标动力
志向就是理想,就是奋斗目标。明代思想家王守仁说过:“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志向是万物的主帅,卫国尧能够成为民族英雄,首先因为他有拯救人民于危难的伟大志向,其次,他有为了实現志向不断与日本帝国主义及汉奸恶霸抗战到底的决心和进取心。
我班有几名经常课上开小差、课后抄作业的学困生,我把他们分别安排在了不同的学习小组,希望可以“以优带差”,却经常收到他们不配合组长工作、我行我素的投诉。我对造成他们如此行径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两个最主要的因素是学习目标不明确和缺乏进取精神。
1.了解职业特征,明确学习目标
根据我的经验,询问小学生有什么志向,回答往往是长大了要当他们接触最多的老师、医生、警察等等职业。但是如果继续深究他们对所向往职业的了解程度,回答多不尽人意。他们对职业的社会意义、能力要求等知之甚少,更不知为了实现志向需要做何努力。缺乏学习目标,让学习自律性较低的学困生整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
以此为契机,我选择工作日的一天,让学困生从早到晚跟着我,记录我一天的工作以及各项工作的意义,并完成我交给他们的代理班主任工作。周末,我带着他们对一些社会职业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我们走进广东地球土壤研究院,调查土壤研究的意义、观察土壤检测的过程、访谈研究人员的专业技能及个人求学经历;来到广州地铁博物馆,了解地铁对城市发展的意义,调查岩土分析师、地铁驾驶员的专业要求及工作内容等等。诸如此类的综合实践活动激发了学困生的参与热情,对一个职业了解得越多,便越想去深入了解,了解得越深入,便越想为之投入时间与经历。当他们对自己所钟爱的职业有了深度的认知,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学习的积极性随之提高。
2.肯定自身优点,提升进取精神
卫国尧纪念小学周边外来务工者集居,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占学校学生数的百分之六十。不少学生因为家庭原因而存有自卑心理,且受社会上“拼爹”“拼妈”等不良风气影响,认为命运早已注定,努力无用,便消极处事。转化这类学困生的关键就是帮助他们冲破自卑束缚,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提升进取精神。
每周我都会利用十分钟的班会时间,对几名学困生进行“优点轰炸”,即每个人说出这几名同学的优点,可以有关课业成绩、动手能力,可以有关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甚至只是他第一次认真做了值日。另外,我还会抓住时机,让这些学困生在学习小组或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优点,并给予称赞,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闪光点。我会及时肯定他们因为努力而取得的小成绩,帮助他们认识到只要付出就会有所回报。通过不断地自我认知,学困生的自信心及进取精神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2]
二、“有孝心、知感恩”,为学困生植入情感动力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感恩是一种回报,是对他人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更是一种处世哲学。人与人之间充满感恩,人际关系必然和谐美好。卫国尧作为大孝子,对母亲充满感恩,作为民族英雄,对祖国充满感恩,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典范。
很多老师会抱怨一些成绩好的学生不知道感恩,见到老师很少打招呼,而且毕业后很少会看望老师,倒是那些经常受到老师批评的学生会远远的就和老师问好,时常惦念着老师。剖析原因,主要是因为较高的自信心使得成绩好的学生倾向于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内在能力和努力,他们认为好成绩和奖状是靠自己刻苦学习得来,与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关系不大。不懂感恩的学生,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的表现普遍不佳。这类学生其实是人际智能需要提升的“学困生”。
1.定期沟通,优化人际关系
对待人际智能方面的“学困生”,我随时注意他们的表现,定期找他们作必要的思想沟通;随时关注他们在人际关系、帮扶同学等方面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赞赏和肯定,使这类“学困生”在“以优带差”学习小组中发挥良好的正向作用。
2.组织活动,感受与表达爱
组织这类“学困生”参加感恩主题活动是培养他们孝心、爱心的一条捷径。在校本课程《感恩父母》授课过程中,我让学生填写了一份“父母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了母亲的生日是哪天、父亲多大了,属相是什么、母亲最喜欢吃什么、给父亲买过生日礼物吗等等,并让他们将问卷带回家和父母确认答案,答案正确率较高的同学因看到家长的欣慰之情而感动,答案正确率较低的同学则为自己对父母的不了解而感到羞愧,决心要更加地爱自己的父母。在“感谢有你”班会上,我让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说出感谢之词,班会结束时,每个小组都不自觉地抱成了一团。周末,我带着几名“学困生”去社区街心花园,听老人们讲述他们经历过的感恩事件,当退伍军人王爷爷讲到自己曾亲身经历唐山地震救险,遇到一位妈妈用身体撑起废墟保护她的孩子时,学生都流出了感动的眼泪。
三、“有责任、肯担当”,为学困生植入行为动力
马卡连柯曾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责任心是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卫国尧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在中华民族满目疮痍之际,弃笔从戎,英勇奋战。将卫国尧这种责任意识渗透在教育中,有助于学生认清自己的角色任务,以坚持不懈的意志和行动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环境负责。
我们班的几名独生子女学困生,普遍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和集体的责任意识淡薄,逃避体育活动、躲避值日工作、合作意识低、集体荣誉感低。在“学会负责”德育目标指引下,学校和家庭做了大量的责任教育工作,他们的责任意识有所提升,但责任行为仍旧滞后。对此,我做了以下努力。
1.反复强化,肯定责任行为
结合斯金纳“好的行为需要强化”的行为修正理论,我认为培养学困生责任感的关键是要反复强化他们的责任行为。现在的小学生对道理的接受速度很快,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但是一旦要落实在行动上,便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监督。我利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学困生丰富对责任意识的体验,评比内容有学习物品整齐度、课间操认真度、垃圾处理合格率等等。活动中,学困生不断将责任意识转化为责任行为,责任感得到完善。
2.家校合作,创造责任平台
近半年来,我让班级的每一位学困生都尝试当班干部,有的负责班级图书管理、有的负责卫生工具整理、有的负责记录同学之间的感动瞬间,班务管理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學困生的责任行为可圈可点。
对学困生进行责任教育也需要家庭的配合。我请家长在给学困生做好榜样的同时,多给他们提供一些承担家务的机会,如负责接待客人的准备工作、负责家庭郊游活动的行程规划等等。为学困生创造责任教育的平台,给他们承担责任的机会,并相信他们能够做好,这是每一位教师和家长的智慧所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立足于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核,以卫国尧精神为学困生注入志向、感恩、责任的英雄基因,是学困生转化的精神起点与动力,有助于他们快速成长为自己的英雄。
参考文献
[1] 冯友兰. 哲学人生[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2] 张云风. 漫说中华孝文化[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