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女性文学与同时期英美女性文学比较研究

2017-07-21 15:34李宁薛媛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延安时期共振差异

李宁 薛媛

【摘 要】比较研究延安时期的女性文学与同时期英美女性文学的共振和差异,可以丰富延安时期女性文学的内涵和拓展其外延;同时,延安时期女性文学刚健、激昂的特征,打破了传统女性文学的私人化与封闭性,无疑为这一时期的世界女性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延安时期 英美女性文学 共振 差异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项目,项目编号:16JK1844;延安大学校级项目,项目编号:YDK2015-29;延安大学外语学院横向课题,项目编号:YDH2013-17。

前 言

目前,国内对于延安时期的女性文学研究主要集中于这一时期的个别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研究最多且论述最为深刻的当属丁玲,专著研究与论文研究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另外,对于其他女作家,如陈学昭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有丁茂远编的《陈学昭研究专集》、万国庆著的《突围与陷落:陈学昭传论》等。其余延安时期的女性作家也已引起学界的关注,如草明、白朗、曾克、袁静、韦君宜、莫耶、李建彤、李伯钊、李纳、颜一烟菡子等。令人振奋的是,近年来对于延安时期女性作家的群体性研究开始绽放,赵学勇教授2013年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的论文《天地之宽与女性解放——延安女作家群述论》,无疑开创了延安时期女性文学研究的新局面。另外,罗锦鸿的硕士论文《时代洪流中的女性书写——延安女作家群及其创作透视》、李青的硕士论文《延安时期女性文学研究》、阮慧的硕士论文《从革命女性到女性革命——论延安女作家对女性解放的探求及其话语实践的复杂性》均推动了延安时期女性文学研究的纵深发展。

同时期的英美文学界深受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西方世界里,人的信念缺失成为文学作品的重大主题,同时,由于对“迷茫的一代”作家的过度关注,导致了学界对这一时期女性创作的忽视。但这一时期女性文学依然有其共同而鲜明的主题,即反映女性丰富而曲折的生活经历;创作技法上,女性作家更倾向于现实主义。笔者考察后,发现这一时期的英国女性作家,除了伍尔夫以外,其他女性作家在中国鲜有研究,比如Vera Brittain, Stevie Smith, Dorothy L. Sayers, Storm Jameson, Naomi Mitchison and Ethel Mannin。温尼弗莱德·霍尔特比(Winifred Holtby, 1898年-1935年)和维娜·布里坦(Vera Brittain, 1893年—1970年)认为爱情和婚姻应该服从工作的需要,因为战争已教会她们这一代女性知道生活的愤怒。维娜·布里坦的《南莱丁》(South Riding, 1936)、《荣誉房产》(Honourable Estate, 1936)和《对待青春》(Treatment of Youth, 1940)等拓宽了关于女性平等权利的法律定义,使女性作家的作品更勇敢、更自觉地深入到社会生活及思想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在美国,这一时期的女性写作以两种模式为主:一种是以蒂莉·奥尔森(Tillie Olsen)、艾格尼絲·史沫莱特(Agnes Smedley)等为代表的政治抗议小说;还有一种就是以佐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e Hurston)、内拉·拉森(Nella Larson)为代表的黑人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眼下对于这一时期的英美女性文学的研究也多限于对作家或作品的个别研究,如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技巧运用研究;赛珍珠和史沫莱特作品中中国印象研究;哈莱姆知识分子的文学与艺术创造研究等。虽然国内外学者分别对延安时期的女性文学和同时期英美的女性文学已从不同角度做了分析和研究,但将它们进行对比、比较研究的仍为数寥寥。因此,运用国际视野,研究延安时期的女性文学与同时期英美女性文学的共振和差异,可以丰富延安时期女性文学的内涵和拓展其外延;同时,延安时期女性文学刚健、激昂的特征,打破了传统女性文学的私人化与封闭性,无疑为这一时期的世界女性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延安时期的女性文学与同时期英美女性文学的共振

1.社会性十分突出。同处于战争这一时代背下,无论是延安时期的女性文学还是二战时期的英美女性文学,二者均面向社会,社会性十分突出。埃莲·肖尔瓦特总结英国妇女文学时说: “妇女现实主义、女性抗议和女性自我分析在20世纪有关社会和政治的小说中结合在一起。”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之交,丁玲的创作将女性问题与社会政治问题紧密结合,如把妇女问题放在社会大背景中考察的《“三八节”有感》。

2.女性创作主观性很强,注重内心世界的描写。女性创作最常见的方式是情绪宣泄、女性自我分析,延安时期的女性文学与同时期英美女性文学也不例外。如集中体现伍尔夫意识流创作手法的《到灯塔去》《达罗卫夫人》、丁玲的《从夜晚到天亮》,还有散文《风雨中忆肖红》等都运用意识流手法创作。

3.批评父权文化。因特殊的时代背景,延安时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女性话语在宏大的叙事背景下,显得甚为稚嫩,但女性作家对于女性生存境况的关注透露在字里行间,如丁玲作品中所涉及的解放区男权文化。伍尔夫将对战争的批评与男权主义紧密相连,1940 年8 月, 她发表了杂文《和平——空袭中的思索》对法西斯提出了强烈的抗议以及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达洛维夫人》则有力地控诉了战争及父权制。

延安时期的女性文学与同时期英美女性文学的差异

1.延安时期女性文学关注“文学的社会功能”, 这一时期英美女性文学延续了对“人”“女人”的关注。反思作为“生而平等”的女性,追求自身“人”的价值,群体反思父权文化对自身的压迫。各自秉承自我的传统,这一时期的英美女性文学是其人文主义思想在女性文学方面的延伸,而中国的文学历来具有社会性的功能,延安时期的女性文学也是此种传统的延续,所以说,这种差异并非特定时期特定背景的独特产物,仅仅是各自传统的延续。

2.延安时期的女性文学独特的特征是刚健、激昂,甚至被称为“雄性化”的特征,这是同时期的英美女性文学所不具有的。

3.延安时期的女性文学所面对的阅读对象是无产阶级广大群众,体现出“大众性”的特征,延安文学女性话语着重体现在底层女性的经验表达。女作家为了创作经常深入到乡村田野,体验真实的底层生活,同时革命话语与女性话语相融合。丁玲、陈学昭、李伯钊、草明她们作为女作家的同时,也是实际的革命工作者,实现了女性的个人经验与底层经验、“女性叙事”与“历史叙事”的结合,这也是这一时期的英美女性文学所不曾体现的。延安女作家群开创了一种新的女性话语的表述空间,其话语形态富有鲜活的历史感、崇高感和使命感,对中国新文学特别是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追溯延安时期以女性承载的和女性主导的女性文学,笔者无意于仅仅将中国的女性文学与西方的女性文学作比较,并非对延安时期的女作家、女性形象进行西方女性主义论证,而着力挖掘延安时期这一本土性别研究资源,致力于研究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语境下,女性作家对于“民族国家和个人的矛盾冲突”这一使命的担当与不容轻视的隐忍和付出。

参考文献:

[1]Phyllis Lassner:British Women Writers of World War Ⅱ-Battlegrounds of their Own, (st.martins press, inc.,1998).

[2]Jenny D. Hartley:Hearts Undefeated: Women's Writing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3]丁玲:《丁玲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4]金莉:《20世纪美国女性小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李维屏、宋建福:《英国女性小说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6]杨莉馨:《异域性与本土化:女性主义诗学在中国的流变与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赵学勇:《天地之宽与女性解放——延安女作家群论述》,《中国社会科》2013年第7期。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西延安endprint

猜你喜欢
延安时期共振差异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安然 与时代同频共振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选硬人打硬仗——紫阳县党建与脱贫同频共振
CTA 中纺院+ 化纤联盟 强强联合 科技共振
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渗透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体育思想
延安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研究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