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2017-07-21 13:18赵雯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视听语言新媒体

赵雯

【摘 要】《视听语言》课程在本科教学阶段的教学关键和教学目的应着重建立学生系统的视听化思维模式,在实践创作中形成电影语言的艺术架构。文章通过对本科《视听语言》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探讨了理论教学与实践内容的同步化课程设置,以及按照影视行业要求所进行的综合能力的考核方法,以激发学生将理论概念转化为实践能力的现实需求。

【关键词】视听思维 教学實践 同步化 新媒体

《视听语言》作为影视编导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在整个影视编导类本科教学体系中起着基石的作用。此课程通常开设在本科教学的低年级阶段,也就是一、二年级,其目的是通过“视听语言”这种以视听为媒介的叙事规律的研究和学习,架构起电影化的艺术思维模式,为高年级阶段进行专业主干课程及实习实践打下基础。

就目前《视听语言》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教材体系多样,着重点不一,理论教学比例重于实践教学内容,导致授课方式局限于教室内的单向知识传授,课程考核办法大多为书面笔试。如此一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多流于对概念和规律的熟知,很难具体到现实的运用和操作环节中。笔者通过具体的教学和实践,思考《视听语言》课程在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过程管理中的新探索。

以建立视听思维为核心的教学设计

《视听语言》课程是对以视听呈现为媒介的叙事语言规律的研究,[1]其研究对象为图像和声音。因此,教材的编著可以从图像和声音这两个要素出发,从不同角度进行内容的划分,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教材从电影的诞生到现代科技的运用、从场面调度到表演的风格、从艺术特性到意识形态几乎囊括了影视研究的各个方面。这种教材的罗列可以称得上是面面俱到,满足了入门者对电影基本面貌的了解。但是在授课过程中,为了涵盖众多的知识点,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容易向理论课时倾斜。但是作为影视专业本科生,从入学之初就已经接受了相当程度的专业训练,特别是对影像的理解有了一定的形象思维,因此,与视听语言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概念并不是该课程授课的重点。如何连通之前的理论与影像间的关系,把学生已有的影像思维架构起来,形成自有的视听思维模式才是《视听语言》课程的核心。

笔者在参与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院校传媒与影视艺术类专业精品规划教材《视听语言》的过程中,着重将影像的构成和影视剪辑作为本课程的授课重点。影像的构成包括了画面、声音的具体划分、特性特点、使用方法等;剪辑包括了剪辑与轴线规律、剪辑原则和剪辑方式等内容。这些内容,连接了该课程之前学习的理论课程,如《摄影基础》,将所指的静态画面作为一个个意义点,通过和课程内容相匹配的理论内容进行情景练习,逐步带领学生进入文字思维模式到影像思维模式的转换。

从课程本身的教学目的出发,道破惯性文字思维模式,形成影视思维,最终落实到实践创作是《视听语言》课程的核心。“文字的特点是空间成点、时间成线的线性思维方式,同时它又是抽象概括的思维方式。电影、电视等视觉形象的思维方式是可闻可见的四维的思维方式(立体的空间+时间=视听的运动)。”[2]比如,同样要传达朱自清先生的《春》中一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文字所呈现的符号内容在我们的脑海中是逐一出现的,随着文字的进行,在一个句群结束后在脑海中形成自己对于文字描述的画面形象。用影像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设置公园的场景:在自然光下,翠柳、柳枝上驻停的小鸟、着红裙玩耍的儿童,三个表意画面及连接,以一个整体的信息传递给观众,观众在看的同时内心的体验是随之形成的。由此可见,与文字思维模式不同,一个画面中可以呈现出多种信息符号,影像对创作者的表达更具有直接性、立体性和空间性。

从文字思维模式转换到影像思维模式除了课堂上讲授的理论内容之外,需要实践环节的训练和巩固。笔者认为,思维方式的转换不能单纯地从文字到影像,或者从影像到文字。比如,对经典影片的文字性转化,或者通过文学经典转化为影像内容的训练,因为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配合其他文学创作、影视赏析、拉片等基础课程,可以使学生建立转化思维模式的意识。《视听语言》课程需要在转化意识的基础上巩固基本知识要点,实现具体的视听语言实践操作,使学生形成视听化的创作习惯,为以后高年级的具体专业主干课的实行奠定基础。因此,《视听语言》课程的理论内容和实践环节的具体设置、手段与方法是实现教学效果的必要因素。

同步化教学的实施方法

1.突出重点、侧重实践,用实践操作连接基础知识点

《视听语言》课程是“从最基本的视觉元素开始,一直到声画关系,内容涉及影视创作中的各个重要概念,它将各门专业课的内在联系串接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脉络”[3]。笔者认为,不能将《视听语言》课程作为一门单纯的理论课程进行,授课教师和学生不能把力气平均分配到视听的构成、语法和修辞上,而应通过和理论相匹配的实践环节串联影像的要素、构成等基础知识点,同步设置相应内容巩固基础概念,通过大量的剪辑练习、主题短片创作,实现思维模式的转换。

2.以小组为教学单位,融入团队理念

影视编导的工作特点除了个人能够承担相应的工作需求之外,需要每一位成员具有强大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由于工作的特性,每位参与者不仅要发挥自己的优势,还需具备一定的美术、写作、策划、统筹、演讲的能力。按照行业的要求,在课程进行之初学生按照人数分为每组不少于4人的小组。在理论课程进行中以组为单位就座,以便圆桌式教学,达到活跃课堂氛围、增进师生交流、产生合作式学习的愉快教学环境;在实践课程中以组为单位进行,小组成员可以相互磨合、取长补短、共同探讨,特别是外出拍摄中学生可以相互关照,保证安全。

3.同步设置理论与实践内容,架构视听思维通道

课程设计的同步化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点。在理论课程中除了绪论和视听语言艺术特性等基础内容不需要实践操作外,画面、声音、剪辑等知识点必须匹配相应的实践内容。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相互交替,不同理论知识点内容讲授不累计、不连续,一个理论部分讲解完毕就进入实践环节,再一次理论课程开始之初总结上一次实践内容,这种循环教学法保证了学生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与运用。endprint

在画面部分的理论讲解中分为画面与构图、镜头与景别、色彩与影调三部分,按照实验特点,画面部分的实践按照三次实验内容的不同,均分为两个步骤进行:经典影片片段分析和模仿,针对模仿内容进行文本分析。画面部分的实践属于个人设计性实验,考查学生的影片积累量、分析写作、拍摄等能力。

声音部分的学习包含了人聲、音乐、音响和声画关系等四个部分内容,实践环节设计为声音和声画关系两个部分,均为设计性实验。声音的实践内容包括人声、音乐和音响,学生可根据实验要求选择以个人方式在经典影片中找出相应片段并作出分析;或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置一段场景并拍摄成短片,提交相应的文学脚本、故事版、小组分工明细等文案。从声音部分的实践环节开始,逐步带领学生进入小组创作的环境中,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案写作、分镜脚本划分、分工统筹等能力。

剪辑在《视听语言》课程的教学中属于重点内容,除了概念容易混淆外,在实践中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要求对学生也是一种挑战。剪辑内容的实践环节包含了轴线规律和剪辑两部分内容。轴线规律因为空间转换和变化的因素成为教学难点,需要每位学生在实践中按照不同类型的轴线逐一进行情景拍摄;剪辑部分的实践环节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个人完成经典影片片段的剪辑分析,拆分镜头重新排列并作文字说明;或以小组为单位设置情景,构思撰写故事性较强的分镜头稿本,并拍摄具有一定动作性的镜头,编辑中体现画面和声音的多种剪辑方式并制成短片。截至剪辑部分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视听语言的各个要素,对影视作品的创作形成了一定的理念,特别是影视的工作流程、文本与影像的关系、团队化合作有了概念。

4.以行业规范为考核标准,树立创作意识

按照理论与实践内容的匹配教学方法,《视听语言》课程期末的考核重点是展示影像、声音中的各个要素,体现综合编辑思维与创作。这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创作一部视觉流畅、意义连贯、体现视听语言思维的短片。这种考核形式借鉴了影视行业中的基本要求,需要创作者提供文本、分镜、故事版、分工等文案,每位参与的组员根据自己的分工工作撰写相应的编导手记,并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学现场或组织专门的影展进行展示。这种考核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侧重理论概念的纸质考核模式,“《视听语言》课程涉及的不仅仅是理论概念和文化知识,更多的还是运用理论知识研磨具体作品,并最终运用于实际,为最后的创作实践作准备。”[4]按照行业规范,对参与者从文案、策划、统筹、拍摄、制作、表达等进行全方位的要求,帮助学生尽快形成视听思维,使其融入行业发展。

借助新媒体平台的课堂延伸

《视听语言》课程的内容包含了课堂内的理论讲授和课堂外的实践操作,考核的形式也属于师生面对面的观摩和评价。这种单一面授、一遍过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要求。

1.研发精品课程平台

结合传统课堂授课形式,研发微课、慕课课堂,不仅能够丰富授课方式,同时可将视频资源特别是学生作品进行线上共享,方便学生的学习、管理和评价,有效实现师生的互动和高效的教学效果。

2.第三方网络平台

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中的微博、微信等软件,实时发布实践内容。通过定位告知实践地点、截取拍摄场景、录制视频片段、保留拍摄花絮和宣传创作等,方便过程考核和建立作品的宣传发行理念。同时,在实践创作中产生的大量作业,通过专业网络视频平台,如土豆、优酷视频等,集中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可以吸引更多的目光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交流。

新媒体不仅仅是一个平台和工具,影视编导类专业更应该主动融合和借用新媒体的各项功能,完善传统教学中单纯传输知识的不足,实现多维、互动、运营式的教学理念,按照影视行业本身的规律和内在要求指导具体的教学,拉近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中的距离。

结 语

培养视听化思维模式,通过设计理论和实践教学同步的教学法,循环知识内容,扎实理论概念,以实践还原理论基础。《视听语言》课程通过一系列实践探索,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从接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开始,学生心中要了解影视行业的准则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继而主动去探寻和完善自身技能,为未来的实习实践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聂欣如:《关于“视听语言”课程的建设》,《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第383页。

[2]周传基:《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第43-44页。

[3]张菁、关玲:《影视视听语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第6页。

[4]高明珍、龚绍琦:《动画专业〈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高教论坛》2012年第36卷第12期,第36-37页。

[5]汪榕、温丽君:《新媒体背景下三结合教学模式在高校视听语言课程中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2卷第6期。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艺术工程学院 陕西西安endprint

猜你喜欢
视听语言新媒体
简析电影《红气球》的艺术化分析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香港神话电影视听语言中民族性分解
创新教育模式下的视听语言考试改革与实践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