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喜剧理论视角解读林语堂的幽默理论

2017-07-21 13:10马向东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幽默机智林语堂

马向东

【摘 要】作为第一个将Humor翻译成中文幽默的文学大师,林语堂的幽默观在其整个文艺理论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幽默也是他文艺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他年轻时在国外留学并长期生活,西方的喜剧理论体系对其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思想观点和幽默理论的影响可谓是根深蒂固,其中尤其以克罗齐、弗洛伊德和梅瑞狄斯的影响为甚。

【关键词】喜剧 林语堂 表现说 机智 幽默

基金项目:榆林学院高学历人才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2GK29。

克罗齐的“表现说”对林语堂幽默观的影响

学术界普遍认为:林语堂是在克罗齐“表现说”的影响下才提出“表现性灵说”的。克罗齐在其所著的《美学:表现的科学》一书中,重点剖析了表现主义的主要思想观点。这部著作对林语堂的影响巨大,林语堂认为:人生是进行文本创作时永恒的文学主题,文学这一艺术载体是必须依附真实的人生现实状态才能存在的。由此可见,林语堂的“表现性灵说”是以“人生”为基石的,从存在主义来解读这一理论,就是说任何个体的内心活动状态都作为存在整体的一种显现方式,个体的所有内心情感都不具备主体第一性的原始存在性质。但是林语堂的“表现性灵说”和克罗齐的“表现说”二者之间也是对立统一的,即在哲学基础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克罗齐认为直觉和心灵活动至关重要,能承载“表现”的范畴和基础,但他过分强调了心理活动的因素,所以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林语堂则不同,他的“表现性灵说”是以存在为前提,是人生发展变化的结果,林语堂所表现的是一种整体,是一种存在主义的观点。克罗齐认为“艺术是直觉,艺术是表现,而一切表现都是艺术”。换种说法就是,印象是艺术的集成体,艺术家自我在内心中感受到的,是直觉性的,它的性质是变化着的,在狭义的角度认为直觉性行为就是艺术。这种审美方向是偏激的,表现主义就像垄断一样,不允許其他的参考或者标准出现,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克罗齐将整个“表现”纳入心灵活动的始终,使其“显现”,使直觉不断丰富发展。

林语堂的“表现性灵说”在一种人生的高度上审视世界,是存在主义的一种诠释,将人生作为表现的主题和方向,感情和人生相互交织在一起,成为第一性的存在性质。林语堂对克罗齐的观点是辩证地继承与发展,他将“表现性灵说”发展得更为“人文”,也更加接近现实生活。

从弗洛伊德心理学角度对林语堂幽默的解读

林语堂将幽默归纳到心灵层面,是一种根植于人们心灵层面的东西,感受与领悟幽默的最好方法是依靠心灵自己去意会,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也是林语堂“幽默论”的神秘之处。弗洛伊德对幽默情境的认识也在林语堂的幽默理论中得到体现,弗洛伊德认为:作为个体的人之所以要对自己、对人生采取幽默的态度,归根结底是为了避免世间的痛苦,用幽默来化解外在的伤害。林语堂在弗洛伊德这一观点的基础上,将幽默总结为:一种“笑中带泪”的微笑。

林语堂虽然在其《论幽默》一文中对弗洛伊德的“幽默”论提出质疑,认为他对这一理论阐释的术语过于专业,但也恰巧说明,林语堂的幽默观在理论上也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他俩均认为自身所感悟到的幽默不是非得告之身边的人,而是通过自身的心理调试去摆脱世间痛苦。在当时,弗洛伊德已经发现人的心理因素、精神机制等方面对幽默这种喜剧形式有着重要的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幽默的过程只在作为独立个体的一个人身上作用,实现自身心理因素、精神机制等方面的内部更新,而其他个体的介入不会给这个人的心理因素和精神机制增加任何新的内容,正因为这一原因,弗洛伊德才认为:我可以自我欣赏幽默乐趣而经常感觉不到有必要把它告诉给别人。①

弗洛伊德喜剧美学体系的核心思想是:为了摆脱内心遭受压抑的痛苦,通过内心的自我调节,最终建立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弗洛伊德幽默的心理机制是一种“感情消耗的节省”,也是源自于心力能量消耗的节省,具有逗人发笑的心理基础。他也对笑的发生作了科学的解读,通过从生命的角度对模仿的喜剧性这一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论述:经验告诉我们,每一种生命存在都是不同的,而且我们只有付出一定量的消耗才能理解它,因此,作为一种完全一致性的或骗人的模仿的结果,如果我们根本不需要作出新的消耗,我们就发现自己失望了。这种失望是一种被解脱的失望,而且与此同时已变得多余的期待消耗就通过笑被发泄了出去。②这一原理适用于任何类型的喜剧。弗洛伊德在对比幽默、机智和喜剧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后,总结道:“我们一直有这种感觉:机智乐趣产生于一种抑制消耗的节省,喜剧乐趣产生于一种思想消耗的节省,幽默乐趣产生于一种感情消耗的节省”。③

通过对心理学理论的分析,林语堂的幽默理论从弗洛伊德心理学的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本我、自我、超我在人自身内部达到平衡和谐、协调一致的理想状态。不管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上,林语堂都把幽默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他从主体心理的角度切入,将幽默上升到人生观的层面,当作一种生存的人生哲学和生活的艺术。他将幽默当作一种心理机制,一种自我内部调节的手段,“当人们以一种喜剧的态度来对待生活的苦恼时,他就获得一种防止心理失衡的手段。”④由此可以看出,林语堂从主体意识的角度,对现象做出相应的变化、反应的思维,肯定了幽默作为一种人生姿态,作为一种生存艺术的价值。

林语堂对梅瑞狄斯喜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英国小说家乔治·梅瑞狄斯的文章《喜剧的观念及喜剧精神的效用》经过他自己的完善最终形成了具有划时代的理论著作《喜剧论》。林语堂在梅瑞狄斯理论框架的支撑下,形成了他的理论著作《论幽默》,这是对梅瑞狄斯喜剧论的继承和发展。

梅瑞狄斯对喜剧这个表现方式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幽默作家首先应能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并且能勇敢地接受他人的非议,才能以喜剧的眼光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强调喜剧的目的比悲剧更加崇高,如果悲剧是通过悲悯与惊恐来洗涤人的心灵,那么喜剧则是通过笑声来感化人的心灵,因为喜剧是理智战胜愚昧、文明取代野蛮的有力武器,喜剧真正地解放了人性,也是讽刺现实弊端的最佳方式。梅瑞狄斯理论中的笑是一种智慧、理性和人之常心。在梅瑞狄斯的理论中已经把喜剧艺术上升到一种高度,有着教化、美育的作用。梅瑞狄斯认为喜剧可以使人们摒弃自己的错误和肤浅,并能够利用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他认为,幽默不仅需要人们去揭露和讽刺社会现实,还需要人们去认识自己,从而能够更好地改变自己。喜剧笑的载体是对生活的概括和取舍,在这一过程中对客体进行反思,从而能够超越自我、超越现实。endprint

林语堂在其著名的《论幽默》一书中就引用梅瑞狄斯在《喜剧论》中的话作为开篇,“我想一国文化的极好的衡量,是看其喜剧及俳调之发达,而真正的喜剧的标准,是看能否引起含蓄思想的笑。”⑤并对他关于“俳调之神”的论述进行了总结:这种笑声是缓和、温柔的,是出于心灵的妙语。讪笑、嘲谑是自私,而幽默却是同情的,所以幽默与谩骂不同。因为谩骂自身就欠理智的妙语,对自身就没有反省的能力。幽默的情景是深远超脱,所以不会怒,只会笑,而且幽默是基于明理,基于道理之参透。麦烈蒂斯说:“能见到这俳调之神,使人有同情共感之乐”。⑥

林语堂关于幽默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在梅瑞狄斯的基础上加以完善的,他提出了“会心的微笑”不同于梅瑞狄斯“含蓄思想的笑”,并在著作中引用了大量梅瑞狄斯的观点作为支撑,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梅瑞狄斯喜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林语堂在其理论中对幽默的评价已经超过了梅瑞狄斯,不论在哪个方面,他的理论框架中的幽默是把不同的笑融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在他的理论著作中,林语堂认为幽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幽默是一切使人发笑的文字;狭义的幽默是与讽刺、揶揄有区别的。幽默背后的笑有不同的含义,只有抓住情感的性质才可以理解幽默,这种幽默需要对人世进行深度的体验和感受,这种过程是漫长的,不是瞬间的。而且这种幽默体现的感情不是单一的,是多层次的、复杂的。“最上乘的幽默,自然是表示‘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正如麦氏所说的,是属于‘会心的微笑一类的。各种风调之中,幽默最富于情感,但是幽默与其他风调同使人一笑,这笑的性质及幽默这种技术是值得讨论的。”⑦这种对幽默的认识就是心领神会,这种思想在中国禅宗思想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幽默的观照不是用逻辑、概念、命题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用超逻辑的、超功利的思想去审视的幽默,这种幽默感里有着无限性和宽泛性,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征,是人对自我的有限的把握,从而进入无限宇宙,体会人生的大智大慧,这才是幽默的价值。

林语堂认为:幽默的态度是默然忍受,这种容忍态度的利弊在中国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中国传统的正统文学中是不能够容忍幽默的,幽默被统治阶级视为一种不严肃、有失体统的行为。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幽默不会被单独提炼出来,更不会概括出专门的理论。但是这种幽默始终是存在的,在文学的表达中被异化成为幽默的另一种诠释。林语堂认为幽默的态度是忍受,这一认识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气质,里面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幽默,是一种宽阔的胸襟,是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境界。从林语堂的《论幽默》中的理论观点可以看出:在他意识中的“幽默中的笑”是一种中庸的笑,这是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在笑中,无论是歇斯底里的批判,还是放纵自由的大笑,都是有节制的,所以,林语堂认为幽默是自足和淡定的产物,这体现了智慧感。林语堂继承和发展了梅瑞狄斯的理论观点:喜剧意识需要通过智慧来实现。只有巧妙地运用智慧才能把幽默巧妙地表现出来,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使作品充满幽默感,使读者能够笑,引起读者的深思。

梅瑞狄斯和林语堂都认为笑有不同的类型,其中讪笑、嘲谑和幽默有着本质的区别。幽默是一种理智、智慧的笑,是在对客观事物进行观照的同时,以某种特有的方式获得一种具有概括性的体验。而讪笑、嘲谑是一种肆无忌惮的谩骂,理智不复存在,只是一味地发泄自己的情感,没有节制。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主观的、畸形的,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不具有真实的意义,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是不可取的。

林语堂的幽默概念对梅氏的幽默观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超越。梅瑞狄斯的喜剧理论是林语堂幽默理论的框架,林语堂丰富和发展了梅瑞狄斯的理论,尤其是提出了中国人的幽默,使幽默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注释:

①②③[奥地利]西格蒙特·弗洛伊德著,张增武、闫广林译:《机智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第208、188-189、216頁。

④潘智彪:《喜剧心理学》,三环出版社,1989,第266页。

⑤⑥⑦林语堂:《论幽默》,选自《林语堂经典作品选》 ,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第38、39页。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文学院 陕西榆林endprint

猜你喜欢
幽默机智林语堂
机智闯关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机智的斑马线
探访林语堂故里
机智的警察
论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百万英镑》的创作艺术
试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四要素”
美国导演昆汀电影的幽默元素分析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
机智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