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且用不着花钱就能品尝到的水果,桑椹是其中之一种,至少在我小时候是这样的。
我们村子南边有一条小河,河的两边都是一些菜园,其中就有一个小菜园是属于我家的,它在河的那边,必须经过一座独木桥才能去到园里。小菜园的四周生长着一些树,其中有好几棵是桑树。夏天,桑树的青枝绿叶间挂满了一穗穗或青或红或紫或黑的桑椹。桑椹,书面语又写作“桑葚”,本地口语称之为“玛桑”,大概是因其籽粒美丽如玛瑙而得此名称吧。半青半红的不熟,味酸;紫里透黑的熟透,味甜。桑椹挂果的季节,母亲每次到菜园浇菜或拔菜,我都闹嚷着要去,但母亲很不愿意我同去的。我去了,影响劳动效率不说,怕我过桥爬树出什么危险。必须经过的那座独木桥虽然长不过五米,却极窄,仅一尺左右,更糟糕的是桥面还坑洼不平,走上去颤悠悠的,小孩需要大人搀扶着才敢过去。我记得好几次都是我闭着眼睛让母亲抱着走过独木桥的。
那时的我体弱病多,三岁时差点死于淋巴结核,父母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我脆弱的生命,生怕有什么闪失。有一次跟母亲到菜园,我在水塘边玩耍不慎跌了进去,被母亲及时发现,揪住头发救上来。还有一次爬桑树时见树上有一条蛇,吓得赶紧下来。所以,每当我要求跟母亲到菜园时,她都会为了我的安全劝说我留在家里,并答应采回我爱吃的桑椹,我这才乖乖地呆在家里。一两个小时后,母亲挑着桶背着菜回来了,我赶紧迎上去,从母亲手里接过一片沉甸甸的圆白菜叶,里面往往盛满上百枚紫黑紫黑的桑椹。有时,除了桑椹,还有熟透了的刺莓,颜色同样是紫黑紫黑的,味道比桑椹还美。菜园的水塘和水沟边以及桑树下,也爬着几茎黑刺莓,本地称之为黑刺果。
在我的记忆里,那个年代本地果树极少,只有部分山村人家房前屋后种有梨桃杏李及山楂石榴之类,我们吃的较多的水果是梨,用大米去山村换。如今市场上出售的种类繁多的水果,有许多在当年闻所未闻。而这样普通得不花一分钱的野生水果母亲当年都舍不得吃,全都留给我。我年龄稍长,心底曾想,等我长大,一定要让母亲吃上最美味的水果。但这个愿望后来竟没有来得及实现,母亲就因为积劳成疾,在我读大一下学期时,被肺心病夺去了生命。正是桑树枝上挂满桑椹时。
如今,又到了桑树枝上挂满桑椹时,我想起桑椹,更想起母亲,可是自从母亲去世后,我就再也没有心情去品尝美味的桑椹了。
在《辞海》(2010年版)“桑椹”一词条下,我读到“桑椹”的相关释文:
桑椹,亦称“桑果”。桑树的果实。雌花受精后,柱头枯萎,子房和花萼发育成多肉的核果,由许多核果着生在果轴上而成的复果。最初为绿色,渐变红,成熟后成紫黑色。少数品种如白桑成熟桑椹为玉白色或饴红色。桑椹味甜,可作水果、果酱,亦酿酒和入药。桑椹内的种子称桑籽,可用于桑树的有性繁殖。近成熟的果穗入药,性寒、味甘,功能补肝益肾、滋阴养血,主治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肠燥便秘等。主要成分有芦丁、糖、鞣酸、苹果酸、胡萝卜素,以及维生素B1、B2、C等,有增强免疫功能、激发淋巴细胞转化、抗白细胞减少、增强造血功能等作用。
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母亲给我吃的桑椹还是一种中医良药呢,幼年多病的我长大后竟然很少生病,极少有过什么“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肠燥便秘”之类的病症,大约与小时候母亲给我吃了许多桑椹有关吧。
作者简介:
田昀,1967年4月生于云南牟定。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楚雄州作家协会会员。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1986年1月在楚雄《金沙江文艺》发表散文处女作,1987年10月在甘肃《飞天》发表诗歌处女作,2002年11月在《彝族文学报》发表小说处女作。有诗作入选《中国朦胧诗纯情诗多解辞典》《1993年中国诗萃》《当代新人优秀作品评析》《蓝色的四翼船》《民族复兴的里程碑》等多种选本。曾获1992年“中国跨世纪杯”新诗大赛优秀奖、1993年陕西《女友》杂志优秀奖、1994年首屆太白杯全国青年诗歌大奖赛佳作奖、2001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报告编委会、人民日报新闻培训中心、中国诗歌学会“申奥有我”征文诗歌优秀奖。2011年后主要写作散文,在《楚雄日报》《楚雄晚刊》《西部散文选刊》等报刊发表,有散文入选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走夷方》《牟定好地方》等文学作品集。
选自2017年1期《牟定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