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分析

2017-07-21 23:20沈陆娟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17期
关键词:专业设置供给侧改革产业结构

沈陆娟

摘 要 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的输送方,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应深入研究适应产业结构演变的专业结构改革方向和策略。基于对浙江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专业结构的现状分析,利用统计软件进行产业结构和专业结构适配性分析、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适配性分析、专业就业相关度分析,阐明高职高专专业结构调整适配的策略,包括以存量结构调整方式优化专业,以特色发展道路建设专业,以中长期预测分析规划专业,以专业课程结构优化提升专业,以就业动态跟踪反馈预警评估专业等。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产业结构;适配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7-0025-06

2017年是新高考实施的关键一年,作为改革试点区域之一的浙江省,其宣传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由于新高考志愿填报是以专业为依据,近几年本专科院校对专业建设尤为重视,省新兴特色专业、优势专业、重点建设专业等层出不穷,本科院校同时加强重点学科建设,而专科院校则更关注特色专业、CDIO试点专业等建设项目,建设成效初显。但另一方面,浙江省教育评估院2016年11月发布了对2013届大学毕业生工作三年后的就业相关度进行评分,其中本科院校为61.67分,而高职高专院校相对较低,为54.76分[1]。同时,也对2015届大学毕业生工作一年后的就业相关度进行调查评分,发现本科院校为65.61分,高职高专院校为60.76分,比上届略有下降[2]。这一方面说明高职高专专业与就业岗位的匹配程度不高,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就业岗位面临减少和重整,就业相关度指标分值的下滑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专业设置的方向、规模和口径需考虑与产业结构适配,专业改革势在必行。

一、浙江省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配性分析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

1.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各类资源(即生产资料、人力资源、技术等)在社会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3]。数据显示,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为15649亿元,第一产业923亿元,第二产业8438亿元,第三产业628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二三一”格局。自2014年开始,浙江省的第三产业占比逐年增加,发展势头锐不可挡,“三二一”格局日趋明显。2016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6485亿元,第一产业1966亿元,第二产业20518亿元,第三产业24001亿元,三产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突破50%大关[4]。

2.劳动力结构

根据配第—克拉克法则,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结构会呈现出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并进一步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变化趋势,当然,这也与相对应产业劳动力市场的吸纳能力、市场体制的完善情况、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等密切相关。2006年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是717.81万人,2016年则降至492.69万人,减少了31.36%;第二产业从2006年的1452.29万人,增长到2015年1804.29万人,增长了24.24%;第三产业从1002.28万人增长到1436.67万人,净增434.39万人,增长率为43.34%[5]。由此可知,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尤其是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数在这10年间增加速度惊人,但始终呈现“二三一”的格局。

3.按行业细分的产值比重

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①也印证了目前浙江省正处于工业化过程开始完成,并逐步步入后工业化转型时期。服务贸易的重要性持续增长,能源贸易举世瞩目,各种新型绿色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化成为大国战略,新能源开发是重中之重[6]。“十三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演变将从比例关系发展到内在结构的优化升级,向中高端迈进,第一产业强化基础和绿色发展,提倡创新、智能,由表1可知,农林牧渔业产值较为稳定,比重略有下降。“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了工业和信息业的产业融合,现代制造业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需要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等先进技术,表1显示:近5年的信息产业提升速度迅猛,从2011年的756.10亿元增至2015年的1693.01亿元,增长了2倍多,所占比重也持续上升。

新兴产业包括高端装备制造、信息网络、生物医药、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等重要领域。表1显示,工业产值由于新兴产业的加盟,加之传统工业的维持,每年有所增长,但速度略显迟缓,致使占比连年下滑。服务业后劲十足,“十二五”期间增加值迅速,产值比重在2016年已突破50%,稳定地超过了制造业,说明浙江省的主要经济动力已从工业迈向服务业。由表1可知,主要有专业化服务业,如金融、大数据、信息通讯、商务、创意设计等;生活性服务业,如健康、养老、旅游等;生产性服务业,如现代交通、物流、仓储等。传统的劳动力、资本和资源受到瓶颈约束,刘易斯拐点已經出现,以劳动力要素来看,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从2000年的12414元到2015年的66668元,增加了5倍多[7],创新驱动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容。

(二)高职教育专业招生情况

1.高职高专院校地域分布情况

整个浙江省的高职高专院校共有49所,分布在各个地级市,布局结构过于集中。表2显示,杭州市院校最多,占了近一半,而湖州、丽水、衢州三个地级市的高职院校偏少,仅有1所。

2.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情况

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是指教育部门根据科学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所设置的学科门类[8]。由表3所示,浙江省高职高专专业设置变化情况呈现四大类型:(1)稳步式发展的专业大类。如交通运输大类、制造大类、财经大类、医药卫生大类、旅游大类和法律大类,这些专业大类在专业布点、招生规模方面都呈现出稳中有升的发展趋势。(2)停滞不前的专业大类。如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近五年专业数始终只有3个,专业布点数为4个,且招生人数呈下降趋势。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也是如此情况,专业数维持在5个,专业布点在2012年开始有所提升,但到2015年又降为11个,与2011年持平,招生规模也变化不大,均在600人左右。(3)发展迅速的专业大类。如艺术传媒大类、土建大类、公共事业大类。以公共事业大类为例,从2011年的5个专业增至2015年的13个专业,增幅为160%,专业布点数也从2011年的15个增至2015年的28个,扩大了近一倍,就读人数也增长了近三成。(4)专业规模明显回落的专业大类。如水利大类、公安大类,呈现明显的抛物线回落趋势,尤其是公安大类,专业布点在减少,2015年招生仅107人。

(三)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相关适配分析

1.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的适配性分析

x=(x1,x2,x3)表示i年产业结构样本向量,其分量分别表示该年第一、二、三产业GDP所占比重。专业结构向量z=(z1,z2,z3)其分量分别表示该年第一、二、三产业所对应的高职招生专业布点数占比。y=(y1,y2,y3)的各个分量表示的是产业增加值在总GDP增加值中的占比。利用软件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见表4。结构偏离度是指某一产业的产业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的比值与1的差,即第i年第j产业的结构偏离度= 。

显然,相关系数越接近于1,则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小,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二者之间的差异越小,关系越协调。如表4所示,随着专业设置的不断调整,浙江省的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适配程度呈现上升趋势,2011年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较大,说明产值比重明显大于专业结构比重,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又小于专业结构比重。由此可知,高校近些年不断更新新兴专业,取缔或重整落后专业,专业结构的合理性有了明显改善。第一产业的偏离度大幅度下降,协调度较五年前有明显改进;第二产业贡献的产值较多,但所对应的专业数偏少,是三大产业中问题最突出之处;虽然第三产业的产值占比开始过半,但是三产对应的专业明显更多,故两者的关系未能达到均衡,专业结构呈现三产对应专业多、一 二产对应专业偏少的明显特征。

2.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适配性分析

由表5可知,2015年第一产业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仅占4.30%,但从业人员却占总数的13.2%,说明生产效率差强人意,近五年的偏离度居高不下,表明一产的产值比重明显小于就业结构比重,且没有任何改善;第二产业的GDP占比与从业人数占比在2011年时适配性较好,但至2015年“供需关系不平衡”现象日趋明显,不过总体匹配度还是较高,这与政府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计划”“工业机器人行动计划”,打造“浙江制造”较为吻合;第三产业GDP占比与从业人员占比间的差异性较大,三产产值比重大于就业结构比重,凸显从业人员的不足。这也引发了思考:二产所对应的专业数和招生规模与三产所对应的专业相比明显偏少,但从业人员却占比最多,这间接说明二产从业人员中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略显不足,明确了“供给侧”道路的着力点。

3.高职专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适配性分析

近几年高职高专专业就业相关度一直不高,得分在60分左右,这说明高职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其专业匹配度不高,近4成学生选择非本专业工作,这一方面表明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迷茫,另一方面也说明专业设置和更新相对产业发展速度而言有所滞后。比较浙江省教育评估院对2014届和2015届毕业生一年后专业和就业相关度排名前十的专业,发现完全进行了大洗牌,以前相关度排名靠前且较为稳定(变动趋势最高为4.29%)的专业在2016年被其他专业完全覆盖。传统的教育、医学专业已不再高度相关,伴随着我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措施的实施,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0.1%、39.8%和22.9%,制造业行业大类中汽车制造(24.5%)、通信电子(19.4%)、石油加工(18.0%)、仪器仪表(11.1%)、专用设备(9.5%)、医药(8.5%)、电气机械(8.2%)等25个行业增加值增长较快。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等行业持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9],这与表6相关度不谋而合,而调查中也发现相关度高的專业有很多也是收入排名前十的专业,如阀门设计与制造、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鞋类设计与工艺、电机与电器,这再一次论证了社会经济发展促使产业结构调整明显,技术进步带来了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催生了一批新职业和岗位,亟需新专业的设置和已有专业或专业方向的调整。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专业结构调整适配策略分析

由于缺乏有效的供给,高职教育面临着市场需求和学生专业适配度低的问题,而“第三次产业革命”又使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作出重大调整[10]。高职高专院校相比本科院校更应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己任,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方面应关注与产业结构的耦合适配,遵循系统性、地方性、灵活性、特色性、预测性和规范性原则。

(一)拓宽匹配区间,以存量结构调整方式优化专业

目前,浙江省乃至全国的高职专业设置对口率偏低,相关度得分比本科低约5个百分点。专业人才与行业岗位的匹配度不够,校际间专业设置同质化等问题还是存在,对接产业需求、整合资源和优化结构、促进体制机制创新、注重提升质量尤为重要。专业调整存量布局,合并相近专业,取缔过时专业,加强特色专业,对需求不大、口径过窄、水平不高的专业进行深入论证,以存量结构调整的方式促成专业结构的优化。

专业设置的口径慢慢形成先宽后窄,加强专业意识,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设置柔性的专业方向或选修课程组,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和活力,但要避免专业的趋同和专业方向的趋同问题。专业设置空间方面应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专业的机会。根据专业类别来考虑专业调整,如第二产业制造大类等应用技能型专业设置口径应稍窄一些,设置时间应较早,设置空间应稍大一些,专业设置的规模也可相对大些;而财经商贸类专业则在设置口径方面应拓宽,在设置规模上考虑部分专业需适当减少。故应真切了解高职教育所处环境和面临形势,精准定位专业建设的目标,以提供产业经济所需高质量专业人才为导向,建立多主体参与的新专业论证机制,拓展新增专业的衍生点,从“供给侧”出发,狠抓专业建设质量,优化专业结构,完善旧专业整合淘汰机制。

(二)对接行业优势,以特色发展道路建设专业

供给侧改革需提高供给方对需求变化的敏感度和适配度。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万亿级产业是区域发展的重点方向。2017年3月浙江省“十三五”高职高专院校拟推荐评审类特色专业已经公示,共有18个大类的106个专业点榜上有名,但与浙江万亿级产业重点方向紧密相关的特色专业并不多。农林牧渔大类的“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和“园艺技术”在主推现代农业、绿色生态农业方面有所体现;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没有所对应的特色专业,仅有“发电厂及电力系统”这个传统专业;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也没有任何特色专业;高端装备制造大类只有“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进入行列,主推的旅游业和金融业,也只有“休闲服务与管理”、“农村金融”两个专业,与新兴产业对接的特色专业可谓凤毛麟角。与新产业匹配的专业建设力度不大,更新速度缓慢,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社会新行业所提供的岗位需求,供给方人才培养的方向存在偏差。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是高职院校的根本,盲目求大求全或追踪热点都不合时宜。对接行业,以重点带动一般,以特色打造品牌,提升学校竞争力是目标也是策略,加强校企合作,在专业设置、转变、调整等论证中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在社会评价、学徒制建设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都能吸引企业前来参与指导,突出技能培养输入和技术服务输出双向互动机制,建设社会适应性好、就业竞争力强、发展前景明确的专业成为学校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

(三)利用大数据,以中长期预测分析规划专业

高职院校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深化内涵建设都应以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为依据,对产业演变和人才需求深入调研论证,不能仅满足于简单的对应关系,而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进行中长期预测,专业才能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超前性。政府或委托相关机构对目前、5年、10年内的专业走势基于大数据进行分析并及时反馈给学校。一些高职院校乃至本科院校为扩充高职高专专业门类盲目开设热门专业或市场需求饱和的“长线专业”,造成专业培养质量不达标或就业困难等局面。专业“沉没”现象时有发生,包括:新增专业未通过审批或已有专业被停办,造成已投入的资源成为沉没成本;专业招生不足,造成教育資源闲置和沉没;部分专业毕业生未找到工作或专业与岗位相关度不高,造成人力资本的沉没[11]。

专业沉没现象的出现就是源自对市场的认知不足,2017年智能制造、新能源、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行业被业界看好,而电子商务、金融等行业已经处于平稳趋势,基于大数据的现状和预测分析,有助于科学制定地区政府教育部门的专业建设规划、院校专业建设规划、各系专业建设规划,引领高职高专专业的合理布局,规模适度发展。

(四)融入创新创业理念,以专业课程结构优化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职业分化加剧,职业岗位变更频繁,这就决定了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需在专业技能基础上有所延伸,提高专业培养质量的突破口之一就是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完善专业设置的自我调整环节。改革课程体系能有效提高专业教育的灵活性,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一是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增加专业方向课程,以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形式;二是改进实践课程的形式化、陈旧化弊端,强调技能发展遵循基础性、先进性、可迁移性原则;三是打通专业壁垒,立交桥式帮助学生增加选择机会,不过多强调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

为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及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高职高专院校在通识课程、实训实践课程、专业主修辅修课程等教学中都需渗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升就业质量和水平。

(五)基于就业数据反馈,动态跟踪反馈预警评估专业

实现供给端与需求端的良性互动是供给侧改革的深层动力和目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专业结构合理性、专业设置优化等最直接的指标,每年浙江省教育评估院都会进行大样本调查与分析,了解学生职业发展的状况及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对职业发展类型分布、整体就业率、专业就业率、薪酬水平、就业满意度、专业就业相关度、职业岗位发展、社会保障水平、创业情况等进行详细分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和专业布局优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在大数据和云计算时代,此类统计分析非常必要,且已经具备即时动态和全程跟踪的技术,还需连接各类社会统计信息、行业企业市场信息,从综合大环境中多角度持续地审视学生的就业状况。及时的数据反馈也使人才的输送方真正了解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专业评估和预警的重要依据,便于高校和社会了解“红、黄、绿”牌专业,建设就业率、就业满意度等综合指标都较高的需求增长型专业。但也要对一些基础性的专业进行适当保护,专业设置不能唯就业论。

参 考 文 献

[1]浙江省教育评估院.2013届(三年后)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R].2016(11):9.

[2]浙江省教育评估院.2015届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R].2016(11):16,25,45-46.

[3][8][11]廖茂忠.中国本科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7.

[4]浙江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2016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7-03-12]. http://www.zj.stats.gov.cn/tjgb/gmjjshfzgb/201702/t20170224_192062.html.

[5][7]浙江省统计局. 2016年浙江省统计年鉴[EB/OL][2017-03-12]. http://www.zj.stats.gov.cn/tjsj/tjnj/Desktop Modules/Reports/13. 浙江统计年鉴2016/indexch.htm.

[6][10]浙江省党委校课题组.“十三五”时期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6(8):68-79.

[9]2016年浙江经济运行稳走向好[EB/OL].[2017-01-22].http://tjj.zj.gov.cn/tjxx/tjjd/201701/t20170122_190854.html.

猜你喜欢
专业设置供给侧改革产业结构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关于职校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江海联动开发与区域高职专业设置研究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