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杰
内容提要:微信传播为人们获取外部环境动向和变化构建起一个巨大的“信息环境”,通过这个“信息环境”,青少年将外在于自己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和规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从而促进自身的社会化。在构建“信息环境”的过程中,微信传播像一把双刃剑,既传播了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信息内容,也传播了妨碍青少年社会化的信息内容。
关键词:微信传播;社会化;青少年
一、社会化与微信传播
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将外在于自己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和规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从而实现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个体的社会化只能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进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系统,作为个体的人必须及时了解和把握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动向和变化,协调自己的行为以便使自己能与不断变化的环境维持在一个相互平衡的状态。[1]在信息时代,人们更多地通过计算机及网络、报纸、电视、智能手机等传播媒介构成的“信息环境”去了解和把握外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实现自己的社会化。
微信作为一个集语音、图片、文字、视频为一体的传播工具,其海量的信息和便捷的传播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信息环境”。正是在这个“信息环境”的塑造过程中,微信传播悄然无声地渗透到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来。当然,在传播媒介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微信传播只是众多传播工具和方式中的一员,但是一组数据表明,它对我们的生活的确产生了重要影响。据腾讯《2017微信用户&生态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4%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8.89亿;报告还显示,50%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长达到了90分钟。同一时期,中国总人口不到14亿。大范围覆盖、高频率长时间的使用,微信传播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无疑会是多方面的,也是深刻的,某种程度上它甚至超越了技术本身的意义而改变着人们对外部环境的认知方式和角度。
二、石羊村青少年微信使用情况
石羊是距贵州省会贵阳300多公里的一个小村庄,是贵州省省级二类贫困村,三十多年南下北上的打工浪潮几乎让这个贫困村人去屋空,是西部地区广大农村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数十万农村的缩影。
在这个边远而贫困的小村庄,笔者对200名青少年做了一次微信使用情况调查。需要说明的是,各国对青少年年龄界线的划分标准并不一致,本调查按照中国国家统计局界定的15—34岁的标准执行。调查的200名青少年中,小学文化程度的44名,初中文化程度的89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67名。有198名青少年在其智能手机中安装并使用微信。
(一)使用时间。在198名青少年中,不论文化高低,也不分男女,他们每天都会使用微信,且每天使用的时间较长。其中,67.2%的青少年每天使用2小时以下,23.5%的青少年每天使用2至3小时,9.3%的青少年每天使用3至5小时。走访调查中发现,他们会在闲暇时间使用微信,也会在与别人谈话的时间使用微信,甚至一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都会使用微信。晚上睡觉前查看一遍微信朋友圈已是一种习惯。
(二)使用功能。微信的使用功能主要有娱乐、消遣、社交。其一,查看朋友圈。微信朋友圈的功能异常强大,查看朋友圈也是他们使用得最频繁的功能。他们会经常刷一刷朋友圈,看看通讯录里的好友都发了些什么新内容。他们的朋友圈中存在两种人际关系:一种是现实中的朋友关系,另一种是拟态环境中的熟人关系。这种拟态关系是指大家因为某一种共同爱好而形成的一个社区,但是彼此在现实中都是陌生人。通常,他们会看一些时事新闻,但更多的是看一些别人转发的娱乐八卦或者搞笑视频,偶尔也会转发自己喜欢的东西。其二,聊天。聊天是仅次于查看朋友圈的主要功能。他们会通过微信和熟悉的人聊天,也会和完全陌生的人聊天,甚至会花很多时间和陌生人聊天。当他们和别人聊天的时候,看上去总是有些兴奋。当然,和陌生人聊天,主要是男的和女的聊,或者女的和男的聊。他们普遍加入三至五个聊天群。其三,收发红包。他们基本上都会收红包,但是相当一部分人不会发红包,原因是他们没有绑定银行卡,所以只能收不能发。
三、微信传播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由于农村青少年学习、工作、社交、娱乐的方式较为单一,他们几乎不看书不看报,没有网吧,不听收音机,也不会花很多时间去看电视。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中,运用得最多的就是智能手机。而在智能手机中的众多功能中,除了接打电话,游戏和微信是使用得最多的应用。相对而言,在众多的传播媒介中,微信传播对他们的社会化影响更为重大。某种程度上,它甚至成为超越学校教育、家庭影响的重要影响要素。当然,这种影响也是双方面的,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培育、引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微信朋友圈传播的内容极为丰富,呈现形式非常多样化,这些传播内容中不乏社会主流价值观,不乏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的各种知识和经验。比如,国际、国内政治局势变化的新闻、事件,报道先进人物事迹,揭露贪污腐败,对暴力行为、违法犯法行为的批判等,这些内容的传播,往往附加了社会共同的价值规范、价值准则和价值精神,具有正面培育和引导的作用。在青少年一次次的阅读与浏览中,这些正能量潛移默化地成为他们所理解和接受的价值理念、奋斗目标、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发挥了对他们的教养作用,有利于促进他们社会思想的成熟,加快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2.拓展新型的社会关系。在传统农村中,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更多时候是靠上一辈人言传身教,且不说这些来自上一辈人的言传身教是否就正确合理,单就传播模式上来看,它基本上表现为一种单向度的“线形模式”。换句话说,在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中,更多时候只能单向度地从长辈那里学习知识技能、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等。由于中国数千年形成的儒家文化影响,这些单向度、自上而下地由长辈传递的知识技能、生活方式、伦理道德,年轻人很少能挑战和质疑。[2]微信传播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从多方面获取信息的广阔平台,拓展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这个平台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而且它不再是单向度传播,充分表现出了双向、多向、甚至是立体的传播态势。青少年们终于可以彻底摆脱文化权威的压制了,他们接受了远比上一辈传递多得多的知识技能、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甚至可以通过微信寻找合适的对象或地方发表自己充满活力的见解,张扬自己年轻的个性。
(二)消极影响。
1.容易误导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微信传播给青少年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但是谁也无法保证这些信息中不夹杂低级趣味的内容、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观点。实际上,不少媒体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提高点击率,往往会想方设法以一些低俗、庸俗化的文字和图片来占据报道的版面。这些充满低级趣味的传播内容不仅误导了青少年对社会的正确认知,而且也对他们造成了巨大的身心伤害。不仅没有达到对青少年进行健康社会化的作用,而且还在其健康社会化的路上设置了反道德反社会的一些诱惑。
2.行为取向上容易过度自由化。微信传播的一个优点在于包容和开放,不幸的是,这同时也是微信传播最大的一个缺点。现实社会里,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社会规范、伦理道德等都会对人们有普遍性的有效约束力,而这些有效约束力,为青少年社会化提供了积极、健康的要素,确保了青少年社会化顺利进行。而在微信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里,由于匿名性、虚拟性等原因,社会规范、伦理道德等对人们的约束力下降到了最低点。人们既可以通过微信传播漫游、交友、欣赏,也可以通过微信传播骂人、撒野、偷窃。这种规则上的包容和开放,很容易导致意志力薄弱的年轻人行为取向上过度自由化。而行为取向上过度的自由化,很多时候是与社会规范、伦理道德等相互冲突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微信传播在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实际上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学习、工作、社交、娱乐方式较为单一的农村青少年来说,这个作用无疑会更加明显。一方面,它能传播正能量,为促进农村青少年社会化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它又为农村青少年社会化健康发展制造了障碍。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制度和技术两方面加强对传媒机构严格管理,杜绝传播低级、庸俗、与社会主流价值相背离的内容;要加强传媒人的职业道德建设,促进传媒行为的规范化运作,自觉为社会积极构建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促进农村青少年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注释: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67.
[2]詹恂,严星.微信使用对人际传播的影响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5(12):112-117.
(作者单位:中共贵州省委党校报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