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恩泽,张文龙
徐州医科大学:1药学院;2党委组织部,江苏 徐州 221004
基于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视角的学生管理“双导制”改革思考
高恩泽1,张文龙2
徐州医科大学:1药学院;2党委组织部,江苏 徐州 221004
近年来,随着“卓越医师”培养计划的实施,提高教育质量逐渐成为高校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学生管理工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过程,文章以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视角为基础,针对传统医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了学生管理“双导制”改革的实施路径。
卓越医师;教育培养;学生管理;双导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实施基础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医师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人才培养就是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探索如何培养拔尖人才达到“精英教育”的效果。经过跨越式的发展,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已经加大,高等医学院校的各种教学资源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决定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不仅是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教育管理体制能否有所革新,从而适应“卓越医师”培养的需要。因此,如何利用好现有教育资源条件,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于进行教育过程管理改革,提高对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学生管理是教育过程管理的重要环节,它直接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息息相关。
我国教育界有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个问题不单单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更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尊师重教思想更是中国的传统,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但是近代以来,中国在杰出人才培养方面开始走向落后。现代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家民族谋求发展,必须在人才培养水平提升上有所突破。
教育制度改革对人才培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历史发展的进程。隋唐时期科举取士制度成型,废除了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使国家力量显著增强。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东渐、列强入侵,科举制度走向灭亡。从癸卯学制颁布、废除科举至今,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已逾百年。从1977年重新恢复高考制度至今,中国当代教育的改革已经有30余年。30余年来的发展和改革,使得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但是,不能回避的是,我国教育在卓越人才培养上却存在诸多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医学教育中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医学教育承担着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的重任,而对于医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管理更是至关重要,已经成为当前医学教育界十分关注的问题。进行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医学人才,全面提高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2.1 运行机制陈旧,学生教育过程管理执行力不足
我国辅导员制度起源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指导员制度[1],负责学员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是学校对学员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在我国,辅导员延续了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及学生事务管理的传统,辅导员通过管理大学生学校生活的全过程,为保障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辅导员制也逐渐显现出不足。主要有:第一,专职辅导员队伍不足[2],师生比不合理(1∶200以上),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要求;第二,辅导员队伍专业知识欠缺,无法与所管理学生形成专业学习上的共鸣,难以对该专业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业引导;第三,学生素质能力教育形式化,比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难以对学生能力提高产生持续的影响,教育效果不明显,成效较低;第四,辅导员工作内容模式化,甚至产生职业倦怠[3]。
现代本科导师制最初实行于15世纪初,源于英国的牛津大学,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普遍采用导师制,而本科生导师制则起步较晚,本科生导师制管理制度建设以及实施的程度和深度也相对不足。由于导师制的嫁接式移植没有获得全体社会民众的广泛支持和文化认同,而使其丧失了必要的合法性基础[4],因此西方牛津传统的本科生导师制在中国遭遇“水土不服”。我国实施导师制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第一,师生比过高(1∶17甚至更高)[5];第二,部分导师人选不符合要求,在专业知识、眼界、责任心方面参差不齐;第三,导师制执行不力,学生与导师双向选择名存实亡;第四,导师对学生学涯规划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法[6]。
目前,我国虽然有系统的辅导员制,一些高校也在制度上引进了国际通行的导师制,但是,现行的导师制和辅导员制在执行和协调方面有着诸多问题,使两者在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系统工程中往往效果不佳。本科生导师制的思想基础在于自由教育,自由教育在当前“就业至上”的语境中处境尴尬,只有高校形成“教育”“通识课程”“启发教学”等方面共识,才能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功用发挥提供文化土壤。辅导员制的思想基础在于素质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只有高校真正形成“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共识,避免形式主义,给辅导员更多的自由权限,帮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2.2 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学生教育管理成效不明显
绩效考核是指组织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检查和评定员工对其工作职责的履行程度,以确定其工作业绩的一种分析与评定体系[7]。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不仅能引导辅导员和导师队伍素质能力的提高,也能促进学生教育过程管理体系健康高效的运转。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绩效考评主要问题有:第一,指标不健全。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执行脱节,考核流于形式。很多高校在制定绩效考评体系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导致学生管理指标无章可循,或者机械套用教学、科研考核的量化性指标,在实际执行中缺少具体有效的跟进措施,使考核流于形式。第二,考核指标设定不合理。在考核中,选取的指标多为结果性指标,片面强调考核的可量化性,忽视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性,对辅导员和导师造成错误的引导,导致部分教师片面追求所谓的成绩奖项,忽视常务性工作的投入,甚至不惜通过违规等不合理做法谋求一个好的考评结果,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第三,对绩效考核结果缺乏有效的改进措施。通常,考核管理者仅仅将考核的结果简单地告诉辅导员和导师,缺乏对考核情况的分析说明,被考评者无法准确得知自己的问题所在,因而没有下一步努力的目标。第四,绩效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被考核者对结果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参与学生教育过程管理的辅导员和导师多是学校工作最前线的基层工作者,他们的工资水平不高,生活、学习、教学、科研的压力也比较大。如果绩效考核激励措施仅仅停留在精神奖励,甚至口头表扬等较低的层次上,势必会打击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难以形成对考核结果的重视。
3.1 建立“双导制”学生管理架构,明确管理全过程中各主体的职责、义务和权利
没有管理架构的组织就是一盘散沙,组织架构不合理会严重影响学生管理的正常运行,甚至导致人才培养目标的无法实现。相反,适宜、高效的组织架构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教学单位师资的能量,使学生教育过程管理的各个主体发挥更好的协同效应。通过明确学生过程管理的责任主体、执行主体、监督主体和反馈主体构建合理的管理架构,才能充分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的有效管理(如图1所示)。在导师制和辅导员制并存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体系中,学院领导小组是通常责任主体,辅导员和导师是执行及反馈主体,学生是主要反馈主体,学生会组织是学生自我管理和反馈的主体,教学工作委员会和各级领导小组是监督主体。
图1 医学生教育过程管理“双导制”架构
3.2 改革导师工作实施形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行分层次导师制
在低年级(大一、大二)实施班级导师制,选聘思想端正、知识渊博,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学科研教师担任班级导师,利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的思想,指导学习、关心生活,规划职业目标,参与学生的素质文化拓展和入党、评先评优等工作。通过班级导师2年的观察和了解,初步实现科研型、创业型及应用型学生的分流与引导;在高年级学生(大三、大四)实行个人导师制,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分别实现科研型、创业型及应用型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3.3 加强领导,提高高校学生管理主体的执行力
一般而言,在学生教育过程管理执行机构中,分管学生工作的院系领导是龙头,院系学生管理办公室、辅导员、导师、班主任、学生会是基础。由于导师制多为聘任制,导师多是直接隶属于各教研室的教师,在现有院系领导构架下,属于分管教学工作的院长管理。因此,要真正加强导师制的执行力度,必须首先加强院系学生工作管理机构对导师的领导。对辅导员、导师工作绩效进行评价是考察学生教育过程管理执行力是否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因为他们是教学和管理的执行者,是学生教育过程的操作者。
3.4 过程与结果融合,构建学生教育过程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学生教育过程管理执行情况的评价由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指标体系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评价指标体系是核心。应以学生教育管理活动的内容为依据,将教育过程管理执行的内容和结构加以明细化,同时突出对优秀成果的奖励力度,建立完整、科学、合理而且操作性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既对教育管理执行主体取得的优秀成果进行奖励,也对在整个过程管理中认真履行管理职责,积极执行本职工作任务,并付出额外努力的教师进行奖励。此外,还要加强绩效考核后的绩效沟通工作,领导干部可通过一对一谈话的方式,指出辅导员和导师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要一味批评,而是多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并帮其找到今后改正的方向和捷径。
总之,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卓越人才”应该从改革现行学生教育过程管理机制上下功夫。通过建立合理的管理组织架构,创新“双导制”实施方式,加强管理的执行力,构建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从而建立健全学生教育过程管理体系,有效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1]王道阳.我国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演变[J].思想教育研究,2007(5):31-32
[2]蒋兴礼.专职辅导员配备不达标院校解困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4):171-173
[3]邹群,田铁杰.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教育科学,2012,28(1):71-74
[4]刘济良,王洪席.本科生导师制:症结与超越[J].教育研究,2013(11):53-56
[5]张海江.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及应对策略探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8):59,65
[6]周亚利.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6
[7]冯虹,陶秋燕.现代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62
Reflections on reform of the dual-tutor system for medical studentmanagem 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cellent-docto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Gao Enze1,Zhang Wenlong2
1School of Pharmacy;2Department of Party Committee Organization,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Xuzhou 221004,China
In recent few years,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xcellent-doctor training project,improving education quality has become the core and urgent task of reform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tudent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rocedure of talents education.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plementation pathway of the dual-tutor system reform of undergraduatemanagement to cope with themajor problems in traditionalmanagement ofmedical students.
excellent doctor;education and training;studentmanagement;dual-tutor system
G642.0
:A
:1004-5287(2017)04-0386-03
:10.13566/j.cnki.cmet.cn61-1317/g4.201704007
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PPZY2015C224)
2017-02-27
高恩泽(1988-),男,山东临沂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药学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