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测评工具在高校职业指导中的运用研究

2017-07-20 23:17陈姗姗
职教论坛 2017年14期
关键词:高校

陈姗姗

摘要:在高校的职业指导过程中,职业测评是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了解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重要依据。但在测评工具的使用过程中,稍不注意便会产生偏差,使测试结果无效或不准确。通过分析泉州华光职业学院多年的基层教学情况,发现存在职业指导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学生间的差异性、对学生使用工具过程中的突发状况无法准确解释和恰当建议等问题,提出职业指导教师加强自身学习、关注并了解学生、及时答疑解惑,以及高校在必要投入的前提下,组织培训职业指导教师并开发符合本土特点的职业测评工具,教育主管部门督促高校建设与强化职业指导师资力量,进而从源头上解决职业指导授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高校;职业测评;职业测评工具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4-0022-05

2012年,高存燕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测评工具的应用》一文中指出,职业测评可分为标准化测评和非标准化测评。标准化测评指测评的编制、实施、计分和测验分数的解释遵循严格统一的科学程序,施测的内容、条件、计分过程、解释对所有人都完全相同,从而保证测验的客观性和标准性。主要是一些关于职业兴趣、价值观、人格,以及技能等方面的测评。非标准化测评指职业测评要根据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及职位素质要求的多样化,对学生采用丰富的测评组合方式的测评。如分类卡、发展清单,以及访谈等手段和工具。清华大学校长周寄梅于1916年首先将心理测试的手段应用在大学生选择职业中,象征着职业指导在我国开始建立。全世界最早的心理测评工具可追溯到法国心理学家比奈(A.Binei)于1905年编制的“比奈-西蒙智力量表”;直至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帕特森(D.G.Paterson)则是对机械能力作了重要的分析。形成了以测量动作敏捷性、空间知觉和机械理解为主的“明尼苏达机械拼合测验”(Minnesota Mechanical As-sembly Test)等能力测评工具。吴冬梅在《西方职业测评理论综述》一文中,针对职业测评的人格、兴趣、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梳理和综述。赵敏和程基伟在《说说职业测评》一文中。指出专业的职业测评正伴随着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在社会上的不断深人而随之进入各大高校。

目前,国内外职业咨询过程中能够运用的测评工具有上百种,包括兴趣、性向和能力测验,人格和价值观量表、环境评估、状态与特质测量、调查表格、卡片分类、计算机测评系统等。肖化移和柳燕在《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模型的构建》一文中指出,衡量高职学生质量高低的核心标准是职业能力,而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水平衡量的有效手段则是测评模型。其中一些经过实践检验和理论探索的主要工具,已经由国内的心理学工作者、职业测评师、职业生涯辅导专家共同进行开发、改编,并研制出了中国版本,其信度、效度及其测评效果,在多次的职业测评中得到了检验。我国高校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常用的职业测评工具主要覆盖如下几大方向:职业兴趣测验、职业人格类型测验、职业价值观测验、能力倾向测验等。具体而言,职业兴趣测验的测评工具主要包括: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和爱德华个人偏好测验:职业人格类型测验的测评工具主要包括:梅耶尔斯——布雷格斯类型指示量表、大五人格测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埃森人格问卷,以及Y-G性格测验;职业价值观测验的测评工具主要是舒伯及其同事开发的包括3个维度、15个因子的职业价值观量表:能力倾向测验的测评工具主要是一般能力倾向测验。此外,相关的职业测评工具还涉及生涯信念的测量、生涯成熟度的测量及希望的测量,还有能力、成就、职业决策困难等。可以说。职业测评是一种基于对个体的多个方向的特质进行系统性测评的做法。它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偏好、个性特征、动机需求水平、能力结构以及个体与环境的关系等多个方面。在测评的过程中,施测者充分运用社会学、现代心理学、管理学以及职业发展理论、行为科学等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访谈或测验等一种或多种相结合的手段,实现对个体的全面、深入、客观地了解,从而确定个体的职业适应性,帮助个体制定出最符合自身实际的行动发展计划,进而实现人职匹配。而职业测评工具,则是指以特定的理论作为指导的基础,以对个体与职业相关的各种个性特征进行测评为目的的工具或方法,这个过程通常是通过设计问卷、抽样、统计分析、建立常模等程序编制而成为用于职业测评的工具。

一、职业测评工具的使用意义及其作用

大学生在从学校走人社会,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之前,通过充分地自我了解,尽可能准确地把握自己的价值观、性格、兴趣、能力、愿望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人职匹配,使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与个体的特质相符合,以利于个人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及其才干,取得良好的成绩,最大化对职业的满意度、成就感及稳定性,顺利实现从学校进入社会的过渡衔接。让就业与择业更符合自身职业发展的需求。而大学生进行自我了解,除了通过自己对自身情况的主观判断和身边的朋友、老师、家长等人的评价外,还应该借助职业测评工具的测评,对自己进行准确、客观、全面地认识。运用职业能力测评手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更好地了解并提高自己的能力,了解不同职业的具体要求,做到知己知彼㈣。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测评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外,职业测评能让组织合理地选拔人才,并将人才安排到合适的岗位,让其发挥最大的作用,使组织降低人才成本,提升人力资源的价值。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从学校方面,许多高职院校甚至本科院校都没有对入学的学生进行职业测评,致使这部分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缺乏科学性:加之对职业的了解不多,导致学生很可能入错行。从学生方面.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个人往往因缺乏定量分析的手段.无法有效地利用工具帮助自己在职业方面做出正确判断和抉择。以至于在工作后的成就感和满意度不高。進而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频繁地更换工作岗位。

而作为高校职业指导课的重要内容之一,职业测评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认知,进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分析专业对口就业方向与整个社会大的职业环境的前提下,为自己选择合适的职业发展之路,并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使自身的发展明确航向,径直奔向自己的职业理想,避免走弯路。

二、常用职业测评工具简介

在现有的职业测评实践中,已有大量的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测评量表供指导师们使用,如果这些测验的结果具备准确性,那么,它们将会使职业指导实现定性基础上的定量化,并且使得职业测评的结果更为准确和清晰。主要的职业测评工具覆盖职业兴趣测验、职业人格测验、职业价值观测验,以及能力倾向测验。

(一)职业兴趣测验

职业兴趣测验是在一定理论假设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性的题目设置来测查被测试者的兴趣所在。主要有霍兰德职业兴趣測验和爱德华个人偏好测验。以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为例,该测验以人格类型学说为理论基础,假设人的兴趣类型、人格类型与职业环境均可分为相对应的六大类,分别为现实型(R)、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和常规型(C),各大类型具有各自区别于其他类型的主要特征。认为人们总是寻求人职匹配,且其匹配度与人们的满意度、稳定性、成就感成正相关。学生通过测验题测出自己的职业类型,并根据测验结果查找相应的职业代码.以此推断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方向或职业领域。这是学生用于职业兴趣方面的自我了解的重要测评工具之一。

(二)职业人格测验

职业人格类型测验是在相关理论指导下。用于对学生行为中起稳定作用的心理特质和行为倾向的测查并进行定量分析的测验。较为常见的职业人格测验工具主要有:梅耶尔斯——布雷格斯类型指示量表、大五人格测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埃森人格问卷,以及Y-G性格测验等。以梅耶尔斯——布雷格斯类型指示量表为例,该测验以荣格的心理类型为基础,通过精神能量指向(外倾E——内倾I)、信息获取方式(感觉S——直觉N)、决策方式(思考T——情感F),以及生活态度取向(判断J——知觉P)共四个维度的八个方向进行不同组合,构成16种人格类型,从而对被测试者的人格维度进行测量,了解其人格类型的偏好倾向。

(三)职业价值观测验

职业价值观测验在所有的职业测评中应处于被优先考虑的内容之一。因为价值观对个人的影响,在某些程度上甚至会比性格、兴趣对个人的影响还要重要。在生涯发展领域里,与价值观相关的量表通常围绕工作与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展开,帮助测试者澄清对工作、家庭和休闲等方面的需要程度。目前在职业指导中常用的是舒伯及其同事一起开发的职业价值观量表。该量表包括了内在价值维度的7个因子(智力激发、利他性、创造性、独立性、美感、成就和管理)、外在价值维度的4个因子(工作环境、同事关系、监督关系和变动性),以及外在报酬维度的4个因子(声望、安全性、经济报酬和生活方式)。通过排除法进行筛选,让人们对于工作的各项特质进行重要性的优先顺序排列。进而确认自己的价值观所在。

(四)能力倾向测验

能力倾向测验以一般能力倾向为主,它通过纸笔测验与器具测验结合的方式,测查个体的智力、言语能力、数理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形状知觉、书写知觉、运动协调、手指灵巧度、手腕灵巧度等九个方向的九种能力。在此基础上,使被测试者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扬长避短,进一步为自己制订相应的提升计划,并付诸努力和行动。

三、当前高校在使用职业测评工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当前高校在使用职业测评工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职业指导在使用职业测评工具时,一般都会考虑使用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符合的测评工具,这是毫无疑问的。由于大学生的就业不同于一般劳动者,因此,高校职业指导师在学生职业测评和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高校的职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涯的全过程,建立完善的职业指导服务体系,包括:提升职业指导人员素质、创新指导方法、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提升就业服务水平等,以此来转变高校教育理念,并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但在实际的职业指导操作过程中,由于职业指导师资力量的薄弱、职业指导师个人素质的局限性,以及学生个体的特殊性,使职业指导中必然用到的职业测评工具在运用过程中存在如下两大问题:一是由于测评工具的普遍性,不能正确处理全体学生与个别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问题:二是由于职业指导师在经验、知识或技能等方面的缺失,对学生个体在使用测评工具过程中突发的状况无法准确地给予解释并给出合理的建议。

(二)针对高校在使用职业测评工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的解决方案

以上提出的两大问题,实质上共同地指向“教师”这一因素在职业测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把强化职业指导的师资力量推上整个职业测评工作的主要调整方向。然而,职业指导师资力量的提升与强化,并不单是教师依靠自身力量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它必须以教师作为主体,在教师、高校和高校教育主管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发力、相互配合的情况下,使内外部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最终解决这一难题。并进一步推进职业测评工具的正确使用和发挥作用。具体的解决方案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职业指导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全面构建与职业测评相关的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结构,并内化为自身关于职业测评相互融合的职业测评直觉与素养。职业指导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同行进行交流探讨。从而提升自我的职业能力。

第二,职业指导教师要多关注测评工具的使用对象也就是学生,加深对学生生理、心理与行为因素的分析与研究,以利于职业指导的顺利进行。当发现学生在测评过程中出现疑惑时,职业指导教师应当及时给予解答,并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疏导。

第三,高校应该要为职业指导的过程提供便利,进行必要的投入,包括各种软硬件设施,并定期为职业指导教师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并为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强大的后盾支持。例如,根据学校学生的特殊性,组织职业指导师开发符合本土特点的职业测评工具,使之更具有适用性。

第四,高校办学质量的行政监督机构,各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担负起组织高水平高层次的职业指导师资培训的重任,建立起高校之间友好合作的桥梁和纽带。通过举办相关领域多方向和多层次的赛事等方式促进高校之间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作为上级行政单位,教育部门理应督促高校对职业指导师资力量的建设与强化,进而从源头上解决职业指导授课及测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四、职业测评工具的使用——以泉州华光职业学院为例

在实际的职业指导过程中,职业测评工具的使用频率是很高的,但如果没有较好地掌握相关的测评工具,不注意在使用过程中进行较好的把控,则职业测评工具将无法发挥其作用,甚至会起反作用。以本人在多年的职业指导工作中的具体案例来分析职业测评工具的适用并提出相关的注意事项。

案例一:大二年级市场营销专业的小A和小B是同班同学,也是好朋友,同时进行梅耶尔斯——布雷格斯类型指示量表(MBTI)测试。结果出来后,两人一致认为,小A的测试结果与实际相符合,而小B的测试结果与实际不符合,相差较远。看到小B显得没有精神,我觉得有必要和他进一步沟通。与小A和小B聊天后得知,小B刚参加完英语等级考试,但由于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考试过程中,小B有两篇阅读理解看不懂,作文也由于时间来不及而没有写完。小B很后悔自己没有好好备考,才会导致考得很不理想,此时的小B正处于情绪低落期。知道这些后,教师建议小B不要灰心丧气,因为才大二年级,离毕业还有一年时间,可以通过制定计划,打好英语基础,再努力一把,来年再战,一定可以比之前考得好。看到小B情绪有些缓和后,我将他的低落情绪对测试结果的影响进行告知,考虑到测试题量较多的情况,教师建议小B隔天情绪平稳时再重新测试,小B欣然接受我的建议,并在隔天测出了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结果。

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职业测评前,应当首先确定学生处于平和的情绪状态。在太过兴奋或太过消极悲观的情绪状态下做出来的职业测评,其结果会与平时的正常情绪状态下做出来的测评结果有一定的偏差。教师如果发现学生的情绪异常,可暂缓测评,先通过谈话、聊天,或其他活动,先开导学生,引导其排解不恰当情绪,直至其处于平和情绪状态,再进行职业测评。

案例二:小C是大三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的女生。在职业测评之前,小C前来咨询关于测评结果是否准确可信的问题。原因是,在上职业指导课之前,小C与其宿舍舍友曾通过网络做过星座及心理之类的测试题,但由于测验结果与实际相差太多,全宿舍的人都对测验持怀疑态度,认为测验基本都是不靠谱的。面对这样的质疑者,引用了心理学的相关案例,向学生进行说明,并解释了关于测验的信度与效度等相关概念,打消了学生的疑虑后,再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职业测评。

由此可见,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做好职业测评的思想准备。一些有过不良测评经验的学生,可能会因为曾经做过的测验让其对测验结果持怀疑态度,从而导致其从心理上拒绝做职业测评。面对这些学生,教师应当及时敏锐地发现这部分学生,消除其对职业测评的抵触情绪,并帮助其建立起对职业测评的正确态度。

案例三:在一次经管系大二年级市场营销班学生的职业测评课上,让学生做霍兰德的职业兴趣测试。在正式进行测试之前,先讲解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的理论假设。此时,班上的小D同学由于心急,没有认真听讲,先行做测试题。等做完题目时才发现,结果不知要如何统计得出。原来,学生太过着急做题而没有认真看测试方法,题目要求测试人根据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给出分值,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得2分,不符合的得0分,难以回答的得1分,在做完全部题目后分类统计各个类型的总分,填人相应的表格,并依次完成类型确定的过程。但小D同学则是用打勾和打叉的形式来做完了所有的题目,当然没办法统计结果和确定类型了。这就意味着上百道题都要重做才能有结果。这件事的教训是,每次在做测试前都要请学生认真地听完测试方法再做题。

由此可见,在正式进行测评前,教师应当详细说明职业测评的测评方法。要告知学生正确的做题方式,告知学生答案没有对错之分,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放心答题。对于用分值赋予的答题方式,或是判断勾选选项的答题方式。以及选取选项的答题方式,在做题前要明确告知学生。如果不提前说明,由于题量一般都在上百题,有的学生做题方式错误,全部做完了才发现无法得出结果,便会对测评失去耐心,产生抵触情绪或直接选择放弃测评。

综上,教师应当从开始至结束对职业测评進行全程“监控”,使学生按照测评要求进行测评,完整无缺地提交整份测评量表或测验试题的结果,不论是讲解测评目的、测试的方法以及对测试结果的解释,还是对于在测试过程中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的解答.或是制止学生在测评过程中的走神、聊天等不恰当行为,都是为了确保测评结果的准确性。

当然,根据职业测评所得出的结果并不是绝对化的,还应该结合学生自己的主观判断,在职业指导师对测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的情况下,针对性地对测验的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以利于学生的职业方向的抉择和将来的职业发展。实施教育质量评价是促进教育质量管理规范化,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由此,对职业测评也应该有相应的测评质量评价,进而促进测评的规范化,提高测评的信度和效度。而在测评过程中,职业指导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应当明确职业指导师的素养,构建科学的职业指导师培训机制,重视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充分发挥高校在教育和培养职业指导师方面的优势。将职业指导师资力量的强化作为职业测评工作的重要内容的同时,也是为职业指导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解决各项问题的好出路。

责任编辑 殷新红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