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萍
【摘 要】《语文标准》强调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探究性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体现“以生为本”的个性化教学理念。实施探究性教学,不断引导学生理解、认识、探索、发现以及想象和表现的欲望,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活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探究性 环节 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171
探究学习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层面是指在语言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研读课文,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语言探究性学习是开放式、综合性的大语文学习。探究学习的范围包括课内的、课外的和自我语文学习方法的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准备与期待、阅读欣赏与质疑、阅读反思与批判、语文实践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从而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探究性学习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土壤,应当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
一、树立学生的探究理念
新的时代呼唤教育创新,传统教育理念严重阻碍着教育培养人才的发展,束缚着人才选拔的质量,出现了“高分低能”现象和“理论与实践完全脱离”的倾向。因此,传统教育理念应摒弃,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地位应发生较大的转变。
(一)探究性学习的目标理念
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树立下列教育目标理念:1.加强培养学生对问题怀疑的社会实践能力;2.培养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发现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周期短”的特征,因此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即由过去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被动学习改变为学生自主参与、动手动脑动嘴、积极创造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或学生讨论交流学习。
(三)教师角色地位的变化
人类教育不像园林工人工作,树枝长出来只要影响美观就把它修剪得整齐划一。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要允许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不可能把全班学生塑造成同一类的人。人类教育尤其对学生的教育不具有工程流水线的工序特点。新的教育要求教师从理论上、方式方法上、人才观方面都要发生角色地位的变化。
二、明确探究性教学的环节
(一)创设情境,构建探究平台
教师要努力营造师生、生生之间的自由、平等、宽松、和谐和学习氛围,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做,并在想中、说中、做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师生在共同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语文科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增强语文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是探索性和实践性,它能充分突出学生的实践,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技能。
(二)发现问题,引领学生探究
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其终身受益。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
1.提出的问题要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能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感受知识的逻辑性,体验知识的形成性。
2.问题的程度要合适,能照顾全体学生的需求。
3.凡是学生能探究得出的,老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老师决不暗示;要尽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
自学探究是由学、思、疑、问、解五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问而不究,是传统教学的一大弊端。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秘所问,问有所解,才是探究式教学的追求。有的人认为全堂课中,只要是教师问,学生答,搞的就是探究式学习。其实这种问答式教学并不是探究性学习方式中的“问题”呈现,它没有让学生在整体感知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而是老师把问题设计好,让学生以判断的形式作答。这属于教师越俎代庖,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活动,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更谈不上让学生发现问题。
(三)拓展主题,激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
进行拓展探究时,很多内容不在文本中,而在学生的广读博采、社会积累、生活经验与人际交往中,所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语文实践,在语文探究课中尤其不能忽视。因此教师可以从内容的开阔性、角度的多元性等诸方面为学生搭好学习的台阶。
(四)注意多元化的课堂评价
评价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但不应由教师垄断,应让学生自己对学习上的优点和缺點作自我评价、各抒己见。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作出评价,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在交流式的互评中,评价同学的朗读、回答和表演,指出其优点,提出其建议。特别是面对众多美丽的错误、可爱的偏见、荒谬的异端及灵动的创见等信息不迷茫,通过正确引导、参与评价,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思辨能力。
当学生的独特体验与人生的价值取向发生偏差时,在允许学生“自圆其说”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反思、协商、辩论的沟通方式进行评价,用“我赞同……更赞同……”“我欣赏……更欣赏”等激励、辩证的语言评价,使学生有受重视、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学会聆听、理解、赞赏、争辩和互助,达成共识,学会共享、共进。
三、结束语
总之,语文探究性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它的实施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单方面控制课堂的现状,有利于课堂和自然和谐,有利于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张扬,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