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怡宁 夏守信
摘要 大学党校是培养大学生党员的主阵地,其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水平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党员的培养质量。但当前在日常管理、师资力量、培养模式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导致了大学党校的有效供给不足。为此,本文提出需要以“供给侧”改革的思维着力提高大学党校教学培养的供给质量,重塑教学培养的供给结构,以实现大学党校政治立场的坚定性和科学探索创新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大学党校 供给侧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5.044
党校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党校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的集中体现,为培养大学生党员和大学生党员干部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对大学党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客观剖析新形势下大学党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科学发展的创新路径是当前大学党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1大学党校:培养大学生党员的主阵地
大学党校是培养大学生党员的主要阵地,是建设一支高素质执政后备队伍的重要基地。
(1)大学生党员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生力军。大学党校是培养学生干部和我党后备领导干部的重要渠道,是学生党员锤炼党性,提高素质的大熔炉。高校是高级知识人才培养基地,大学党校以“校中校”的特殊形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特殊重要的作用。据中组部统计,2015年全国共有203.4万名学生党员,占全国党员比例为2.29%;发展学生党员71.8万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36.54%。根据分析入党年龄、高等教育入学年限及高校结构和数量等综合条件得出学生党员绝大多数为大学生党员。所以大学生党员无论从党员总数占比还是从发展党员占比看,都为党组织输送了高质量的新鲜血液,是组成“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后备力量。
(2)大学党校是培养大学生党员的重要渠道。目前大学党校每年培训近千万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对他们实施集中培训,其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党的基础知识,懂得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端正入党动机,确立共产党人应有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加入党组织做好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准备。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党校对广大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通过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为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当前在大学生中存在部分学生入党动机不够端正,功利意识明显,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思想准备不足的客观情况,大学党校针对掌握青年学生的特点,进行一系列富有针对性、时效性的专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使大学生通过党校这个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极大地提升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并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
(3)大学党校的工作水平决定着大学生党员的培养质量。大学党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是提升培养质量的主要途径。党校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其中理论教育必须以科研水平作支撑。通过加强对党的理论研究,加强对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加强对党中央领导人重要讲话精神研究,为大学生党员学习理解理论、贯彻中央精神提供正确引领和学理支持,进而引导大学生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
大学党校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党员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教师能引领党员加强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效供给不足:当前大学党校存在的主要问题
(1)繁杂的日常管理工作与人员相对紧缺的管理人员的矛盾。大学党校大多由学校党委副书记或者学校组织部部长兼任党校校长,另设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校长或者常务副校长,下设若干专兼职干事。这种“1+n”的党校管理人员为实,兼职师资为虚的党校管理体制并不能良好适应人数庞大的教学人群和时间较为紧张的教学教育实践,使得党校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压力大、任务重。
(2)繁重的教学任务与相对流动的师资力量的矛盾。目前在大学党校的教学任务除极少数由专任党校教师承担外,普遍由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课部教师和政工干部承担。这种兼职为主或者专兼职相结合的党校师资队伍,对于保持党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建设优质的党校教师队伍还有一定的距离。
(3)单一党校培养模式与当下多元化价值观的矛盾。目前大学党校的培养还是以集中授课为主,课堂讨论和展示为辅为主要模式。课堂内容以理论教育为主,实践教育受思想、客观条件的影响还较为鲜见。而在当前多元化社会的背景下,过去单一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大学生的需求。
3供给侧改革:新形势下大学党校工作的创新路径
以“供给侧”改革的思维,通过提高培养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党校培养改革创新的质量和效果。即以提高培养质量为主旨、以供给结构为核心、以改革为统领,通过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发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作用,使其更贴近学生的需求和习惯,从而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提高党校培养质量,最终实现政治立场的坚定性和科学探索创新的有机统一。
3.1着力提高供给质量
通过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来提高供给质量、提高党校培养的效率和创新性,以满足师生对高质量党校教育的期待和需要。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求支持、重投入。首先,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把党校工作纳入高校党委建设总体安排,进一步明确党委的主体责任,帮助党校解决实际困难,让党校工作形成全校上下一条心、一盘棋的良好局面。其次,要选优配强党校领导班子,具体推动党校工作发展,要在工作经费方面形成有效保障,保证党校主讲教师积极性的有效发挥,保证党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2)外引与内培并举。党校教师从事的是补精神之钙、固信仰之本的工作,是党的“布道者”。所以党校教师要在信仰信念上坚定不移,要靠党的真理力量引导人、感染人。一方面,可以从省委党校、省委研究室等上级部门邀请专家来校授课,引来权威声音、外部视角。他们在政策把握、实践经验、问题意识、事业思路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另一方面,重视对校内教师队伍的培训。可以有计划地分批选派教师外出进行短期培训、业务交流、访问学习,借以更新他们的教学理念,最终达到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相统一,实现学学相长、教学相长。
(3)内容与形式并重。强化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主课意识,更好发挥党校教学“固根守魂”功能。党校姓党,决定了党校工作必须抓党的理论教育。教学内容以教材建设为抓手,与时俱进地开展修订、编印工作,用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及时回应进一步提升我们理论的生命力、解释力。把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作为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教学形式要敢于走出去,依托红色革命根据地开展现场情境体验式教学。课程设置要接地气,尊重教学规律,根据不同学科学生的基础进行分类教学。总之构建起符合高校党建工作要求的、适合新时期党校特点的教学育人模式,使党校成为提升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和干部素质与能力的加油站。只有培养的供给端质量实现升级,实现有效的教育供给、创新教育供給,才能解决党校培养有效性的问题。
3.2着力重塑供给结构
大学党校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和教学服务,改变以往单一的培养模式、统一的课程资源的供给结构。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分层教学等方面。党校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贴近校园、贴近社会;授课方式要多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要根据高校不同专业对于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和深度的不同分类教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力:
(1)用“必修+选修”实现党校课程模块化。传统的党校课程作为必修部分由党校统一组织讲授,各分党校可以依托相关学院的学科专业开展专业性思想教育选修课程。还可以尝试性地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对理想信念、党史国史、法治、党章党纪等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侧重。历史文化学院可以在原有党史国史课程基础上加深理论深度。这样有效地创新教育课程设置,提高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2)用“骨干+特色”实现党校讲台多元化。高校有不少优秀的共产党员和老党员,他们的事迹富有一定代表性和强大的道德感召力,我们可以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事迹报告团、开展相关专业领域的党员专家事迹报告会等来进一步拓宽讲台,与党课传统主讲教师的主力部队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大学党校要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大力推进大学党校新型智库建设。
(3)用“主调+辅调”实现党校课堂活泼化。课堂教学要提高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我们可以在保持党课主调严肃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党建主题辩论赛、党建知识竞赛等活动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总之,我们在改革探索中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探索,不断借鉴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从而使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领会好、领会透中央关于新形势下党校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我们才能瞄准主攻方向,打好大学党校改革攻坚战,向党中央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