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金健
摘 要:野外科研工作是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掌握必备的野外工作技能是科技人员顺利完成野外科研任务的基本保障。本文通过中科院科技人员野外工作技能培训班的案例,对开展科技人员野外工作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培训模式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同时根据培训实践进行了经验总结和问题改进的初步探讨。
关键词:科技人员;野外工作;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创新已成为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热点,科技创新离不开优秀的科技人才队伍。组织实施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全面提升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不仅要关注国际前沿学科领域高新技术的拓展更新,也应做好科研基础技能的日常岗位培训。随着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启动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的过程中,如何确保野外科技人员人身安全,高效顺利开展野外科研任务,掌握必备的野外生存和工作技能尤为重要。
一、开展科技人员野外工作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
野外科学工作是自然科学产生的源泉,是中科院作为国家自然科学研究中长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不仅是资源、环境、宏观生物学、农业、天文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高新技术应用研究的重要手段,甚至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研究也与野外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贯穿于中科院几乎所有的科学技术研究领域。
中科院在全国各地分布有100余个直属研究机构,已建成210余个野外观测台站,长期在站职工人数达3000多人,而非台站经常从事野外工作的科技人员数量远在此之上。这些科技人员为了积累第一手野外科学数据,需要工作在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野外地区,人身安全、科研活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顺利完成野外科研任务,首先要确保科技工作者的人身安全,只有具备相应的野外生存技能,才能应对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而避免生命受到危害,进而运用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充分利用已有专业知识进行思考、发现、探索和创新。
如何树立科技人员野外安全意识、如何提高科技人员野外生存和工作技能,建设一支野外业务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是中科院历史发展和当前科技工作的迫切需求,也是各学科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加强科技人员野外工作技能的培训,提高科技人员对野外工作技能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既具备良好的野外生存和工作能力,还能由己及人、积极为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广大研究生传授系统科学的野外知识经验,共同确保科技创新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科技人员野外工作技能培训的具体做法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的前身之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是中科院野外台站最多的研究机构,于1955年建立的沙坡头站是中科院野外台站建设的开端。虽然科技人员在各自学科领域的长期工作中积累了宝贵的野外经验,但针对性较低且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野外工作技能培训需求较大。
野外生存技能原为军队特种兵的一门素质训练基础课程,后逐渐被引入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目前我国正式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仅有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7所大学,但诸如此类的课程多以野外生存生活、体育竞技等内容为主,与中科院以科研工作为主的野外工作需要有很大差别。因此,中科院蘭州分院自2005开始,结合地区学科特色,从野外生存技能和野外工作经验方面积极实践尝试探索科技人员野外工作技能培训,迄今已面向中科院内外举办6期,来自北京、上海、甘肃、青海等地区29个科研单位的240余位科技人员及科技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参训单位最初为中科院兰州分院系统的5个单位,逐年增加至2016年已有院内外15个单位的学员参加培训(如图1),获得良好反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专项技术短期培训项目。
(一)明确培训目标
科技人员野外工作技能培训的目标为提升野外生存和工作技能,其课程教学以解决野外科研工作的实际问题为主旨,结合实际、讲求实效,以“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为主要原则,突出“四强”的特点,即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系统性强、科学性强。
(二)强化需求导向
将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统一起来,采取分层次、全方位、多维度地征求培训建议,同时准确定位目标学员,了解其特点,合理设计调研大纲,向研究所领导、有野外经历的科研人员、已参加过的学员和研究所拟培训人员通过问卷法、访谈法、随访学员等多种方式从培训内容、时间、方式、师资、参训意愿等方面调查和分析归纳来确定单位和学员的真实需求。
(三)课程体系建设
1.培训方案的确定
根据需求调查结果、结合学科领域特色、研究所发展要求等初步拟定课程计划,发布培训通知、确定参训学员,培训实施前根据报名学员年龄、职称和专业领域等实际情况等再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量身制定野外工作经验部分课程。
2.主要课程内容
经过几期培训的实践,科技人员野外工作技能培训班现已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如图2),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一是野外基础技能,包含野外生存技能、野外急救基础医学知识、野外科技人员心理建设;二是野外工作经验介绍,以野外工作通用技能为主,由区域主要学科领域逐步向中科院全院范围扩展,包含沙漠、冰川、冻土、高原、海洋、生态、水文、动植物等多学科领域野外工作经验分享与案例分析;三是野外台站实训,包含野外台站的建设与管理经验、台站野外工作实地学习等。授课方式为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演练相结合,教学相长,更有利于学员对知识及时充分的消化吸收。
3.师资与教材选择
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严格把关师资的聘请,选择层次高、水平高的院内外相关领域专家授课。野外工作经验分享课程的授课教师均是来自中科院系统内具有多年野外工作经验的首席科学家、研究员以及野外台站工作人员,在野外生存技能方面为学员邀请到具有丰富户外活动经验的培训讲师,野外医学急救基础知识由三甲医院急诊科的主任医师主讲、野外科技人员心理建设授课讲师为心理学资深讲师。
培训教材的选择,一方面通过与野外科研人员的交流沟通选择普适性强、内容全面详尽的基础性野外生存专业教材;另一方面通过征稿的方式,从广大科技人员获得一手资料,把他们的野外工作经验文稿整理成册,形成了内容具体详实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野外工作经验汇编》,用于指导学员应对不同领域野外实际工作出现的相关问题。
(四)强化组织实施服务保障
在培训的组织服务保障方面,明确提出三项基本要求:一是以中科院科技工作任务和科技工作者个人需求为主,灵活设计课程计划,最大限度地为学员提供优质的学习项目;二是优选培訓场地,改善食宿条件,为学员创造好的学习环境;三是培训中,就场地食宿和服务保障等随时与学员沟通,对不合理的安排进行调整,及时帮助学员解决困难,努力为学员排忧解难,提供人性化的培训组织服务。
(五)做好评估跟踪、提升培训效益
为了及时掌握培训效果,逐步提高培训质量,不断提升培训效益,通过培训结束后的学员评估表和日常跟踪反馈来了解优势与不足,评价培训效果。培训效果评估表从授课内容、授课师资、授课教材、组织服务四方面开展。日常跟踪反馈通过建立网络群或回访,随时了解学员的培训收益以及是否把培训内容与工作真正联系起来,把课堂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学员的评价和反馈信息不断改进、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力求能达到学以致用。
三、科技人员野外工作技能培训的经验总结
(一)依托野外台站,打造特色培训
中科院具有遍及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学科领域的宝贵的野外台站资源,依托野外台站既能让学员进行实际学习又能熟悉中科院的部分野外研究,同时远离日常工作集中精力学习。因此,为提高培训实效,每次培训都依托在一个野外台站中进行。在野外台站的选择上,坚持“三有”的原则,选择有合作意向、有科研实力、有接待能力的野外台站,以不影响野外台站的正常工作和运行为前提,通过前期的实地考察和沟通,确定培训场地。培训过程结合野外台站的实际工作,定制相关课程内容。着力打造理论与实践、课堂与野外、实验室与台站互为支撑、有机融合的特色精品培训。
(二)培训方式灵活,力求培训实效
野外工作技能培训不仅需要学习扎实的野外基础理论知识,也需要在野外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演练。因此,培训以注重课程的实用性、注重学员的参与度和注重操作的可行性为前提,采取课堂讲授、实操演练和互动交流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努力创建开放式、多元化的培训模式,让知识活起来、让培训不枯燥,让学员能直观的感受和体验理论知识,进一步巩固培训内容。
(三)碰撞产生火花,交流或有创新
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区院内外各个领域的不同研究单位,都有着繁重的野外科研任务。科技人员接触的多为本学科领域的同行,对其他领域了解可能较少。通过一周左右的培训和日常交流,互通信息,不仅对工作技能的进一步提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可以增加对相关领域、相关研究所和团队主要科研工作的了解,同时在相互探讨的过程中思想产生碰撞,对于学科方向交叉融合,培养新的生长点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科技人员野外工作技能培训的问题与探索改进
(一)工学矛盾
目前,具有野外科研任务的科技人员数量众多,但主动参加培训的仍是少数,且报名学员常因工作临时取消参训。从培训组织者来讲,一方面希望未来的继续教育能实现由“要我学”的强制报名参训向“我要学”的按需培训的良性方向发展,从应急培训向系统教育转化;另一方面在学员报名不积极的前提下,不得不采取强制培训的措施来达到培训的目的。因此,持续做好野外工作技能培训必须解决职工工学矛盾的问题。首先要从根本上构建科学合理实用的课程体系,逐步引导职工自发参与培训;其次要广泛宣传培训的重要意义,提高科技人员对野外技能的重视,加强职工继续教育的意识;最后根据单位工作安排可适当开展岗前培训,如对承担野外科研任务的职工要求必须参加野外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申请野外科学考察,从事野外科研任务。
(二)共性与个性
野外工作技能培训面向具有野外科研任务的科技人员的普遍需求,因此培训内容以提高野外生存和工作的基本技能为主,具有基础性和普适性。如果可以常态化实施此类培训,需考虑细化学科领域、增加培训班次、新增相应课程,或由各研究所为科技人员开展专项业务领域的技能培训,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科技人员实际需求。
(三)野外实训
野外工作技能培训由理论和实操共同组成,考虑到大量学员的人身安全、场地和培训时间等问题,野外生存技能的实训内容以各种户外用具的使用、急救措施的练习和疏导心里压力的互动等内容为主,而野外工作技能主要是通过野外经验分享使学员在相近领域的野外工作中汲取对个人和团队有益的知识以及野外站点的实习。针对部分学员提出增强野外实训的建议,在未来的培训中,将考虑进一步去粗取精,合理优化理论与实操的时间分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强野外技能的实训,组织学员进行纯户外体验式的生存模拟训练,进一步提升野外生存和工作能力。
五、结语
科技人员野外工作技能培训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充分认识到其对科研单位、团队以及科技人员个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以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为目的,了解并关注培训对象的真正需求,精心细致地策划培训方案,做好培训过程的组织服务保障,完善后续评估跟踪与及时总结经验方能做好每一次培训。在未来的培训中,科技人员野外工作技能培训将紧密围绕中科院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为科研生产和科技创新服务。
随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科研院所应当重视并加强对科技基础技能的培训。加强科技工作者基础技能培训,是开展科研工作的第一步,更是科研任务顺利完成乃至科技创新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路甬祥.艰苦的工作 光荣的使命——中国科学院野外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8(1).
[2]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基本情况[EB/OL].http://www.cas.cn/zt/kjzt/ ywtz/gyywtz/201212/t20121219_3724221.html.2012.
[3]黄若涧.大学生野外生存技能的传播与培养[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
[4]冉孟刚,史伟,鞠军.定向运动与野外生存训练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