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晨子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在工商农等行业的普及,在教育界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工作的开展也应充分认识并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本文,笔者以互联网+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为主题进行探讨,首先对于目前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进行简述,其次对于如何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分析,旨在探索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青年学生
目前社会正在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机大数据技术为技术从“+互联网”到“互联网+”转型,进而彰显出一种互联网思维,进入到互联网+的社会新常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越来越注重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化生存,使其互联网+化。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始终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注意与技术发展保持同步,建立移动互联技术平台;把握网络空间话语权,深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所谓的“互联网+”就是指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通过借助信息通讯技术实现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继而实现促进传统行业发展并未其发展提供网络平台的目的。该概念最早是由腾讯集团马化腾最先提出的,后来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明确的提出,随着政府对互联网发展的不断重视,应该将“互联网+”的理念为大众所熟知并将其融入到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中。
一、“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高校学生一直被视为引领时代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力军,互联网更是其展现自我、表达心声、汲取知识的重要媒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对网络依赖度越来越高,信息技术化对于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点:
1.社会责任意识薄弱:互联网作为一个虚拟的网络平台,自由开放的言论环境更象是双刃剑,当代青年学生处在复杂的网路环境中,对身边蜂拥而至的信息难辨良莠,很容易使其沉迷于网络,导致其理想信仰迷失、社会责任感淡薄。
2.心理素质差:由于受到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信息的广泛性的影响,很多教育工作者指出,网络的过度使用势必会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无论是知识方面还是情感方面,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经验及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的信息的腐蚀影响其学业,久而久而之对其心理素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或使学生处于现实与虚拟的边缘,有甚之导致学生人格错位,道德失落及自我迷失,对学生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3.善于独立思考:高校学生作为互联网体验中的主力军,具有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热衷吸收新鲜知识的特点。互联网知识更新速度快,具有海量的信息资源并可以实现共享。因而,高校学生可以充分地利用互联网资源搜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最前沿的学科信息,为锻炼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思考研究能力创造了更广阔的平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要求
1.优化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以宣传思想政治文化、坚持主旋律及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高等院校为主要方向。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以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导向,借助互联网的舆论宣传作用,通过探究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制定出科学的宣传战略,进而将高校的移动网络平台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传播媒介。
2.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互联网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用户思维,互联网思维下的思政教育理念是注重学生的感受,这与高校以生为本的理念不谋而合。大学生不喜欢被灌输说教,他们具有极强的主观意识,崇尚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课程平台可以为思想政治教学提供开放式的共享式的资源,通过微信公众号、微薄等媒介传授思政教育理想信念,既顺应时代需求、符合当代学生喜好,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体验。
3.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需要确立学生作为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将学生的专业或者所擅长的与教学特点相结合,融入学生感兴趣的、真实有效的内容,进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网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对于纸质教材和教学资源的需求量,同时学习时间也有一定改变,除了在课堂上,学生还可以在课后以及任何个人空余时间,打开网络平台想学就学,做到人性化的同时将思政教育效率最大化。
三、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升华网络教育,培养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在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就在与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并使其遵守道德规范。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视为学生道德意识的规范及标尺,其有助于帮助高校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小范围的网络交际到更高水平的国家信息安全目的在于以更加严格和标准的方法约束高校学生的网络道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教育水平。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对多元的信息进行选择、接受及调控有助于培养和升华学生的自律精神、网络道德,可以有效的挖掘高校学生对于网络信息文化的鉴赏辨别能力和水平。其在提高高校学生使用网络的同时也提高了其使用网络信息知识的有效性,可以有效的实现对学生网络心理素质的人格化培养
2.坚持以学为本的个性化自主学习。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教师一直扮演着照本宣科,灌输理论知识的角色,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难题。因而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怎样有效地用理论知识武装高校广大的青年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充分的将无生命的理论教材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可以实现将理论知识与丰富多彩的网络媒介的有机结合,进而大大提高學生的学习兴趣,在更高的程度上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知识的吸收率。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知识的丰富性及共享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鼓励及支持。
3.借助网络平台共享优质的课程资源。以互联网为基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很大的程度上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冲击和改革。在以联网为基础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随时的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心媒体形式进行思想的学习及交流,在完成理论知识的同时抒发自己的见解。这种方式可以节省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拓展的时间,还可以更加有效的为学生查阅资料提供便捷的条件,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形式他也更加得到高校学生的青睐。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可以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视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充分调动学生主觀能动性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表达观点,展现滋自身风采提供了舞台。
4.创新科学性与思想性完美结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有助于实现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结合。互联网时代的多元进化价值观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阵地还应该是课堂教学,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将师生之间的精力更加倾向于个性化的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可以更加有效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在如今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顺应互联网+新模式的趋势,紧紧抓住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机遇,抢占网络教育阵地,关注移动互联网技术及传播模式的新动态,运用到意识形态的教育中,进而实现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及技术进步的有机统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好好地把握互联网+这一主题,关于互联网思维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启示,本文也只是一个开端。
参考文献:
[1]苏伟刚.“互联网+教育”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优化策略[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114-119.
[2]孙飞,赵攀.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S2):111-112.
[3]卢玥,任念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索[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04):141-144+176.
[4]刘淑兰.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6):170-171.
[5]刘秀峰.“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