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伉 伉
林郑月娥:亲民的香港“铁娘子”
文|伉 伉
上图:林郑月娥
2017年3月26日13时18分,湾仔,香港会展中心。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投票、计票,选举委员会正式公布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选举点票结果:林郑月娥胜出,有效得票777张。
即刻,现场所有的镜头对准了一个一身素装的女性。此前,林郑月娥就是香港特区政府班子成员中唯一的女性,有香港“铁娘子”之称,但她自己对此并不完全认同,称自己只不过是个“小女人”。会展中心的聚光灯下,林郑月娥向现场人们鞠躬致意。
这位香港历史上首位女性行政长官充满自信,她说:“‘一国两制’在香港有着成功的实践,香港对‘一国两制’的信心不会改变;作为行政长官,将继续依照基本法的要求施政,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落实不走样、不变形。”
1957年5月,林郑月娥出生于香港湾仔的一个普通家庭。五兄弟姐妹中,她排行第四。早年,一家生计全落在当船员的父亲身上,生活艰苦。连祖母、外祖母一起,一家九口挤在一栋唐楼窄小的板间房里(唐楼,就是没有电梯和冲水厕所的楼;板间房,就是用木板间隔的“群租房”),全靠母亲操持一大家子的起居饮食,后来祖母、外祖母、父亲又相继中风,也是母亲负责照料、勉力维持。林郑月娥回忆起母亲时,说她“任劳任怨”,认为自己的性格受到了母亲的影响。
母亲对教育的重视也改变了林郑月娥的命运。虽然母亲本身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是她觉得一定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聪明的女儿找一所好学校,这毫无疑问是相当有远见的。林郑月娥也因母亲的努力在七岁时得以进入香港著名女子学校嘉诺撒圣方济各书院读书,这是一所湾仔地区条件较好且乐于招收中下阶层子女的教会学校。林郑月娥在这所学校里度过了小学、中学、预科的10多年时光,在其中成长为品学兼优的学生领袖,不少校友对她的印象是文静、分析力强、自信、低调和随和。
林郑月娥深明知识才可改变命运,自幼勤奋向学。她每天把床当作桌子做作业,几乎每年都考第一名,只有一次失手,回家大哭了一场,下次考试又重回榜首。在学习之余,林郑月娥还酷爱写作,学生时代在各类刊物上发表了不少作品。在同学眼中,这个女生的性格极为低调,不爱讲话。低垂的两条长辫和一成不变的校服陪伴林郑月娥度过了少年时期。
中学时,她曾满怀悬壶济世的梦想。后来,因受电视剧《北斗星》启发,立志成为一名社工,服务社会。由于出身基层,林郑月娥深明基层及弱势群体之苦。为此,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香港大学社工系。大二时,她从社工系转到社会系。1980年,取得社会科学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时,林郑月娥的想法十分明确,就是要参与公共事务,而且是在政府中任职,所以只报考了三个政府职位而没有寻求任何私营机构的工作机会。最终,林郑月娥被录用为布政司署房屋科政务主任,公务生涯由此开启。
林郑月娥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即获得了几次宝贵的机会,得到快速的成长和提拔。第一个重要机会是1985年参与中英联络小组,处理香港回归问题。她以随从的身份跟一些主要官员到英国外交部和北京中央政府开会、谈判,见识了两国最高领导层的决策过程,并且有机会向高层官员展示自己。她的工作表现很快被领导层注意到,两年后被调入股灾调查委员会。在股灾调查委员会的经历让她得以对香港经济有深入的了解,为她日后执掌香港财政奠定了基础。
1996年,她出任副库务司,负责在每年的简报会上,向传媒解释财政预算案。1997年香港回归后,林郑月娥续任库务局副局长。
她曾说:“几十年来在20个不同工作岗位一直服务市民,从未间断。……涉猎所有主要政策范围,深深体会勤政亲民的重要。”
2000年8月,林郑月娥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社会福利署署长。任上,她经常去街道上和露宿的人交流,聆听底层的故事,后来就推行了“露宿者试验服务计划”。为了帮助智障运动员,她申请拨款,成立了“香港展能精英运动员基金”。2003年“非典”期间,她连同好友成立“护幼教育基金”——三个月内筹得款项8000万元,支持因“非典”失去父母的儿童,直到他们大学毕业。在任内,她推行社会福利机构一笔过拨款制度,取代实报实销制度,降低社工薪酬支出,也曾经顺应香港的经济衰退及通缩而调低“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的援助金额。
丈夫林兆波在剑桥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到香港中文大学担任历史系副教授。2003年11月,林郑月娥出任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常任秘书长,半年后她突然主动申请调任香港驻伦敦经济贸易办事处处长一职,职位由D8首长级降到D6级——其主动降职减薪的原因是要管教幼子林约希,而林兆波在此期间也放弃了教职一起赴英。她是香港回归以来首位自愿减薪且不升级的官员。
1988年被派往美国华盛顿环保部门实习的林郑月娥
2006年,在丈夫的支持下,林郑月娥只身返港,加入曾荫权特首的政府班子。2007年7月1日,林郑月娥获委任为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局长,晋升为首长级甲一级政务官。林郑月娥知道,执掌发展局,其政策往往离不开一个“拆”字,很容易就会把自己推上社会的风口浪尖,也很容易遭到民众诟病。但几年下来,她的名望并未因此下滑,反而让她赢得了“高民望、高效率、高政治能力”的美誉。
香港市民至今清晰地记得:2007年7月29日,林郑月娥履新不到一个月,就遇到皇后码头拆迁事件。当时许多年轻人反对,不理解为什么要把一个有集体回忆的码头拆掉用来做基建。林郑月娥穿着素色T恤衫,只身前往皇后码头,跟上百名示威的群众就码头去留问题进行对话,在反对皇后码头清拆的示威人群之中她坦率耐心,从容不迫,反反复复地向大家解释皇后码头清拆的合法性以及工程延误的严重后果。她解释,学术意见认为皇后码头“未达到一个大的历史价值”,又诚恳表示:“往后我们如果要继续香港的繁荣稳定,那我们必须再前行一步。如果这次对话是要政府或我本人承诺‘不迁不拆’皇后码头,才可以进行的话,对不起,我做不到!”林郑月娥最后坚持立场,强调“必须拆迁码头”。面对示威的激进人士,林郑月娥的表态直截了当、掷地有声。最终皇后码头在几日后迅速清场。这一场战役,让林郑月娥获得了“好打得”(强悍、斗志强,实干家)的公众形象。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香港是崭新而飞速向前的现代化大都市,与历史挂钩的文物保护(港称“保育”)常常被观察者所忽略。实际上,香港在城市发展中不断回顾自己的文化身份。林郑月娥说:“香港进入一个成熟的阶段,必须重视我们的文化历史。”而在以前,因为发展压力大,香港已经失去了很多的文物。
文物保护工作复杂琐碎。林郑月娥执掌发展局期间,香港的文物保育工作得到大多数市民的认可。林郑月娥“活化”文物的许多经典小故事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采取“补偿楼层”的办法,把业主本来打算拆掉建豪宅的九龙标志性建筑“旧钟楼”保留下来,并改造成博物馆和康体文娱设施,向公众开放;采取“以地换地”的办法,把业主本来要拆掉的建于1930年的文艺复兴式建筑“景贤里”保留下来;采取“众人竞标”的办法,把雷氏家族无偿捐赠给香港政府的私人住宅“雷生春”以一元的租金租给浸会大学经营,为香港市民服务……
在2011年检查市容和清理违建问题时,林郑月娥发现,时任特首曾荫权的住房存在着违建情况。为了扩大房屋的使用面积,曾荫权的家用玻璃嵌板围封了客厅外廊。林郑月娥询问身边的工作人员,得知这一建筑并未申报相关手续,于是她直接上楼,递给曾荫权一封劝喻信:“您家外廊的玻璃嵌板围封没有申报相关审批手续,属擅自搭建,限您30天之内必须予以拆除,否则,将按照有关法律条款,依法处罚。”当天,曾荫权就通过微博,将自己擅自搭建违章建筑之事,向市民表示真挚的道歉,并主动拆除了违建。
林郑月娥以从不浪费时间聊天出名,一些人觉得她“高傲、冷漠”。不过,一位前同事曾写道:“事实上,从她的很多看法来看,不仅头脑清晰还乐于助人,尤其是对弱势社群。无论人们出身如何卑微,林郑都会用心,尽力帮助他们。”
在香港社会较高的民意支持下,林郑月娥于2012年6月加入特首梁振英班底,出任政务司司长,统领全港公务员。其实,此前她已准备好卸任发展局局长后,举家赴英国小镇过隐居生活,但最后被丈夫说服,回心转意,出任政务司司长。
林郑月娥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说自己是“小女人”,家庭成员对她而言非常重要,她曾表示,她在每一次升官之前,都会询问丈夫和两名儿子的意见,因为她身为问责官员,对自己甚至家人都有很大的压力,而林兆波为了让她没有后顾之忧,很长时间都在英国照顾两个儿子,很多时候林郑月娥只能独自一人留在偌大的官邸里。她曾在电台节目中显示过她作为女人的软弱,“有时夜晚自己一个人,没人陪看电视,真的很想有个肩膀依靠”。
甫一上任,林郑月娥就迎头撞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反国教”风波。港府原本计划在中小学推行德育和国民教育课,出人意料的是,部分深受西方意识形态思维影响的人,反过来硬指这一课程是“洗脑课”,要求政府撤回科目。而他们所谓的“洗脑”,只是因为在该教材的众多教学参考资料中,提到了“中国模式”。
林郑月娥是民望最高的官员,不少人希望她缄口不言、明哲保身,也有人想看到她吃饭砸锅、“为民出头”。但是,不顾大局、爱惜羽毛并非林郑月娥的作风。在接受香港有线电视采访时,一向刚强干练的这位女强人首次在荧屏上落泪。她直言政府撤回科目不合适,自己已“将个人的诚信和公信力押到现届政府”,个人受批评不重要,重要的是5年后香港社会变得更好。她还表示,如果不这样做,“是对不起香港市民”。
2015年,香港部分公共屋邨(保障性住房)爆发食用水含铅超标事件。港府在组成独立调查委员会后,部分泛民派议员继续提出全民验血等不合理要求,还发生了两名政府官员在向居民解释时被迫喝下“铅水”的事件。林郑月娥对公务员受辱一事十分不满,在立法会上指责泛民派,认为政府已经尽力解决后泛民派仍借题发挥、“穷追猛打”,并且表示已经发出内部指示,不允许官员接受屈辱,因为他们“代表特区政府的尊严”。此番表态颇为出人意料,林郑月娥也表示已经做好自己言论“被扭曲、被抹黑、引来人身攻击”的准备,自己之所以要直言是因为“官到无求胆自大”。林郑月娥的这番表态也在竞选过程中被香港媒体一再提及,视为她“强硬”的某种象征。对于批评的声音,林郑月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她会以许冠杰的《沉默是金》作为勉励,要求自己平常心对待,并相信公道自在人心。
2016年7月,林郑月娥获得香港最高级别的荣誉奖励——大紫荆勋章。梁振英为林郑月娥授勋。
温婉干练的林郑月娥,其祖籍与首任香港特首董建华同属一地,也是浙江舟山。
每逢有来自浙江的活动,林郑月娥在与乡亲们碰面时,总是流露出浓浓的家乡情结,总以自己父辈是浙江人而自豪。在2015年香港举行的甬港经济合作论坛上,林郑月娥也曾介绍,自己母亲是宁波人、父亲是舟山人。
任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局长时,林郑月娥曾到过舟山,并与舟山市领导就城市建设、社会管理、休闲旅游、文化遗产等进行了磋商、展望。她说,对回乡期待已久,感到舟山的发展潜力非常大,希望双方能在各方面开展进一步的交流和合作。她专门到访宁波帮博物馆参观,对宁波帮博物馆“情感地标、精神家园”的立馆宗旨及功能非常认同,并表示宁波帮博物馆很好地展示了宁波帮艰苦创业、回馈桑梓的历程,这对于激发后来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参观后,林郑月娥为宁波帮博物馆题字:“深受感动”。
2016年4月27日,林郑月娥出席“美丽浙江·欣赏香港”浙江文化美食旅游动漫节开幕式时,还特意提到:今天这个活动让她能看到很多家乡老字号食品、特色工艺品、旅游名胜图片等,感觉特别亲切。
2017年3月26日,在香港的一些舟山乡亲获悉林郑月娥胜出的消息后,都击节相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在朋友眼中,林郑月娥“为人高尚、有同理心、友善、体恤别人、而且风趣”。这些特质,可以从她的成长经历中找到内在的逻辑。在政治人物的背面,她和很多女人一样,扮演着她在家庭中的角色——妻子、两个儿子的母亲,以及爱穿旗袍的小女人。
林郑月娥曾经在回忆当年跟林兆波相遇的过程时,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来形容。原来,她于1982年获政府保送,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发展研究的一年文凭课程。就在她刚到英国时,买了一辆自行车,结果不到两个星期就撞车了,是当时剑桥一个很大的新闻,学校报纸都有报道。林郑月娥回忆,当时“腿断了”,需要住院三至四星期。而林兆波就是看到了学校的新闻,跟几名香港的学生一起探望她,随后两人就很自然地恋爱了。他们育有两子林节思、林约希。
一边处理政治、政务上的复杂棘手问题,一边要与柴米油盐打交道,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妻子、两个儿子的母亲,林郑月娥努力做好多个角色的切换,身上同样表现出女性特有的柔情。
香港前教育局局长孙明扬说,当年林郑月娥的两个儿子还年幼时,她每日忙于繁重公事,却仍坚持回家亲自煮晚饭给他们吃,然后继续工作。林郑月娥的长子林节思说,他和弟弟自出生以来,就受到母亲周全的照顾和关爱,“她担忧我们的成长,照顾我们都亲力亲为,从没聘请佣人。为了争取多陪伴我们,这段时间甚至没有和父亲去看过一场电影”。
林郑月娥出任政务司长后,民望一直很高,这引起了市民和媒体的诸多猜想。有媒体在采访她时,就直接问她“有无参选下一届特首的野心”,林郑月娥直言相告,自己“不是一个很政治挂帅的人”,而是务实、做实事,喜欢当辅助角色,而非“企到最高位、做领导者”的人,“我真的对于政治上无野心,因此未来5年,我唯一工作目标是辅助梁振英实现他的施政理念,我认同梁振英的理念,现在需要稳中求变,需要适度有为”。
林郑月娥强调,特区政府高官不但要面对特首,也要面对市民大众。她慨叹做官越来越难,推动政策需要很大量的解读,平衡多方利益。正是因为有如此务实的看法和态度,舆论更加期待看到林郑月娥在履新香港政务司司长之后的新作为。作为女性,她很有自信,也非常努力,凡事都能亲力亲为,面对困难不会轻易灰心,也很有进取心。
林郑月娥(中)胜出后与家人合影
2017年1月12日,林郑月娥辞去政务司司长一职,并宣布参选香港下一届特首。她表示,去年12月10日行政长官梁振英宣布因家庭理由不争取连任,由于发生巨大变化,令她不得不重新考虑竞逐行政长官。她说,过去四年半她致力协助行政长官,落实行之正道、稳中求变的政策,但她认同良好管治不止要有良好政策,公众参与、法治精神、社会共识、适切回应、向社会问责,都是重要元素,是市民对下任行政长官的期望,亦是对她的挑战。她会透过公平公正的选举,争取成为下任行政长官。她感谢丈夫及两名儿子,他们三人都要从期望和她有更多时间相聚的心态转变,要从担心她体力能否支持而尝试劝退的立场,转为背后支持她参选的最大动力。
2月14日情人节当天,丈夫林兆波向林郑月娥发了一封情书,以鼓励林郑月娥,表示希望她能当选特首,“为香港市民努力工作,为落实‘一国两制’作出贡献”。而大儿子曾反对她参选,担心她的身体应付不来,后来见她服务香港的决心,最终反过来支持她。
林郑月娥爱家,家也给了她温暖和支持,赋予她坚持自我、坚定前行的动力源泉。母亲参选特首,林节思写道:“她除了热爱家庭,也深爱生于斯长于斯的香港,相信她会尽力守护和带领这座城市,就像她曾守护和带领当年那个躁动不安、迷失的我。”林郑月娥曾动情地感谢家庭:“我能够在政府做到今日的位置,能够投入那么多时间,一定是因为有家人、特别是丈夫的支持。” 幸福美满的家庭是事业成功的保障,幸福美满的婚姻为林郑月娥竞选特首赢得很多加分。
林郑月娥是香港回归20年来首名女特首,其丈夫林兆波也成为了史上首位特首“第一先生”。外界关注特首“第一先生”会否萧规曹随,一如过去三名特首的另一半,即三名特首夫人皆出任不少公职,但林郑月娥于竞选期间已事前宣布林兆波不会担任公职,无须因她当选改变低调作风,料林兆波未必如历任特首夫人般活跃。身为数学博士的林兆波本身性格及作风低调,不太注重外表仪容,已经习惯“女高官背后男人”的说法,不热衷于镁光灯下。
李克强会见林郑月娥,颁发任命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的国务院第678号令
经历百年漂泊,香港回归祖国。在中央的大力推动下,香港的政治体制改革迈出行稳致远的步伐,“一国两制”在实践中铿锵前行。
林郑月娥参与、见证了这一变化。她投身其中、全心付出,以坚定和果敢,以尽责和务实,守护着“一国两制”。
2015年,林郑月娥担任香港政改方案三人小组成员。20多个月里,她坚持依法办事、寻求共识,承担了巨大的压力,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她在推行政改方案时的一番话言掷地有声:“我相信,真正的政治,应该是为社会谋取最大的长远和整体福祉。如果大家能‘心存大我’,为着实现普选的目标,大家多走一步,尝试化解分歧,甚至放下一些原有的坚持,共识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尽管政改方案由于反对派的阻扰未获通过,导致香港特首选举办法原地踏步,但林郑月娥在其间表现出的担当、能力和情怀至今让人难忘。
“一国两制”是香港社会的基本框架。在这个框架里,一直有两种力量博弈:“一国”和“两制”。有的时候人们强调“两制”多一些,有的时候强调“一国”多一些,二者不可能绝对平衡。自1997年回归至今,香港社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谈“两制”较多,谈“一国”较少,这种现象造成了过去一段时间香港社会对“一国”概念的淡化以及对“一国两制”的误解。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非常荣幸能在这个历史性时刻成为下一任行政长官,同时也感到非常的任重道远。作为特区的行政长官,最重要的是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全面、准确地按香港基本法办事。”林郑月娥当选后说。“目前香港还有很大的空间增强市民对‘一国两制’的理解,尤其是对‘一国’这一大前提的理解。未来特区政府要不断增强香港市民、特别是青年学生与公务员对基本法的认识。”林郑月娥强调,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既是行政机关的首长,也是整个特区的首长,既要对香港特区及市民负责,也要对中央人民政府负责。“无论是特区政府还是中央人民政府,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行政长官必须当好香港特区和中央人民政府之间的‘桥梁’角色,既要把香港市民的意见、诉求和感受全面、准确地告诉中央人民政府,也要把中央对香港特区的政策准确地向香港市民解释。”她说,担任行政长官,绝不是政务司司长的加强版,而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要求更高的职务。
近年来,政治争执迟滞香港经济发展和民生的改善,甚至“港独”言行一度泛起。林郑月娥语气严肃地说,“港独”完全违反“一国两制”和基本法,会冲击香港的繁荣稳定,在香港肯定是没有出路的,所以绝不容许。在当选后的记者会上,林郑月娥感言:“香港,我们共同的家。今日存在颇严重的撕裂和积累了很多郁结。我的首要工作就是去修补撕裂和解开郁结,团结大家向前看。对我来说,团结是要实实在在、一步一步建立起来。”
对于如何团结香港社会,林郑月娥透露,未来特区政府的施政将体现管治新风格,政府将更具包容性。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将以更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把不同政治立场的人团结起来,只要对香港有热情、有承担、有能力,就让他们参与特区政府的工作。“未来特区政府必须稳中求变。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角色要变得比较积极有为,政府不单要当好‘服务提供者’和‘监管者’,还要成为‘促成者’及‘推广者’;要通过财政、税务等方面的新措施增强香港的竞争力。同时,经济的发展成果,必须要广泛地让香港市民分享。”
她认为,香港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经济体,未来在争取比较高的增长率方面有困难。但香港背靠祖国,而国家正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等一系列新构想,这些都为香港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多机遇。
2017年7月1日,香港将迎来回归祖国20周年纪念日,“一国两制”事业也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环境中,香港正面临着经济转型步伐缓慢、竞争能力不足等诸多挑战。此外,立法会内“拉布”乱象也对施政造成干扰,“港独”逆行更严重冲击社会稳定,成为香港发展的极大阻碍。
显然,摆在新任行政长官面前的任务十分艰巨。未来五年,香港社会需要解决一系列事关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不仅要团结香港社会各界,建立和谐氛围,还应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打造新增长点,尽快实现经济多元化,增强竞争力,特别是要切实有效改善民生,解决市民大众最为关心的实际问题。
我们相信,在这个历史节点上,新任行政长官一定可以和香港市民同心协力,充分把握机遇,克服当前的困难和挑战,保持香港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再创辉煌,续写传奇。
责任编辑/胡仰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