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华:青丝变皓首的传奇

2017-07-20 10:20文|余
传记文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董建华行政长官香港

文|余 玮

董建华:青丝变皓首的传奇

文|余 玮

上图:董建华

银发平头,笑容谦和,性格沉稳,行事低调,这是董建华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

任职香港特首期间,素有“好人”之称的董建华带领香港市民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度过一次又一次的风云变幻、波诡云谲,可谓鞠躬尽瘁。董建华选择离开,一度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今天的董建华同样为世人所关注……

引人揣测的离任与新岗位

2005年2月28日下午,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京闭幕,会议增补了80人为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董建华榜上有名。

3月2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召开,数百名中外记者将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挤了个水泄不通。政协会议新闻发言人吴建民准时出现。凤凰卫视女记者闾丘露薇继一位《人民日报》记者后第2个被点名。她的问题是: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是否可能成为政协副主席。包括笔者在内的现场记者听到这个问题时,都不由一惊,香港记者真厉害,会想像,问题也刁钻。于是,现场的气氛一下子沉静下来。

“根据全国政协的章程,全国政协的人事安排要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确定。现在政协大会还没有开始,要明天下午才正式开幕。”吴建民脸上带着职业外交家的微笑回答让现场记者们莫衷一是,董建华将何去何从,无从知晓。一个星期后,一度沸沸扬扬的事情终于到了揭晓的时刻。

3月10日下午5时30分,董建华步入香港特区政府总部新闻发布会现场,语气缓慢地自己宣布因身体欠佳而辞职的决定。在谈到一个多星期来没有回应辞职传闻时,董建华态度诚恳,解释自己之前因为没有正式递交辞职报告而不能向媒体公开。他感慨地说道:“8年前,我接受中央政府任命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香港市民一起开始走一条从来没有人走过的路,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我有幸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这个特殊的位置上,报效国家,服务香港市民,这是我一生的光荣。”

有记者问:“董先生,您好。你刚才说您的健康有毛病,您的健康究竟出了什么毛病呢?如果您的健康有毛病的话,一旦您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您觉得您的健康状况是否可以胜任这个职位呢?”对此,董建华说:“我今年将近68岁,岁月是不饶人的,我的健康更因为长期每天16至18小时的工作而受影响……我的医生告诉我,我的身体本来的底子是很好的,但如果再长期操劳下去的话是一定不可以的。”环视了一下现场,董建华接着说:“就你第2个问题,我也想告诉你,我的健康状况,以及我的身体状况……我自己相信,如果做政协的工作,现时政协副主席的选举还要过几天——甚至政协副主席的工作,我觉得我的健康在休息一段时间后是可以承受到的。”

3月12日,温家宝总理签署了国务院第433号令,批准董建华辞去行政长官职务。

同日下午,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闭幕会议上,选举新增的全国政协副主席逐人表决。董建华在3位增选副主席候选人名单上名列第一,以高票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当晚,董建华在北京政协礼堂接受了记者采访。他表示,在休息一段时间之后,他将尽快投入为国家参政议政的工作中去,在新的岗位上为增进香港与内地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继续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3月13日傍晚,辞去香港特首职务的董建华返回香港。在离开机场时,他乘坐的是一辆普通“奔驰”私人轿车,而不是插着港旗的特首座驾,原来由政府提供的司机、保镖以及秘书也均已撤出。人们莫不惊讶他“公私分明这么迅速”!

对政治没有兴趣的“黑马”把舵“香港号”

1992年,彭定康出任港督后,对香港行政局进行大改组,董建华等一批新人进入“行政局”。原来,这位与英国新任首相梅杰私交甚厚的港督深知董氏父子与英国王室成员的关系很好,英国女王曾多次接见董氏父子,为此彭定康在组阁香港行政局时想到了董建华。

这年10月的一天,彭定康找到董建华,说:“董先生,我代表港府,想请你加入行政局委员,共同为港人服务。”董建华听了,非常委婉地说:“对彭督的厚爱我只能心领了,现在公司刚刚渡过一场劫难,我怕自己胜任不了这个职务,到时不但不能为港人和港府减轻担子,反倒给行政局添麻烦,让我心中有愧。敬请港督另谋高人。”

董建华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投票

董建华不愿意担任行政委员,并不为别的,而是他对政治没兴趣。董氏家族的发家缘于航运,论资产在香港算不上是最富有的,但就其声名显赫来说,在中国台湾政界、美国政界、英国政界都有熟络的关系,但无论是董浩云还是董建华,董氏父子一直以来对政治兴趣索然,无心从政为官。董建华平时与朋友聊天时,天南海北无所不谈,惟独对政治这个话题很少议论。

董氏父子对政治的这种态度,彭定康并不了解,听了董建华的话后,并不死心,再次力邀董建华出山又被拒绝后,于是找人商议如何才能让董建华来行政局。结果,行政局首席委员邓莲如想了一招,他对彭定康说:“董建华是一个很念旧情的人……汇丰银行对于董氏家族有救祖业之恩,如果让汇丰银行出面请董建华,他不会拒绝的。”一听,彭定康大喜。

彭定康立即找到时任汇丰银行主席的浦伟士做说客,浦伟士欣然前往。董建华当然没有忘记在自己身陷困境之时,作为“东方海外”的第一大债主的汇丰银行和其主席沈弼的舍身相助之情。这个知恩图报的人无法找出理由来回避和拒绝昔日的恩人兼好友浦伟士的诚意引荐。于是,董建华成为香港行政局委员,正式开始其政治生涯。

董建华是一个做事认真而且很有责任感的人。在担任港督管制下的行政局议员期间,他对于有关香港民主、经济等诸多问题都发表诚恳的建议,勇于坚持原则,甚至公开发表意见反对彭定康的政改方案。

随着董建华在内地的投资极大地促进了内地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他在国内的地位。1993年3月,董建华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从此真正开始在中国政局中参政议政,也开始亦政亦商的传奇生涯,不仅在商界屡创奇迹,在政坛上也是平步青云。

1995年12月6日,国务院港澳办公室主任鲁平,面对香港传媒表示,可能由还没有引起人们多大注意的“黑马”出任特区行政长官。在鲁平没有开腔之前,有关特区首长的“兑猜游戏”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热门人选大都是经常在香港曝光的重磅人物。半年前,《香港商报》曾推出的“香港特区首届行政长官十大热门人选”中就没有董建华。

年底,全国人大港澳地区代表吴康民在香港《明报》撰文,大力推举董建华为首届行政长官的最佳人选。但是,由于吴康民是以写文章的方式对外表示的,所以人们的目光仍然集中在香港政界、法律界几匹“红马”身上,无暇顾及默默无闻的董建华,因此吴康民的文章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12月28日,中国政府公布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组成名单,董建华不仅是150名委员之一,且还出任为副主任委员。在共5名港方副主任委员中,安子介、霍英东、李福善都是长期与中国政府合作、在香港德高望重者,一向不太关心政治的董建华与年仅42岁的梁振英显然属于破格提拔,两人显得特别醒目。于是,有人认定这两人就是鲁平所说的“黑马”。

进入1996年,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的推选如火如荼地进行,其候选人选成为香港、内地、英国,以至全世界的热门话题。

5月19日,正当香港传媒和各界人士不厌其烦、费尽心思地猜测“黑马”董建华的真实想法时,香港一家报纸引述不知消息来源的报道的最后一句话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董建华已经正式通知中国政府,无意角逐首届行政长官的宝座。”

第二天,另一家报纸又爆炸性地刊登了该报对另一位行政长官热门人选、特区筹委会委员罗德丞的访问。在访问中,罗德丞公开表示有意角逐行政长官位置。

董建华无意角逐与罗德丞公开宣称参选行政长官的消息一见报,在香港各界引起不小的震动,更激起了拥董派的一阵恐慌。有个拥董派的人找到董建华,问他:“董先生,你是不是像报纸上说的已经正式通知中国政府,无意角逐首届行政长官的位置?”这时,董建华笑开了,并如实相告:“我没有说过此话。”

随后,董建华的弟弟董建成出任东方海外集团副主席。外界认为,这是董建华准备放下家庭生意,准备参加行政长官角逐的部署。

董建华确实面临选择。航运业倾注了董氏父子两代人的心血。参选意味着首先要舍弃巨大的个人利益。更何况,首任行政长官并不是万事无忧的宝座,驾驭承载着650万港人的“大船”,对船王之子无疑是更大的挑战。

6月3日下午4时30分,董建华亲自前往港督府,与港督彭定康会面并提出辞呈。随即,向新闻界发出《辞职声明》。在声明中,董建华表示,辞职一事或会引起竞逐特区行政长官的揣测,但两者其实全无关联——行政长官要由推选委员会选举产生,一切言中尚早。但是,他在声明中又表示,自己将与筹委会同仁一起,在香港历史上最重要的关键时期为香港平稳过渡继续共同努力。

9月19日,董建华一改往日的低调作风,出乎人们意料地公开宣称要召开记者招待会。在记者会上,董建华发表了一个简短的声明:“近期在朋友的鼓励及家人的支持下,并为推选委员会提供多一个选择,本人决定缜密思考并积极准备参与候选。……我希望在未来数周内作出参与候选的确认。”

由于这是董建华自成为行政长官热门人选后首次对外正式宣布其角逐意向,因此引起了香港传媒的极大关注。

正当香港传媒为角逐行政长官折腾得不可开交之际,香港法院前大法官、前申诉专员、香港特区筹委会委员贾施雅也突然宣布加入特首角逐。

10月5日,董建华的支持者在香港海底隧道湾仔入口竖起一个有线电视广告牌,上面大书:“不论黑马白马,同声同气就是好马!”明眼人从字面上的用意不难发现,此话是针对董建华的,因为董建华一直被人称为“黑马”。

10月18日,董建华正式宣布参选,并亲自到位于香港中环华人行的筹备委员会秘书处领取报名表格。他笑容满面地对记者表示:“今天对我来讲,是很重要的日子。”他同时不讳言对家族祖业的留恋之情:“放弃家族生意很舍不得,不过这是人生的一条路,我有更重要的任务。此外,我还要放弃BNO及BDTC护照,以便符合特区首长的国籍要求。”

11月,筹委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主任委员会议对31名报名参选者进行资格审查,确认并公布8位参选人名单。名单中除了李福善、吴光正、董建华、杨铁梁四大热门人选外,还有另外4人。

随后,世界著名的新闻周刊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于11月号将董建华作为封面人物推出,该刊认定董建华在这场角逐中已处于优势。

11月15日,由400名香港永久性居民组成的香港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会议大厅举行第一次会议,提名产生首任行政长官候选人。董建华、杨铁梁、吴光正3人均超过50名推委提名,成为候选人。

董建华当天下午在太太、子女和孙女的陪同下,于办公室收看了电视直播点票情况,点票结果揭晓后随即接见在场守候的新闻记者,他形容自己优胜于他人的地方是“对香港将来我愿意做出一切牺牲,这是我的承诺”。他否认自己是“钦点”人选。他说:“我每天早上7时开始参选工作,做到每晚12点,如果有钦点的话,我便不用这样辛苦。”

12月11日, 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郑重宣布,根据推委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选举结果,董建华当选为香港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

曾经历经沧桑的董建华以他的智慧、他的才华、他的谦厚、他的沉稳、他的勇气、他的胆识、他的责任心、他独有的魅力,赢得了香港人的心,成为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

大多数中国人不会忘记那一幕:1997年7月1日,董建华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下宣誓的场景。

从这一天起,香港开始了它历史的又一页,而董建华作为香港首任特别行政长官,也开启其一生中重要的一段政治生涯。

曾叫嚣“香港已死”的《财富》不得不啧啧称道“活力之都”

董建华上任之初,正值香港楼价疯狂飙升,市民要求平抑楼价的呼声很高,董建华也认为楼价太高是窒碍香港竞争力的“罪魁祸首”。1997年10月,董建华在上任后的第一份施政报告中提出每年兴建8.5万套公屋,廉价供应给低收入人群居住(被称为“八万五”建屋计划),作为长远的建屋目标。一时间,全香港叫好,几乎全是赞成的声音。

1997年10月的香港,顺利回归的喜气尚未消散,经济危机的阴霾已经降临。以“地狱狂犬”索罗斯为首的对冲基金、摩根斯坦利、高盛、里昂、所罗门、怡富、惠嘉、美林及霸菱等大型证券行组成的“国际大鳄”集团对香港“发功”了,金融风暴登陆香港。

早在香港回归前夕,美国《财富》杂志预言:香港已死!并且还以“THE DEATH OF HONGKONG”(香港之死)为封面的专题文章预测香港回归后居民大量移民海外、犯罪猖獗、法制混乱、选举制度被破坏等,把回归后的香港说得前途一片暗淡。一般人都认为,该文代表了西方对香港回归后的普通看法。孰料,1997年之后冲击香港的,是经济而非政治的问题。

这场风暴发端于泰国,席卷整个亚洲,搅得周天寒彻。在扫荡了东南亚各国之后,“金融大鳄”们流着口水将手伸向香港。于1997年至1998年间,先后对香港发动4次猛攻。

刚掌舵特区不久,新船长董建华和他的水手们便与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遭遇。他们是否能经受得住考验直接关系到香港的繁荣稳定以及“一国两制”的落实。由此,全世界屏住呼吸、瞪大眼睛紧盯着联交所的大屏幕,特区政府与国际炒家之间的金融大战牵动人心。

出租车司机苏顶明永远忘不了1997年10月20日,当时他到内地玩了6天,回到香港时,原本价值30多万元的股票就只剩下不足4万元。许多香港人攥紧了矿泉水瓶,在炎热的天气里挤在一起,看着证券交易所的显示牌目瞪口呆。

当日是美国华尔街股市惨剧“黑色星期一”的10周年纪念日,香港股市开始下跌。至23日,恒生指数持续暴泻,与8月份市值高峰期相比,香港的上市公司市值减少了15420亿港元,减幅达35%。仅香港十大富豪,估计损失就超过了2100亿港元。同样截至这一天,银行利息上升了300%,楼价开始下沉。

香港经济受创,股市暴跌,房地产也备受冲击,董建华的首个德政“八万五”建屋计划,由此惹起了一些争议。尽管不少国际经济分析师认为当年香港经济衰退的原因是亚洲金融风暴所致,但港人大都认为,“八万五”计划令市场忧虑政府遏制房地产市场,助长了金融风暴对香港的冲击。有人开始说,在金融风暴扫荡楼市的时期,这一计划无异于雪上加霜。

按照索罗斯等国际炒家的如意算盘,香港金管局会采用扯高利率的老套子,并借此打压股市……在生死关头,特区政府一改策略,董建华做了一个他上任后最重要也是极富争议的决定:在8月14日至28日两周时间内,特区政府共动用近1200亿港元的外汇基金入市干预,在股票、期货市场与大炒家们展开了一次“世纪豪赌”,将恒生指数上拉1169点。特区政府在期指市场获利约20亿港元,最终成功击退炒家,投机者损失估计为12亿港元。

杀敌一万,自伤三千。在金融风暴的吹袭下,特区政府挺了过来,没让香港出现“崩盘”,然而这一胜利实在来得惨烈——从1998年第1季度起,经济持续5个季度衰退,为战后最严重的一次;股市从1997年8月最高峰的16673点急跌至1998年8月最低谷的6600点,一年间跌幅超过60%。数以千亿计的财富瞬间蒸发,香港似乎一夜之间变为一座危城。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一周年庆典大会上,行政长官致辞号召港人“拿出前所未有的勇气”去战胜困难……

雄关漫道真如铁,从一开始,历史便没有给董建华和他的班子适应的时间,即使在金融危机过后也没有喘息的机会,危机接踵而至,地下暗流涌动,特区政府始终颠簸于风口浪尖,而处在风暴眼的董建华更是不得不咬紧牙关,鼓起十分的勇气,接受命运与历史的挑战。是非功罪,谁人评说?顶住,没被打垮,已是英雄本色。金融危机肆虐之时,董建华在给亲人的家书中写道:“雨过天晴后,我们便会更加坚强、更具实力。香港现时需要的,正是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其实,我们一直具备这种精神,只要大家将它发挥出来,逆境过后,便会是顺境。”

守得云开见月明。到1999年第2季度,香港经济终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的负增长,取得1.1%的增长。拐点出现了,香港走上了复苏之路。

雨过天晴,在香港经济繁荣的同时,董建华的行政管理工作也取得喜人成绩,强制性公积金计划、教育改革、海关打击“人蛇”、越南难民中心问题等都得到很好的解决,其中居港权之争让董建华和特区政府一度困扰。

回归的第3天,即1997年7月3日,数百名回归之前非法入境的无证儿童到香港入境处“自首”申请居港权,获发“行街纸”(香港境内活动的暂准证)。7月10日,香港特区政府引入“居留权证明书”制度,规定内地人士必须于内地申请居港权。消息一出,数千名港人内地所生子女申请司法复核。1998年8月11日,香港法律援助署选出吴嘉玲、吴丹丹、张丽华、徐权能及杨妮妮5个无证儿童作为个案代表,向法院申请居港权。

居港权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样的人可定义为香港“居民”。根据《基本法》第24条规定,香港永久性居民在香港以外所生中国籍子女,均为香港居民,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居留权。但《基本法》却没有列明他们在获得永久居民身份之前所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是否可以成为永久性居民。

1999年1月29日,香港特区终审法院对5宗无证儿童争取香港居留权的个案进行了终审裁决,裁定任何在港居留达7年的港人,他们的子女无论何时出生,都应享有居港权。终审法院作出此项裁决,等于认可港人在内地所生子女无须经内地公安部门审批,即可享有在香港的居留权,似乎有为了判决自行解释法律的嫌疑。有香港法律界人士指出,该判决中有关特区法院可审查并宣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行为无效的内容,违反《基本法》的规定,“是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地位,对‘一国两制’的严重挑战”。

裁决一出,香港顿起轩然大波,有人认为法院敢于否定行政当局的意见,是司法独立的象征,而更多的有识之士则深感忧虑。特区政府的调查显示,根据推算,因终审法院裁决而可能享有居港权的内地人士高达167.5万人。经评估,光是房屋、教育及医疗的建设开支就高达7100亿港元。如果新增劳动力全部投入香港劳动市场,香港失业率将超过22%。这一裁决给特区政府和香港社会带来巨大压力。

作为特区政府的行政长官,董建华马上对此发出警告说:“此事后果不堪设想,如果判决生效,香港多年来的努力将付诸流水。”

5月18日,特区政府行政会议决定,由特首董建华向国务院请求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基本法。特区政府估计,人大常委会释法后,将可令符合取得香港居留权的港人在内地子女,由167万余人大幅下降至不超过20万人。6月初,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有关议案,提交人大常委会考虑。

6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此作出法律解释:港人在内地所生子女要求进入香港,需要经过内地机构审批,并持有效证件方可进入香港;《基本法》第24条第2款第3项规定,是指无论本人是在香港特区成立以前出生还是以后出生,在其出生时,其父母双方或一方须是香港永久居民。按照这一司法解释,真正合乎这一条件的,内地不到7000人可以获得居港权。

分析人士评价,董建华在此事件中显示出了很好的政治眼光和法治意识,深刻把握了“一国两制”的精髓并灵活地运用到司法中去,依据《基本法》和人大释法,促使终审法院修正了有关居港权的判决,避免了因167万人移居香港可能引发的重大危机。更重要的是,他开创了这样的先例:当特区政府面临危机时,应该如何处理。曾有香港政界人士甚至如此评价:董建华最大的功绩是成功落实“一国两制”及港人治港,相信如果第一届特首不是由他出任,“一国两制”的推行不会如此成功。

更具戏剧性的是:2001年5月8日,曾经说“香港已死”的美国《财富》杂志竟然选择在香港召开“《财富》全球论坛”,对外宣布:香港没有“死”!并且还高度评价说:“香港仍是亚洲乃至全球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有趣的是,当年策划“香港之死”封面专题的编辑总监乔夫莱·科尔芸也参加了这次财富论坛,有记者不忘旧事,问他:“如果现在《财富》为香港再做一个封面专题,你怎么形容香港?”科尔芸思考良久,最后回答说:“活力(Vitality)之都。”

率港府险度“戴口罩的春天”

首届香港特区政府在2002年6月30日结束5年任期,风雨数年过后,董建华也面临着去还是留的抉择。

2001年12月13日下午,董建华在“支持董建华连任大会”上,向在场1000名嘉宾正式宣布参选香港特区第二届行政长官。董建华说,竞逐连任行政长官,是他一生中最不容易的选择。他的“初衷”是只做一任,但现在事业刚开始,香港正在困难之中,在前进中,在希望之中,没有一件事,比“此时此刻和广大市民紧密站在一起,更加重要”。后来在接受采访时,他同样如是说:“在决定参选连任的时候,我的家人也不赞成我继续参选,而且事实上当我第一次参选的时候,我心里也对自己说就此一届的。但到后来我知道在香港的工作有很多尚未完成。此外,在过去的几年里我自己亦学习了很多东西,对香港的情形非常之熟悉,所以经过详细考虑之后,我最终也决定出来参选。

说到从商与从政的区别,董建华曾这样说:“从商时,你要做一些投资的决定,赚钱当然很高兴,蚀本的时候自己便要自负亏损。但做特首就不同了,关系到680万人的福祉……这个责任真的十分之重大。”

2002年7月1日,新的任期开始了。在就职典礼上,董建华意气风发地说,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充满艰辛,也充满光明和希望的道路。

在执政的第1个任期里,董建华依据基本法,本着以民为本的理念施政,克服各种困难,领导特区政府成功地落实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实现了平稳过渡,保持了香港的繁荣稳定,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推崇。董建华连任特首后不久,一些新问题同样困扰着他与特区政府。

2003年3月10日,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突然向外宣布:在过去的几天内有来自8A病房的10多名医护人员出现发烧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并发现该病具有传染性。

而从3月中旬开始,位于九龙湾的淘大花园陆续有居民发病,部分淘大居民陆续开始外迁。全港感染猛增至400多人并出现病人死亡,很快香港陷入了一派恐惧之中。次日,香港特区政府颁布了隔离令。这种不明原因的所谓瘟疫后被命名为SARS。

在这突如其来的事件中,香港社会各界团结一致,各尽所能,迎难而上。特区政府处变不惊,沉着应对。4月11日下午,董建华宣布:对付非典型性肺炎是目前香港最重要的工作。并于当日下午,将4月19日定为“全民清洁保健日”,号召全体市民行动起来,把香港变成一个真正的清洁城市。

4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曼谷出席中国—东盟领导人特别会议时会见了董建华,说:“我们很高兴地注意到,从最近一段时间的情况看,香港特区的疫情正在趋于稳定,这一成绩的取得是与你为首的特别行政区政府和香港各界在抗疫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分不开的,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同时,温家宝表示,中央政府决定应董先生的要求,向特区无偿提供一大批口罩、眼罩、防护服等用品,这些物品内地正在按质、按量组织生产,很快即可送达香港特别行政区。

5月18日,国务院副总理兼卫生部部长吴仪在日内瓦出席世卫大会期间,会见了世卫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及其他官员,向国际社会传达了香港“非典”疫情受控的信息,并积极争取世卫撤销对香港的旅游警告。

5月23日,世卫组织宣布从即日起撤销对香港的旅游警告。这让董建华振奋不已。

6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正式将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从爆发非典型肺炎疫情地区名单中排除。世界卫生组织负责传染病的执行干事海曼说:香港人口密集,有效控制“非典”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香港的成功“意味着世界在‘非典’威胁面前变得更安全了”。

在宣布世卫组织将香港从疫区名单除名的决定时,董建华感慨地说:“每一次当我想起在SARS这场疫情中逝世和牺牲的人,我都感到很难过,特别是淘大花园的居民,他们受到的冲击和伤害是最大的。我对所有逝世和牺牲的人表示哀悼。”

由“7-11”降级为“4-11”的他对个人嗜好专心一致

的确,作为首任特首,董建华是身体力行地践行“一国两制”的第一人。在香港面临百年转折之际,董建华急流勇进,以率真之性,以“报效国家,服务市民”的拳拳之心,筚路蓝缕,开“港人治港”风气之先。香港经历了百年西方现代政治文化和商业文明的沁润,这使得它必定有与故土的差异。当漂泊一个半世纪的香港重新被纳入中国的行政区域,它们的磨合注定会伴随着种种不适。各阶层利益交织复杂。在万千头绪之中,董建华或常有无力之感,但终能通达于民间与中央,协调矛盾,化解危机,厉行改革。

董建华任行政长官近8年来,每年平均放假不足9天,他累积了整整365天的假期,若折算为薪金则有280万港元。有人问他是否要政府补发这部分工资时,他挥手一笑置之。还有人给董建华算了一笔账,他任特首时每天工作16到18个小时,加班费的总合,则比假期加班费还要高出几倍。董建华担任特首后,在香港经济困难时期,还主动带头减薪,以至他的月薪比政务司司长还少。

董建华在辞去特首之职后向媒体透露说,他的家人曾反对他竞选连任。其中细节,外人并不了解,但是当年在他宣布竞选连任的集会上,人们看到他的夫人赵洪娉泪流满面。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区行政会议成员郑耀堂说,酸甜苦辣个中滋味,惟有董太最清楚。

赵洪娉1937年出生于小康之家,其父赵卓如是香港的一名建筑师。赵洪娉14岁时与董建华认识,后经友人介绍两人关系“进一步发展”。与董建华相识之后,两人便“比翼双飞”,先是赴英伦读书,董建华学理工,赵洪娉学护理。1959年,两人利用回香港度假的机会订婚。两人在英国读完书之后,再经过两年正式恋爱,于1961年结婚。

董建华谈起自己的夫人,如是说:“其实我们真正拍拖是在英国的时候。但那时我们在读书,两个人都很忙,所以只是时不时有机会拍一下拖,就是看电影、逛街。”

赵洪娉时常说,自己最幸运的就是嫁了个好丈夫和拥有一个其乐融融的家。赵洪娉曾说,老弱、伤残、贫苦、青少年,这些一向是她的“死穴”,一看,一接触,心就软。确实,青少年和儿童是董太最关心的一个社群。而家庭则是她一心牵挂的对象, 丈夫董建华更是她的偶像。

一天深夜,赵洪娉带了40只烧乳鸽、20多打饼干到香港协青社,探访暂居在那里的“夜青”(深夜流连街上或离家出走的青少年)。赵洪娉对他们说,我还带来耳朵,听你们说故事。但孩子们都话不多,只顾着吃,直到有一个吃得忘形了,问了一句:“董太,我们该怎样称呼你?”“叫我Betty啦!”赵洪娉说。这群孩子顿时大笑起来:“Betty,那不就是鼻涕(粤语两者谐音)?”一个无心的笑话使隔膜消弭于无形。事后,赵洪娉说,孩子们都不坏,只是他们爱用另一种语言去诉说对这个世界的不满。

董建华与夫人赵洪娉年轻时的合影

赵洪娉开朗直率的性格,为循规蹈矩的董建华带来生活上的调剂。赵洪娉说:“他比较含蓄,我则喜欢热闹。他追了我6年,订婚后两年我才决定跟他结婚,如今证明,我没有选择错。当然,他也很有眼光呢!”

有人说,董建华只要认定某一嗜好,他就会对这嗜好专心一致,这正如他的发型多年如一。其实,不单是发型,即便是皮鞋款式,董建华认定某一款,他便会每次都选择这款。在此顺便一提,他的夫人赵洪娉,是他的第一位女朋友,发展成为终身伴侣,由此足见董建华从一而终的性格。有人曾以半开玩笑的口吻说,董建华身为名门望族,本来有很多机会结交异性,并从中选择,但他只钟情于赵洪娉,从不花心,几十年没有传出任何桃色新闻。

很早就认识他的小说家金庸评价董建华的性格像山一样,是那种困难来了能够挡得住的人。董建华业余喜欢阅读,尤爱读传记、历史、经济与国际时事书刊。董建华说,自己年轻时很喜欢打桥牌,在宿舍内与好友打桥牌至天光,影响了读书成绩;返回香港之后就喜欢打麻雀,一开始便8至10小时,后因为家族生意出现问题才把这些嗜好放在一旁。

董建华当年尚未任特首时,是香港人所共知的英超球迷,他早年曾在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是利物浦队的忠实拥趸。担任特首后,一次,他和同是英超球迷的同事们谈起足球,关心地问起利物浦足球队的近况,不无失落地说:“现在根本没时间看足球了!”

港人曾给董建华起了一个外号,称他为“7—11”(意为每天早7时开始工作,工作至晚上11点才休息)。在香港经济陷入困境后,他甚至变成了“4—11”。

如今,不再担任香港特首的董建华,这样表达他对未来香港的期待:“将来的香港是一个安定、公平民主、有爱心、方向明确目标一致的社会,一方面鼓励自强不息灵活应变的精神,另一方面照顾老弱无依。未来的香港市民,将会更富足、更知书识礼;我们对回归后新的身份及拥有中国的根源,感到很自豪;我们立足香港,背靠祖国,放眼全球,对前途充满信心。”

“‘一国两制’这个最早由邓小平先生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伟大构想,已经在香港和澳门得到成功实践。香港、澳门成功的经验证明,‘一国两制’这个构想解决台湾是完全可行的。”董建华如此断言。

责任编辑/崔金丽

猜你喜欢
董建华行政长官香港
董建华:刻苦的“7·11”特首
香港ifc商场
香港
董建华为政改发声引热议